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科技创新服务的是战略还是民生,这是个问题。 ——晰瑞 2025年5月,印度购买德国阵风战机被国产歼十击落,国内外一片哗然。 早些年,印度首艘国产航母"维克兰特"号服役时,全球军事观察家都在统计这艘建造23年的航母创下的纪录:三次下水仪式、四次重大设计变更、七次延期交付。 与此同时,在孟买拥挤的达拉维贫民窟里,一位肺结核患者正用不到北京十分之一的价格购买着抗结核药物。这种魔幻现实主义的割裂画面,恰如其分地折射出印度在军工与制药两个领域截然不同的命运轨迹。 印度1970年《专利法》的诞生堪称现代制药史上的里程碑事件。这部法律创造性地将药品专利保护范围限定在制造工艺而非化合物本身,犹如打开了潘多拉魔盒。德里高等法院曾作出经典判决:"当生命权与专利权发生冲突时,生命权必须优先。 "这种司法理念催生了全球最大的仿制药生产基地,印度制药企业每年生产全球20%的仿制药,供应着非洲60%的艾滋病药物。 这种制度设计的代价同样惨痛。印度本土药企研发投入长期徘徊在营收的2%以下,仅为国际药企平均水平的五分之一。当新冠疫苗研发竞赛白热化时,印度不得不依赖进口mRNA技术。专利保护的缺失如同硬币两面,一面是触手可及的生命希望,另一面是停滞不前的创新能力。 北京某三甲医院的药房里,原研抗癌药奥希替尼的标价是每盒15300元,而在印度药房,仿制药版本仅售800元。这个触目惊心的数字背后,是中国医药市场畸形的价格形成机制。 药品从出厂到患者手中平均要经过6个流通环节,每个环节都在蚕食着患者的希望。某跨国药企的财务报告显示,其在中国市场的营销费用占比高达35%,是研发投入的两倍。 带量采购政策实施以来,冠脉支架价格从1.3万元降至700元,胰岛素均价降幅48%。但政策落地过程中,某省药品采购中心负责人透露:"仍有企业通过改换包装、调整剂型等策略规避集采。"这种猫鼠游戏暴露出深层次的制度困境,当医疗体系尚未完全破除"以药养医"模式时,任何价格调控都像打在棉花上的重拳。 前段时间扭伤脚踝,同样的药品,网上的比在大药房买的便宜一半还多,这种价格倒挂现象正在颠覆传统医药流通体系,某上市连锁药店财报显示,其线上业务客单价较线下低30%,但复购率高出2.7倍。 监管沙盒中的创新正在萌芽。上海试点"电子处方流转平台"后,患者外配处方药价格平均下降22%。但某电商平台医药负责人坦言:"处方药网售政策反复摇摆,让企业不敢在仓储物流上重投入。"这种政策不确定性如同达摩克利斯之剑,悬在医药电商头顶。 在孟买拥挤的克劳福德市场,仿制药商铺与手机维修店比邻而居,廉价药物与电子垃圾共同构成后现代图景。中国医药市场正站在十字路口,需要寻找创新保护与民生保障的黄金分割点。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