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莒县的“莒”字,正确读音是“jǔ”,跟“举”字的发音差不多。但好多人一看这个字,就自然而然地念成“lǚ”,跟“旅”字一个音。这是为啥呢?可能是因为“莒”字不太常见,很多人不熟悉,所以就按自己的习惯念了。但其实,这个字在历史上大有来头,代表着一个古老的诸侯国。 莒县的历史,那可是相当悠久。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这里就已经是一个重要的地方了。那个时候,周朝把土地分封给诸侯,莒国就是其中之一。莒国的国君姓己,是少昊的后代,属于东夷民族。最初,莒国的都城在现在的胶州市,后来才迁到今天的莒县。 你可能听说过“毋忘在莒”这个典故吧?这个故事就发生在莒国。话说春秋时期,齐国内乱,公子小白(就是后来的齐桓公)在鲍叔牙的帮助下,逃到了莒国避难。后来,他回到齐国,成功登上了王位,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等他称霸后,有点骄傲自满了,鲍叔牙就提醒他“毋忘在莒”,意思是别忘了在莒国时的艰难日子,要保持初心。这个典故流传至今,成了激励人们不忘初心的名言。 ![]() 莒国在春秋战国时期还挺有名的,跟齐国、鲁国并列,是山东地区的重要力量。史书上记载,莒国曾经多次跟邻国交战,也参与了不少外交活动。不过,到了战国末期,莒国被楚国所灭,结束了作为诸侯国的历史。但即便如此,莒县的名字却一直保留了下来。秦朝统一后,实行郡县制,莒国就变成了莒县,隶属于琅琊郡。之后,历经汉朝、唐朝、宋朝、元朝、明朝、清朝等朝代,莒县的名称一直没变过,直到今天。 到了近代,莒县也经历了风风雨雨。抗日战争时期,这里是重要的抗日根据地之一。1940年,中共在莒县建立了政权,组织了多次战斗,打击日伪军。解放战争时期,莒县又是解放军的重要后方,支援了淮海战役。你看,这么长的历史,莒县见证了中国几千年的变迁,从一个诸侯国到现在的县城,它的名字始终如一,这在中国的县城里可是不多见的。 文化特色:莒文化的发源地 说起莒县的文化,那可真是丰富多彩。莒县是莒文化的发源地,莒文化是山东三大地域文化之一,与齐文化、鲁文化齐名。莒文化的核心区就在日照和莒县一带,历史可以追溯到5000年前的大汶口文化时期。 莒县的文化遗产非常多,比如陵阳河遗址,这是大汶口文化晚期的遗址,距今约4800年。1957年,村民在洪水后发现了石器和陶器,后来考古学家在这里发掘出35座墓葬和1230多件遗物,其中最有名的是陶尊上的刻画符号。这些符号被认为是汉字的雏形,比甲骨文还早1500年,证明了莒地先民的文明高度。专家研究后认为,这些符号可能跟当时的祭祀活动有关,记录了部落的生活信息。 还有浮来山上的定林寺,寺内有一棵将近4000年树龄的银杏树,被称为“天下银杏第一树”。这棵树高26米,树身周长15.7米,冠盖20多亩,据说是在商代种植的,历经几千年依然枝繁叶茂。每年秋天,银杏叶变成金黄色,吸引了无数游客前来观赏。传说这棵树是当年一位僧人种下的,后来成了当地的标志。 ![]() 除了这些,莒县还有1291处历史遗址,包括古城墙、墓葬群等。城阳街道的“三城相套”“两河夹城”格局,展现了古代城市规划的智慧。所谓“三城相套”,是指莒国故城内有外城、中城、内城三层防御体系;“两河夹城”则是沭河和青龙河环绕古城,形成天然屏障。这种布局在当时既实用又有战略意义。 莒县的民间艺术也很值得一提。莒州剪纸是当地的传统手艺,用红纸剪出花鸟鱼虫、人物故事,寓意吉祥如意。过年过节,家家户户都喜欢贴上几张,图个喜庆。还有莒县大鼓书,这是一种说唱艺术,老艺人用鼓和快板伴奏,讲历史故事或者民间传说,特别受农村人欢迎。 现代发展:经济旅游齐头并进 莒县不仅历史悠久,现代发展也挺不错的。