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锦芳 著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5年4月版 ![]() 内容提要 “尘海苍茫沉百感”是鲁迅的名句。本书秉承马克思、鲁迅的精神气质,以随笔、杂感的表达方式,分“上下求索”“代际薪传”“盘根错节”“心事浩茫”四辑展示了作者强烈的历史意识、现实观照和深刻思考。内容既包括对马克思作为一个“熟悉的陌生人”现象的探究、对主义马克思基本理论和核心概念的辨析,还有关于学术史的清理和学者群体代际更替现象的分析;作者直面纷纭复杂的现实问题,对当代思维方式上出现的非理性、极端化倾向表达了深深的忧虑,期盼“让理性之光照亮前行的路”;呼唤在对琐屑而庸常的人生事件的关注中,注入形而上的沉思和人道主义情愫。全书共31.6万字。 作者简介 聂锦芳,男,1966年生,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主义马克思文献研究中心主任。长期从事马克思文本、文献学和思想史的教学与研究。主要成果有:独著《哲学原论——经典哲学观的现代阐释》《哲学形态的当代探索》《清理与超越——重读马克思文本的意旨、基础与方法》《批判与建构:〈德意志意识形态〉文本学研究》《滥觞与勃兴——马克思思想起源探究》《“到马克思的故乡去!”》《“爱的超越——文学视野下的马克思》《“理解马克思并不容易!”》《返本再出发——〈资本论〉基本文献考辨及研究方式转换》等;主编《重读马克思:文本及其思想》《马克思的“新哲学”——原型与流变》《〈资本论〉及其手稿再研究:文献、思想及其当代性》《“巴黎手稿”再研究:文献、思想与历史地位》《马克思思想发展历程中的“犹太人问题”》等;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 目录 第一辑 上下求索 马克思:一个“熟悉的陌生人” 置于世界学术图景中观照主义马克思的历史发展 向马克思学习如何构建“原创性”思想体系 人类困境之中文明力量的彰显 也做一点“语义分析”:“以为良人有以”与“Take it easy” 貌似矛盾和对立,实则融通和互补 理解真实的马克思是申发其思想当代性的前提 谈谈接受主义马克思的条件和方式 作为思维和阅读方式的“唯心主义” 马克思拒斥什么样的“主义马克思”? “自由人联合体”:从洪堡到马克思 你想不到的思想关联:梵高与马克思 马克思与西方思想传统关系研究新突破 第二辑 代际薪传 珍视20世纪中国马克思思想研究的学术传统 主义马克思哲学史研究的奠基、拓展和深化 纪念庄福龄老师九五华诞 认识论研究的传统形态与当代推进 “远光中走来,你一身晴朗……” 纪念周秉𫓧先生 悼念乔伟教授 悼念金海民老师 有浊水,也有清流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光风怀抱玉精神” 主义马克思研究的“代际更替” 第三辑 盘根错节 为过去的历史瞬间“复原”色彩 人间四月天,苍茫无尽处…… 评判马克思历史地位的三种态度 当良好的愿望和动机不被理解…… 关于马克思思想研究中史论关系的一场争论 马克思不需要以这样的方式彰显其当代存在! “自由人联合体”再辨析 阶层归属与个体命运 纯净的歌声 世界的希望——两年间同一天的日记 “我们周围的空气”…… 第四辑 心事浩茫 流水思绪八则 暑中一日 乍暖还寒,春之忧思 孤独是思考者的命运 连不成线的思绪…… 纷杂思绪连天来 岁馀思绪,依旧纷乱苍茫 思痕念履度苦夏 与异己者交流,向自然界请益 寒天暖意,雪中遐思 麦子熟了,带给我们很重要的启示 心事浩茫连广宇——无聊有思集 风居住的街道(代后记) 一 已经不知道听过多少遍《风居住的街道》这首曲子了,它的旋律和韵味特别适合我日常的心境,总会让我产生一种熨帖般的共鸣。尤其是感到孤寂之际,还会生发出为它写段阐释文字的冲动。无奈意深词拙,勉强想出的几句完全表达不出内心期待的东西,就只好放弃了。