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手相信人性,但不滥用人性;尊重人品,但不依赖人品。 Hi,大家好,我是寒山钟! 《资治通鉴》记载,公元前341年,秦、魏两军对垒,商鞅给魏国主帅公子卬写了一封热情洋溢的信。信中提到,两人交情很好,现在都成为两军大将,却不忍互相攻杀,希望双方见面互相起誓结盟,畅饮后罢兵回国。公子卬信以为真,屁颠屁颠前去赴会。结果,被商鞅事先埋伏下的甲士俘虏,秦军乘势进攻,魏军大败,献出河西之地求和。 商鞅用最狠的现实,给所有相信“人品至上”的人上了一课:在利益面前,“人品”“交情”不过是层一戳就破的窗户纸;高手做事,从来不是靠相信别人的人品,而是吃透了人性的规律。 公子卬被俘前,可能仍觉得商鞅是“重情重义”的人。毕竟两人曾同朝为官,私交不错,商鞅赴秦国变法,他还曾暗中帮忙。但他却忘了,人总是会变的。 此时两人各为其主,更何况数万大军以死相搏,所费的钱财粮马不计其数,岂是轻飘飘的一顿酒就可以坐下来握手言和。秦魏之间的利益冲突,早已把“旧情”碾得粉碎,剩下的只有你死我活的博弈。 商鞅设下鸿门宴,不惜背负骂名,以近乎卑劣的手段赢下战争,不是他人品多差,而是他看透了“人性在绝对的利益面前经不起任何考验,自私会盖过所有的温情”。 现实里多少人栽在“相信人品”上?有人借钱给朋友,觉得对方“人品好”不会赖账,结果对方玩起消失;有人在职场里把后背交给“讲义气”的同事,结果对方为了升职加薪,转头就卖了你。 人性的真相就是大多数人做事的第一准则——永远是先“利己”,而不是“利他”。 趋利避害是人性的本能,人品是后天修养的外衣,但有时盖不住本能。记住,外衣会变,但人性的本能永远不变。 商鞅深知公子卬作为魏国贵族,最在乎的是“面子”和“信任”,所以用“旧情”做诱饵,让对方觉得“讲人品的人不会耍阴谋”。同时,他更深知,魏国的目标是守住河西,秦国如果东出就必须占领河西,两者利益不可调和,只能用最直接的手段解决。 于是,商鞅便利用公子卬的心理设计俘虏了他。秦军趁魏军群龙无首,主动出击,打得魏国割地求和。有人或许会骂商鞅“阴险”,但商鞅却清楚战场上谈人品过于奢侈。真正的高手,从来都是利用人性自私的本色,然后用利益为杠杆去撬动改变局面。 职场中那些混得风生水起的人,往往深谙此道:领导给下属画饼,不是相信下属因为“领导人品好就要卖命”,而是知道“升职加薪”更能激发人的奋斗欲望;合作时开门先谈利益分配,不是斤斤计较,而是明白“把蛋糕分清楚,才能避免后续的撕逼”。 记住,高手做事情,永远是“顺人性而动”,按规律出牌,而不是靠“人品”在牌桌上赌运气。 商鞅变法时,制定了著名的“连坐法”:一人犯法,全家受罚;邻居犯罪,不举报就同罪。他从不相信“人性本善”,只相信“人性畏威”,深知让百姓“自觉守法”是靠不住的,只有利用“害怕连累家人”的人性弱点,才能让法律真正落地。 高手的处世哲学从来不是“我相信你是好人”,而是“如果你变坏,我有办法治你”。比如,在合作前签好协议,明确违约条款;建立考核制度,用奖惩代替“道德说教”;在人际关系中保持边界感,不把自己的脆弱暴露在人性的盲区里。 反观那些单纯相信人品的人,往往活得很累:朋友借钱不还,他们往往安慰自己“只是暂时困难,会还的”,结果等来了寂寞;同事为了升职背后捅刀、穿小鞋,他们说服自己“可能有难言的苦衷,要不就原谅这次吧”。 记住,过度相信人品的本质,是不敢直视人性的复杂,用“善良”的滤镜给自己织了个茧房,让自己可以“掩耳盗铃”地生活,但结果往往是最后把自己困死在里面。 真正的成熟,是学会和人性的自私共处——你可以不利用它害人,但必须懂得用它保护自己免受伤害。 商鞅俘虏公子昂的故事,本质上是一堂“人性觉醒课”: 别高估人性:再正直的人,在足够的利益面前,也会动摇;再重情的人,在生死关头,也要考虑优先自保。 别轻信人品:人品是流动的,会因时因地而改变;而人性是稳定的,趋利避害是本能。 别放弃规则:真正的安全感,来自尊重利用人性的复杂,而不是依赖别人的道德自律。 当然,这不是让你变得冷漠多疑,而是让你在复杂的世界里,多一份清醒和从容。这不是世故,而是一种处世的智慧——毕竟,在现实面前,懂得按人性规律办事的人,永远比相信“好人有好报”的人,走得更稳、更远。 |
|
来自: 扫地僧一一 > 《477、门店孩子教育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