2023年,莒县的地区生产总值达到了463.75亿元,同比增长4.5%。这在县城里算是不错的成绩了。经济结构上,莒县形成了工业、农业、旅游业三驾马车齐头并进的格局。 工业方面,莒县经济开发区自2000年成立以来,吸引了168家企业入驻,其中还有1家世界500强企业和3家高新技术企业。202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了285家,农副食品加工业产值增长了15.9%,电力热力供应业增长了69.37%。开发区内还有国家级实验室和18个省级研发中心,为产业升级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当地政府还推出了不少优惠政策,比如减税和补贴,吸引了更多企业落户。 ![]() 农业方面,莒县建成了102.82万亩高标准农田,农业生产托管服务面积达到了110万亩次。有20家企业被评为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389家合作社和1094家家庭农场推动了农业的规模化发展。招贤镇和安庄镇的乡村振兴示范区还分别获得了省级奖补资金1000万元。莒县的农产品也很有名,比如莒县大姜,个大味浓,远销全国,甚至出口到日本、韩国。 旅游业是莒县的一大亮点。莒国古城投资39亿元,占地960亩,建筑面积37.3万平方米,复原了从春秋到清代的建筑风格。古城内有莒王宫、城阳王府、文昌阁等十大景点,还有实景演出《毋忘在莒》,吸引了大量游客。2023年,古城被评为山东省重点文化产业项目。古城建成后,不光带动了旅游,还拉动了周边餐饮、住宿等行业的发展。 浮来山景区以“天下银杏第一树”闻名,每年11月中旬,银杏叶金黄,游客络绎不绝。定林寺始建于南北朝,距今1500多年,是刘勰晚年隐居的地方,寺内的校经楼由郭沫若题字。陵阳河遗址文化公园则展示了大汶口文化的辉煌,陶尊文字雕塑成了当地的地标。2023年,莒县接待游客超过500万人次,旅游收入突破了40亿元。 在文化保护方面,莒县投入了2100万元升级烈士陵园,建成了26处红色教育基地。教育和医疗水平也在不断提升,新建的学校改善了教学条件,县医院的设备升级,乡镇卫生院的服务也得到了优化。可以说,莒县在现代化发展的路上,走得挺稳当。 名字读音问题:为啥老念错? 现在,咱们来说说这个容易念错的名字——“莒”。为啥这么多人会念错呢?主要是因为“莒”字在现代汉语中不太常见,很多人不熟悉这个字的读音。加上“莒”字的字形和“吕”字有点相似,都是上下结构,下面是个“口”,所以很多人就想当然地念成了“lǚ”。 ![]() 但实际上,“莒”字的正确读音是“jǔ”,声调是第三声。这个字在古代是一个国名,后来变成了地名。在《说文解字》中,“莒”字被解释为“莒国也”,可见其历史渊源。莒县当地人当然知道怎么念,但外地人来了一听这个名字,十有八九会念错。尤其是在旅游的时候,导游经常要纠正游客的发音。 其实,名字念错也不奇怪,毕竟中国地名里有不少生僻字。比如陕西的“柞水县”,很多人念成“zhà水县”;山西的“隰县”,很多人念成“xī县”。这些都是因为不熟悉字的读音造成的。莒县的名字被念错,也算是情有可原。不过,这个小“失误”也给莒县添了点趣味,让人一听就印象深刻。 说了这么多,你对莒县是不是有了更深的了解呢?这个三千年的古县,不仅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现代发展也挺不错的。虽然名字只有一个字,容易被念错,但这也正是它的独特之处。以后再听到“莒县”这个名字,你可别再念成“吕县”了哦!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