可是过一段时间再次聆听,类似的冲动还会重新涌现…… 对于音乐,我是纯粹的外行,几乎没有这方面的知识和修养,除了通过网络搜索知道了作曲家和演奏者的名字,压根不了解这首曲子创作的具体背景和这些音乐家所要表达的特定的意图。我只把它理解为一种混合着怀旧、倾诉、怅惘之类的情愫的抒发:“钢琴”牵引出“故事”,把控着整个进程;引发“二胡”对过往的追忆和回味,感受如此浓烈,于是盖过琴音一咏三叹,倾吐着胸中块垒;游丝般时断或续、甚至可以被忽略的“吉他”,勾连着两位“经历者”的关系,提示着二者的差异,中和了整体氛围……总之,纯主观解读,我感到这里充溢着人生的悖论:渴望共同经历、沟通和交流,但事实上相互之间能真正达致理解、认同和融洽却极为艰难而曲折,而事后回味过往又会产生出无尽的遗憾、失落和感喟…… 二 现在很多学者在展开关于主义马克思基本原理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论证,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作家也加入了这一行列。前一段我听过他的一次讲座,他列举出的关于二者相关联的论据竟然是这样的——替天行道,造反有理;阶级斗争,物竞天择;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无为而治;中国梦,世界大同…… 全球化时代中国的发展问题也是目前学界讨论的热点。一次开会时听到有年轻学者发言,称西方国家现代化的发展路径是政治国家—市民社会—个性解放;而中国式的现代化不能沿着这样的方向走下去,而应该回归中国传统治国理政的思路:家庭—国家—天下。究其实,这也不是他独有的看法,近年来不是有更重量级的学者将“天下”视为“中国的信仰与智慧”,一再讨论“天下体系的当代意义”和“新天下观”吗? 老实说,对于以上言说和论证,作为一个受马克思“历史向'世界历史’转换”思想影响的学者,我不能认同和理解。 三 我应邀来通州参加一个活动,遇到学界前辈、德高望重的资深翻译家顾锦屏老师。多年不见,已经满91岁高龄的顾老依然精神矍铄,思路清晰。他从18岁开始从事主义马克思经典著作的专业编译,参与翻译、校改和审定过《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德意志意识形态》《共产党宣言》《反杜林论》《费尔巴哈和德国哲学的终结》《社会主义从空想到科学的发展》《自然辩证法》《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哲学笔记》等名著,直到现在有时还去编译局办公室工作。他也是中国主义马克思哲学史学会的老人,与黄枬森、庄福龄等一起为学会创立和发展做出过重要贡献。由于年事已高,顾老近年没有参加学会活动,但依然挂念着学会的事情和同仁的近况。他过去有抽烟的习惯,我问他现在戒了没有,他说:没有,一直抽着呢,已经是“一辈子的爱好”……谨向顾老师致敬! 这次活动是由民间收藏家范强鸣先生组织的。展出了他收藏的一部分主义马克思文献和文物,其中最珍贵的原始文献是马克思1870年5月1日亲笔签名送给巴黎公社委员古斯塔夫·弗路朗斯(Gustave Flourens,1838—1871)1860年版的《共产党宣言》,上面笔迹为:“送给我的朋友古斯塔夫·弗路朗斯。卡尔·马克思。伦敦,1870年5月1日”。马克思长女小燕妮1870年5月8日致库格曼夫妇的信中提及,5月1日弗路朗斯在他家(详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一版第32卷,第699-701页)。老范花了2750万人民币将此文献购得。“2750万元就购买几张纸,好舍得啊!”有人慨叹。经过权威机构评估,这个价格合适。老范称,他是先把自己位于朝阳区的两套住房卖了,得1750万,又找了一个企业家赞助了1000万,进而完成这一“壮举”的。中午吃饭时他还说,经评估,他现在所收藏的各种文献总价值大约有一、两个亿。老范致力于主义马克思文献搜集、收藏40余年,不容易,很感佩他! 四 在《人类理解论》的第四卷中,洛克设专章讨论了“谬误的同意或错误”,标识为“4”的段落的论述非常精彩。