分享

中医方剂中药物加减的几大法则

 文香阁 2025-05-20

中医方剂“加减法”

中医方剂的“加减法”是中医辨证论治的核心方法之一。

即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体质和病情变化,在基础方剂上进行药物的灵活调整(增加或删减),以达到更精准的治疗效果。

加减的原则

1. 药味加减变化

若主证未变,随着兼证的变化,加入或者减去某些药物,使之更符合治疗的需要,称为“随证加减”。

如麻黄汤治风寒表实证,若患者鼻塞声重,咳嗽痰多,胸闷气短,苔白脉浮者,需要兼以宣肺散寒。

可在麻黄汤中去掉滋腻的炙甘草,加上散寒的生姜组成三拗汤,使肺气宣畅,自然诸证皆除。

2.药量加减变化

组成方剂的药物不变,但药量有了改变,因此改变了该方的功效和主治证的主要方面。

例如,四逆汤和通脉四逆汤,二方都由附子(生,一枚)、干姜(一两半)、炙甘草(二两)三味组成。

对比分析,四逆汤中姜、附用量较小,主治阴盛阳微而致四肢厥逆、恶寒卷卧、下利脉微细的证候,有回阳救逆的功用。

通脉四逆汤中附子(生,大者一枚)、炙甘草(二两),主治阴盛格阳于外而致四肢厥逆,身反不恶寒,下利清谷,脉微欲绝之证候。

该方温阳散寒之力更强,有回阳逐阴、通脉救逆的功用。

伤寒论中方剂加减及命名

1.方名中直接体现加减

以桂枝汤的加减为例,作为伤寒论第一方,桂枝汤的变方加减很典型。

从方名上能看出加或减的药物名称。比如:

桂枝加葛根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桂枝加附子汤、桂枝去芍药汤、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桂枝加芍药生姜各一两人参三两新加汤、桂枝去芍药加蜀漆牡蛎龙骨救逆汤、桂枝加桂汤、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桂枝加芍药汤、桂枝加大黄汤、《金匮要略》中有桂枝加龙骨牡蛎汤。

2.方名不变,随证加减

在伤寒论条文中多有体现,一般在主方条文的后面直接附上加减,方名不变。

如麻黄类方中的小青龙汤、柴胡类方中的小柴胡汤、附子类方中的真武汤、四逆散、通脉四逆汤等原文后均附有加减。

以小柴胡汤为例,原方如下:

柴胡半斤 黄芩三两 人参三两 半夏半升(洗)甘草(炙) 生姜各三两(切) 大枣十二枚(擘)

煮法及服法:

上七味,以水一斗二升,煮取六升,去滓,再煎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加减:

若胸中烦而不呕者,去半夏、人参,加栝蒌实一枚;

若渴者,去半夏,加人参合前成四两半、栝蒌根四两;

若腹中痛者,去黄芩,加芍药三两;若胁下痞硬者,去大枣,加牡蛎四两;

若心下悸、小便不利者,去黄芩,加茯苓四两;

若不渴、外有微热者,去人参,加桂枝三两,温服微汗愈;

若咳者,去人参、大枣、生姜,加五味子半升、干姜二两。

3. 直接合方

在前述已有方的基础上直接合方,除了剂量之外,不对药物组成做加减。

例如桂枝麻黄各半汤、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柴胡桂枝汤。

从方名中即可知合方的用量,桂枝麻黄各半汤即桂枝汤和麻黄汤各半。

桂枝二麻黄一汤、桂枝二越婢一汤即桂枝汤占 2/3,麻黄汤或者越婢汤占 1/3。

柴胡桂枝汤则是将小柴胡汤、桂枝汤原方剂量减半后再合方(并非 1:1 直接叠加)。

4. 加减后方名改变

如补虚经典方-小建中汤,是在桂枝汤原方倍芍药加大量饴糖而成。

个人猜测这个应该是以“虚人伤寒建其中”来命名的,所作用的主要部位在中焦。

看到方名,能让人联想到这个方的主治方向是什么。

加减的注意事项

1.辨证为先:加减需基于中医辨证,不可随意组合。

2.考虑个体差异:同一疾病,因患者体质不同,方剂需调整。

3.药物配伍:注意“十八反”“十九畏”等禁忌(现代角度:其实并非不能突破,但需严格辨证并控制剂量,不过整体来说还有待进一步观察研究)

4.动态调整:随病情变化(如由表入里、虚实转化)及时调整方药。

思考

临床治疗有很多这样的“加减法”,是中医“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体现。

通过对方剂的灵活调整方剂,抓主要矛盾,兼顾次要矛盾,紧扣病机,兼顾个体的差异,是临床疗效的关键。

对于初学者来说,凭习惯,靠心情,随意加减是不可取的,四诊合参,老老实实按照原方进行方证对应是最佳选择。

等到技术纯熟后,像钱孔倒油、而钱不湿的卖油翁那样,达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 ”的境界时,再去发挥不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