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篇作品:《一代中师》 作者:王祥青 第四章:羽钟灵,你在哪里? (女)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 清晨来到树下读书, 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 也照着身旁这棵小树。 (男)沿着校园熟悉的小路, 清晨来到树下读书, 初升的太阳照在脸上, 也照着身旁这棵小树。 (合)亲爱的伙伴亲爱的小树 和我共享阳光雨露, 请我们记住这美好时光, 直到长成参天大树, 让我们记住这美好时光 直到长成参天大树。 轻快、悦耳的音乐,叫醒耳朵,男女生二重唱响彻校园,踏着轻快的节拍,呼吸着清新的空气,同学们两个一双,三个一伙,来到广场自由晨读,实在惬意极了。 沐风无心欣赏音乐,阅读更是心不在焉,孙老师的话让他无法释怀。 “一个班的,没见面也是同学!” “师徒如父子,同学亲兄弟。” 是啊,羽钟灵,虽然从未谋面,但她是82-8的一员,我们的兄弟姊妹。已经一周了,再不报到,学校就要按自动放弃处理了。突然,一个大胆的想法呈现在沐风脑海。 鲁中师范学校,实行封闭式管理。周一至周六上午是学习活动时间,一般不得外出,周六下午、周日休息,学生可请假外出,离家近的同学也可回家。 周六中午,沐风敲响了孙老师的家门。 “不谋而合!想一块了。”听了沐风的想法,孙老师深感欣慰。 “学校已同意,我们明天出发,对了,多叫几个同学,一起去。” “好的,金鹏、焦栋、涂锋、荣祥都愿去。” “嗯嗯,一起吧。” 第二天一大早,沐风一行五人,推起自行车,整装待发,只等孙老师一声令下。 麦见村,羽钟灵的家,从地图上看,在鲁中市西南郊区,因远离交通要道,至今不通汽车,只好骑自行车前往。沐风查阅地图,规划了骑车路线,准备出发。 “孙老师,咱班年龄我最大,我带你吧,你不用骑车的”焦栋挺了挺胸,瞬间自觉高大起来。 “谢谢,不用了,老师曾是运动健将呢。” “出发!”一声令下,六人六骑出了校门。 321省道自西向东径直进入鲁中市地界,延伸到鲁中师范学校,有一西北东南方向的斜弯,大家出校门,就要左转,也就百余米的距离,再次左转上了东西直道,穿过闹市区,按沐风的指引,骑行一段时间停住了。 “应该是这里,地图上有标示”沐风有些疑惑。 下了省道,向左斜拐,西南方向有一土路,宽不过3米,路面坑洼不平,歪歪扭扭一溜上坡,看不到尽头,骑行上去真要费点力气。 “错不了,就是这里”孙老师十分肯定的说。 “焦栋、金鹏打头,我,涂锋、荣祥殿后,孙老师居中,不急,咱们慢点骑”沐风分工完毕,焦栋、金鹏首先冲出,说好的慢点骑,早抛在了脑后。 上坡猛蹬,才知道什么叫双腿像灌了铅,张口气喘,才体验到什么是口干舌燥。小伙子们谁也不服,硬挺着向上,唯恐落下。 “不行,不行,没劲了!”号称“运动健将”的孙老师首先下车,推着前行。 涂锋好像早就料到此情,变戏法似的掏出一根长绳,绕过孙老师自行车把中轴,一声“坐好了!”牵引孙老师稳稳的爬升前行,一会儿就超过了大家,不愧是“大男人”! 见此情景,荣祥不敢怠慢,跳下自行车,小步快跑,宛如欧文斯附体,一口气赶上了涂锋。二人你追我赶,齐头并进,同时爬到了坡顶,打了个平手。 “厉害!厉害!涂锋、荣祥休息休息吧?”孙老师朝二人竖起大拇指。 “老师发福利喽!”涂锋招呼着,把孙老师带来的薄荷片分发给大家。 一股芳香,一种清凉,清爽之气直窜入口鼻,让人精神一振,疲累顿消。 “三条小道,咋走?”焦栋首先发现了问题。从坡顶向东南、正南、西南三个方向伸出三条小道。 “走西南,没错!”沐风认定了西南方。 说是小道,其实不足脚掌宽,还好,自行车刚好通行。沐风在前,其余人随后,在小道上蜿蜒起伏。 前面山沟,沟底溪水流淌,宽约米半。涂锋、荣祥有些犯难,只见金鹏,一手一辆,提起车子,跨步越过小溪,然后冲两人扬扬头,意为“看我的!”。而后,叉开两腿,脚踏两岸,扶一把,搀一下,助众人安全过沟。 或推或骑,转出山沟,地势趋于平缓,大家总算可以舒口气了。突然,左侧的小树林里传出奇怪的响声。 “呜—呜呜—呜呜呜” 不是哭声,听不出是什么东西发出的声响,低沉、压抑,孤独、凄凉,似满腹委屈,欲言又止,勾得听者伤神欲泪。多亏沐风一行人多势众,不然在这山间野地,真是恐惧难安。好在,穿过树林,小村庄就在眼前,地图上有标,这就是麦见村,羽钟灵的家就在这里。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就自然景观而言,山上山下简直相差一个节气,山下百花凋零,山上桃花始开,是说山里高寒吧。这不,九月份的天气,村头竟有了晒太阳的老头、老太。 也许是平时少有人来,沐风他们刚到村头,老头、老太们就围拢过来,问谁家的亲戚,到谁家去,找什么人? “啥个?羽钟灵?咱村有吗?” “是哑巴家的灵子吧?” 孙老师及同学们向众人说明来意,老人们疑惑不清,不敢确定。“问大队吧,往前第三个门就是书记家”有老人支招。 尽管听不太懂书记的土话,断断续续的,沐风他们也知道了个大概。 “羽钟灵,苦命的孩子,要强的孩子!”大家由衷的赞叹。 时间回到上世纪六十年代,羽钟灵的爹,村里公认的才子,随“大串 联”的队伍游走全国各地,误打误撞,竟到了云南文山。那里交通不便,困住了走不出,只好住在乡民家里。时间一长,认识了羽钟灵的娘。羽钟灵娘听不懂爹的汉话,爹也听不懂娘的呜哩哇啦。爹想家了,娘怀孕了,爹想带娘回家,娘家人不允,爹连写带比划,说麦见是大城市,北京只是麦见市的郊区,离的很近。娘家人不识麦见,却知北京,欢天喜地打发他们回家。 临了,羽钟灵娘还带上自己常玩的玩具,一个三孔的陶器,当地人叫什么“笛老挪”的,跟爹出发了。不一日,几经辗转到了济南。羽钟灵娘比比划划问“麦见市比济南好吗?”,羽钟灵爹说“济南是麦见的郊区,当然麦见好了”。待到了鲁中市,当年的鲁中市还是小城,羽钟灵娘又问“麦见市比鲁中好吗?”,羽钟灵爹说“鲁中是麦见的农村,当然麦见好了”。可一出鲁中小城,步行在坑洼不平的山路上,羽钟灵娘便不再说话了,这一闭嘴就是一辈子,村里人都以为她是哑巴,羽钟灵也从没听娘说过话,到是常听娘吹她的“笛老挪”。 “灵子?天不亮就去了,给娘上'头七’了”。 头七,鲁中当地习俗。习惯上认为“头七”指的是人去世后的第七日。人们认为,死者魂魄会于“头七”返家,家人应该于魂魄回来前,给死者魂魄预备一顿饭,在第七日天亮前送到坟上,免不了烧纸、磕头祭奠一番。 瘦、小、黑,这是羽钟灵给同学们的第一印象。 羽钟灵回来了,见到孙老师和大家,颇感意外。书记招呼大家 去羽钟灵家里坐。 这还叫家吗?没有院门,正房堂屋土墙草苫,两个小窗户,屋内光线极暗,不过,收拾的却也干净、利落。 书记让人提来热水,沏茶倒水很是热情。羽钟灵帮不上手,低头站在一边,两手使劲向下拽自己的衣角。 头发枯黄,自来卷,像霜打的乱草,蔫蔫的,毫无精神。两腮塌陷,颧骨隆起,铜铃般的眼睛有些许光亮。细小的胳膊腿在袖筒和裤管里悠荡。高不及金鹏腰际,宽大的黄色解放鞋,明显的合不合脚。这是十五岁的少女吗? 孙老师拉起羽钟灵双手,眼泪情不自禁的流出来。 “羽钟灵,爸爸呢?” “没了,灵子两岁那年,开山放炮炸没了。”书记怕羽钟灵不记事抢先说道。 “就灵子一人了吗?” “可不嘛,带她走吧,是个要强的孩子” 孙老师谢绝了书记的挽留,和同学们一起帮羽钟灵收拾好行李,带她走出山村。 还是那片小树林,羽钟灵独自走了进去。 “呜—呜呜—呜呜呜”树林里传出哀怨的响声。 “娘,以后离你远了,听见“笛老挪”响,就算看见了我,我会常来看你的,娘!”大家忍不住默默的陪羽钟灵落泪。 返回的路上,同学们都有些压抑,没人愿意说话。羽钟灵坐在孙老师自行车后座上,两人到是有话,轻声细语的,别人听不清说什么。等沐风他们知道详情,已是很久以后的事了。 注:王祥青,1983级中师生。《一代中师》,是其独立创作的约50万字长篇小说。小说以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山东省邹平师范学校(注:文中为鲁中师范学校)为背景,全景展示以沐风、商扬等人为代表的一代中师生的芳华。《 沐风吹响了集合哨》是小说的第一章。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