这是300多年前这位卓越思想家的深刻思考,其锋芒和犀利超越时空,直指当下,具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和价值。这就是经典的意义。需要说明的是,中文版关文运的翻译文白交织,不符合现代汉语的通顺表述;而致力于重新“校勘”的胡景钊译本“为赋新词强说愁”,结果把其中本来清楚的意思硬弄混乱了(特别是最后一句)。这里我根据自己的理解,“照葫芦画瓢”,将其阐释如下— 受艰难命运制约的人,自然不易进步和获得开悟。而一些命运顺畅的人,本来衣食无忧,还可以得到许多书籍和必需品来廓清疑虑,发现真理;可是他们被国家的法律、体制所禁锢和限制,受到那些认为人民愚昧有利于统治、知识多了对自己的信仰和服从就会减少的人的严格监视,导致这些人与那些可怜和不幸的劳动者一样,都没有自由和机会进行思考,甚至情况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在社会上的地位似乎高一些,但仍局限于狭隘的思维中,在人应该最自由的部分——思考、理解方面受到极大的限制。这就是这样一些人面临的状况:当局没有知识,却要散布和传播“真理”;人们被迫服从国家宗教,并且把官方的各种主张和意见都吞咽下去,如同无知的人吞咽庸医的药丸,但不知道它们是怎样造出来的、该如使用,只知它们能“治病”。这样说来,信仰不自由的人们比愚民还要可怜,因为愚民们还可以自由地选择他们所信托的医生,而这帮思想不自由的人却不得不吞咽他们本不愿吃的东西。 五 我现在除了上课和指导学生,几乎不去学校,很长时间也没有参加过单位的活动,不怎么关注那里发生的事。但暑假期间一次去办公室取书,返回时在东门外等车,抬头看见对面“方正大厦”的牌子换成了“北大科技大厦”,心里就嘀咕:这是什么情况?难道名噪一时的方正集团倒闭了?想到教研室一位退休老师的爱人曾在那里工作,好像还做过中层干部,就发短信询问。老兄回复说:是的,倒闭了!被平安接盘了,我爱人现在下属公司帮忙处理后续事宜…… 这事想来真是让人感慨良多!当年由学校投资创办、靠王选院士发明的汉字激光照排技术起家的这家企业,为高校科技成果产业化探索新路,曾经辉煌一时,也成为北大改革开放进程中的一个特殊案例和成果。但后来由于传说中更为复杂的社会因素的介入和混乱的投资、经营一再失败,最终竟致走向了破产。但它作为北大所属企业,这期间发生过什么,我们这些普通的北大师生,像一群无关的外人,根本无法知道,也没有人想告诉过我们——真相难道就这样悄无声息地掩盖、湮没于历史尘埃之中了吗?…… 六 有人在朋友圈里转发了一篇文学评论,并大加赞赏。作者的大名我知道,但以前没有看过他写的东西,而在德国时我却听说过有关他的一些事。当年他去那里一所大学访学,是一年的期限,可他在那里待了一段时间,嫌太过寂寞,提出提前结束。德国人做事比较死板,说需要说明理由、办理手续才可以。结果他没有打招呼,不到三个月就自行回国了,弄得邀请其去的教授非常尴尬。类似让这位教授难堪的不只他一人,还有一位作家,以政见不合为由,提出要移民去德国。这位教授奔波几年,费了很大劲帮其办成了。但她去那里生活一段时间后,也感到不适应,就通过其他途径辗转回国了。移民局去找教授核实情况,他才知道这一结果。多年后这位作家在上海被害身亡,消息传到德国,教授很感慨,对我说:这是些不好琢磨的人…… 七 一位同门老兄看了我写的一篇涉及当代中国主义马克思研究状况的随感,与我交流说:“应该从根本上总体上反思……我们对马克思是有感情的,在知识结构中,马克思的思想资源占据了很大一部分,在叙事方式上也深受其影响。从全球语境来看,继续使用马克思话语来言说的学者还是不少,我就很欣赏霍布斯鲍姆的风格,但他不是忠实的而是批判的立场。自我批判才是拯救思想的唯一出路。这是我的一个基本看法。” 老兄说的是对的!主义马克思研究的深层进展一定要达致对包括马克思思想在内的理论体系及其20世纪实践效应的省思,进而重构当代价值和思想形态。只是我现在还无法系统展开这些繁难的工作,就只能先梳理19世纪思想史了…… 八 一位老同学在我们博士生同学群中转发了一个标题为《揭穿〈资本论〉的谎言》的短视频。上面一个年轻的女孩子在几分钟时间内极力嘲讽《资本论》“资本观”的“荒谬”,末尾向读者推荐马克斯·韦伯的《世界经济简史》,说该书所阐明资本理论可以“揭穿《资本论》的谎言”。 