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纸鸢栀年:1983年,梁漱溟说,他心中最敬佩的中国人是毛泽东主席!

 郝福和 2025-05-21
1983年,梁漱溟说,他心中最敬佩的中国人是毛泽东主席!是因为毛主席完成了三个不朽。功在统一中国,德在改造社会,言在思想体系。毛主席高瞻远瞩,总览全局,睿智的头脑,深邃的目光,犀利而炯炯有神,超强的穿透力,早看社会五十年!太阳红,毛主席亲!

1985年春天,韶山冲的杜鹃花开得正艳,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拄着拐杖站在毛泽东故居前。这位92岁的老人突然摘下眼镜,对着青砖灰瓦的农舍喃喃自语:'三十年前我当众顶撞润之先生,现在想来,真是'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啊!'

这位老人就是中国最后一位大儒梁漱溟,当年在延安窑洞里敢和毛泽东拍桌子辩论的'硬骨头'。谁能想到,这位曾断言'改良主义才能救中国'的国学大师,晚年竟将毛泽东推举为'中国五千年第一完人',甚至搬出儒家最高标准'三不朽'来论证?

要理解这个戏剧性转变,得从梁漱溟的特殊身份说起。这位与毛泽东同龄的学者,既是民国时期乡村建设运动的旗手,又是新中国成立后敢当面质问'农民生活九天之下'的硬骨头。

1918年北大校园里,25岁的图书管理员毛泽东给32岁的教授梁漱溟开过门;20年后,两人在延安窑洞彻夜长谈时,梁漱溟还觉得这个湖南人'太理想主义'。

1938年那个春寒料峭的夜晚,梁漱溟带着《乡村建设理论》手稿来到杨家岭。煤油灯下,毛泽东用三个通宵向他演绎《论持久战》的精髓,听得这位改良主义者茅塞顿开。

不过当话题转到'如何建设新中国'时,两人的分歧就像延河撞上礁石——毛泽东主张'阶级斗争彻底革命',梁漱溟坚持'伦理本位职业分途'。

这场辩论持续到东方既白,谁也没说服谁。毛泽东送客时那句'姑且存留听下回分解',让梁漱溟记了整整14年。直到1952年看见鞍钢高炉喷出第一炉铁水,他才承认:'我坚决不信之事,竟活现眼前'。当年那个改良主义信徒,终究被工业化浪潮拍醒。

不过知识分子的倔脾气,在1953年秋天闹了出大戏。全国政协会场上,梁漱溟当着800多人的面质问:'工人生活在九天之上,农民生活在九天之下,这算哪门子仁政?'

气得毛泽东拍案而起:'有人自以为比共产党还懂农民!'这场'雅量之争'虽然让两人28年没再见面,却意外验证了毛泽东的胸襟,梁漱溟的政协委员照当,工资照发,连书房都没被抄过。

时间来到1983年,当美国记者艾恺抛出'谁是中国最伟大人物'时,90岁的梁漱溟不假思索:'毛泽东!他创立共产党缔造新中国,这百分之百是事实'。

这个回答让现场哗然,毕竟当年他可是敢和主席叫板的人。但细究儒家'三不朽'标准,答案确实令人信服:论立功,毛泽东不仅结束百年战乱,更用抗美援朝打出七十年和平。

1974年西沙海战,82岁的毛泽东躺在病床上指挥,吓得南越舰队掉头就跑。论立德,土地改革让3亿农民翻身做主人,'赤脚医生'制度覆盖全国农村,这些民生工程至今被世卫组织当作典范。论立言,《实践论》《矛盾论》成为哲学经典,《论持久战》更被西点军校列入教材。

最绝的是毛泽东的预见性,1956年他提出'超英赶美',当时连苏联专家都觉得是痴人说梦。结果2010年中国GDP超日本,2020年制造业规模超美日德总和。这种跨越时空的战略眼光,难怪梁漱溟感叹'早看社会五十年'。

站在韶山故居的荷塘边,梁漱溟终于读懂毛泽东的'大仁政':当年看似苛刻的统购统销和工农业剪刀差,实则是给工业化攒家底。

没有156个援建项目打下的重工业基础,哪有后来的两弹一星?没有统购统销积累的原始资本,改革开放就成了无源之水。这种'功成不必在我'的担当,恰是'三不朽'的真谛。

暮色渐浓,老人对着铜像深鞠一躬。晚风送来他最后的感悟:'真正的伟人就像参天大树,我们这些树下乘凉的人,总要很多年后才懂他扎根时承受的风雨'。[微风]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