真是无知者无畏!我想问问这个小姑娘:你完整地读过《资本论》吗?你知道它是一部什么样的书、其观点是多么复杂吗?它不是一本业已完成的“三卷本”的作品,而是由15卷23册组成的庞大的“手稿群”!你所说的资本的那些正面价值,《资本论》手稿中有全面的阐发,而且比韦伯这本书中的论述更详实。我还想现身说法,向她推荐自己的一本书《返本再出发——<资本论>基本文献考辨及研究方式转换》,料想她看后会觉得自己对马克思的评论是多么偏颇和幼稚。 我们这个博士生同学群观点多元。有的同学赞同我的看法,有位老兄还调侃道:“拍视频赚流量的没想到遇见专家了[呲牙][呲牙]!”而将此视频转发至群中的同学则不以为然,称“有些视频拍摄者比研究了一辈子的专家更贴近实际。”另一位同学这些年观点发生了180度大转弯,弄得曾经与其熟悉的同学不明所以、惊诧莫名,他今天对此的表态时:“现实就是这样的,现实的逻辑就是这样的。”——他指的是视频播主对马克思和《资本论》的评论。 九 平常的日子。早上起来吃了早餐,收拾屋子,又在按摩椅上躺了15分钟,准备坐到书桌前写未完成的论文。不料,先后收到中国工商银行和“人大校友会”的短信提醒,才知道今天是自己的生日。想来它们是根据身份证上提供的信息确定这个时日的。但实际上今天并不是我出生的准确日子。对此,老母亲是记得最清楚的。孩子是从她身上掉下来的“肉”,经历过撕心裂肺般的疼痛,她怎么能忘记那样的日子呢!从小就听她说我的生日是“七月初六”。按照家乡的习俗,每年这一天的前夜,她会在锅里泡上红豆,早上起来再往里面加点水、放上小米和红薯等,最后煮成“红绸饭”吃。不管孩子是否在身边,家里的早饭都是如此,可能有预祝孩子事业“红红火火”之意。查我出生的1966年的日历,农历七月初六对应的公历是8月21日,意味着比身份证上的日子早一周。回想起来,我最初是在太原登记身份证信息的,估计是那时弄错的。当然,这也无关宏旨。 自己满58周岁了,父、母亲离世也已经22年和10年之久,但仿佛是一晃间的事!他们给予我生命,我们之间血脉相连,但维系这浓厚亲情的只是纯粹自然的因素,他们完全不知道自己的儿子成年之后终日在忙活、思考些什么。那些煞费苦心的追求、周密细致的规划、患得患失的焦虑等,在他们看来,除了谋份工作以安身立命,没有其他意义,多属于“无病呻吟”“吃饱了撑的”乃至“杞人忧天”的“矫情”之举。想一想,在人生之路上,亲人所能提供给自己的都如此有限,对于其他人的帮助和支持当然要心存感念,但除此而外,诸如遭遇漠视、贬低乃至非议和算计等等,又算得了什么呢?根本不值得挂心和多加理会。 想到这些,也就无心写什么论文了。有段时间没有去紫竹院公园了,索性去那里逛逛吧。一上午坐在椅子上,看着湖水、假山、竹林和过路的人们,体悟出平淡和恬静,也感到庸常和无聊,于是内心再次浮现出学生时代读过的一位作家(柔石?)的话,大意是—— 人生无意义吗?我不能这样说;人生有意义吗?对此,我又能说些什么呢? 十 教师节与学生在一起聚餐,今年他们送给我的“礼物”是我去年微信公众号短文的结集,他们特意选了鲁迅的一句诗作为书名《尘海苍茫沉百感》。我感谢学生的理解!鉴于以往专注于文本文献研究而被指责为丧失了“现实性”“批判性”品格,因而被判定是个“不合格”的马克思研究者;近年我便尝试写些这类文字。虽然都是有感而发,但事实上做不到畅所欲言;而自我感到特别不满意的地方,是找不到一个到位的分析框架把那些源源不断涌现出来的社会现象、事件和观念贯通、统摄起来予以观照,进而从总体上作出深刻的透视和中肯的结论;用一篇随笔的篇名说,我呈现给读者的基本上是一些“连不成线的思绪”。 这学期我将带着学生精读马克思“1857—1858 年手稿”。基本的考量是,不管时代背景和问题发生了多么巨大的转换、变迁,这部手稿的《导言》中所概括和提炼出的、可以上升到“历史哲学”高度的探究复杂社会的方法—“普照光方法”“从后思索方法”“人体解剖方法”“抽象—具体方法”等,依然科学而有效。那是马克思“黄金十五年”艰辛探索的结晶,无能的我还是老老实实向先贤学习、请益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