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曲:夏至,风轮初转 前几天早晨去买菜,一出小区,就瞥见路边很多风轮菜正开得如火如荼。数量之多,让人压根无法视而不见。时值初夏。植物果然是世间最守信的物种。 ![]() 风轮菜很好认,因为它们的花很有标志性。众多的二唇形小花围绕花梗或叶柄密密地排成球状,植物学上称为轮伞花序。但风轮菜的特别在于,它们的轮伞花序在枝端一层又一层,就像一个轮子,所以才叫风轮菜嘛。别名也相当形象,叫九层塔。 ![]() 但风轮菜又非常难认。唇形科风轮菜属,在我国只有十一种,说起来不多,但它们的花与花序都极其相似,很难分辨。直观感觉告诉我,小区的风轮菜不止一种,去年五月我就试着辨认过,只确认出了其中一种是细风轮菜,剩下的就放到一边了。 这个清晨,看着路边蔚为壮观的这一片尚未定种的风轮菜,我忽然想再次挑战一下。天天都看见,但不知其名,这种感觉太不愉快了。而它们,在晨风中摇曳着,似乎在对我发出邀请:“请以我的名字呼唤我吧!” 一 细风轮菜(Clinopodium gracile) 细风轮菜是我确认的第一种。事实上,今年触动我心的,正是前些天清晨散步时,在路边看到了它。 通常来说,风轮菜属都混生于草丛中,只有擎出的“九层塔”或“风轮”——即轮伞花序标识着它们的身份。但这几丛细风轮菜生长在路边,四周其他草木较稀疏,因而很容易看清楚它的植株形态。那一刻,它莫名地打动了我。我蹲了下来,仔细地欣赏了一回。 ![]() ![]() 今夏的路遇 顾名思义,细风轮菜很细弱,其俗名“瘦风轮”也强调着柔弱这个特征。它的植株通常只有十几厘米高,茎直立或从基部分出数枝。最具标志性的特征,是它的轮伞花序每层之间彼此远隔,花序下面没有苞叶,小花的数量也比较少。 ![]() 轮伞花序,生于茎顶 ![]() 每轮花序远隔,下面没有苞叶 ![]() 每一轮上的小花数量比较少 ![]() ![]() 茎直立,或从基部分出数枝 稍后,我在小区内的一个水沟边,发现了近乎独享这片区域的细风轮菜。很显然,这里营养贫瘠,水沟壁都是用水泥敷过的,上面长满了青苔。但这些细风轮菜悠然从容地栖息在此,简直有种塔可夫斯基电影的风味了——在最寻常的风景中,展现了一种很有艺术的气韵。 ![]() ![]() ![]() 小区水沟边,独自栖息的细风轮菜 正是在这条小水沟边,我仔细地观察了细风轮菜,熟悉了它的全部特征,包括它没开花时的样子。 ![]() ![]() 植株柔弱纤细,俗称“瘦风轮” 二 邻近风轮菜(Clinopodium confine) 邻近风轮菜是在小区外公路边的草丛里邂逅的。 第一眼看到时,我还以为也是细风轮菜,但再一看,发现它的轮伞花序下面有两枚小叶子。哎呀,这不正是植物志上描述的、与细风轮菜极其相似的邻近风轮菜吗? ![]() ![]() 轮伞花序下面有苞叶 把这一小块草坪搜索了一遍,发现还不少。我试着采一株起来看看,结果十分意外:虽然看上去也只有十几厘米高,但事实上,这株邻近风轮菜的茎可比细风轮菜长多了,植株形态也不一样。按中志的描述,这一种是“铺散型草木”——它的茎从基部发出多条分枝,每一条都铺散式蔓生,只是在上部才向上伸展,形成跟细风轮菜相似的观感。我量了一下,最长的一条茎长居然有半米左右! ![]() 植株铺散 隔了几天,第二次观察,我发现了邻近风轮菜更多的特征。它的全株近于无毛:花萼外面无毛——这在风轮菜属中很例外,其他几种都是有毛的;茎与叶也近于无毛。邻近风轮菜俗名“光风轮”,这一天刚好下过雨,我对它的“光”这个气质就有了更深的观感:它的小叶片都泛着水灵灵的光泽,这是细风轮菜所没有的。 ![]() ![]() “光风轮”:花萼外面无毛 ![]() ![]() 茎、叶也近于无毛 身边的草木就是这点好:你可以极其方便地反复观察,下楼遛个弯,取个快递,都可以顺便瞄两眼。看的次数多了,感性的直觉一点一滴地增强,直到最后可以一眼分辨出它们的不同,就像妈妈分辨双胞胎一样准确。 发现邻近风轮菜,是此次观察中最意外的惊喜。如果不是要写这一篇,或许我就一直把它也当成细风轮菜了。 ![]() 乍一看,跟细风轮菜十分相似 前不久,一位朋友跟我分享了他的感受。他酷爱《诗经》,研读了《唐风·有杕之杜》一诗后,对于行道树和道路的关系有了新的感悟。接着他就去了河南安阳:“这次印象比较深的,就是安阳城市道路两旁的行道树:除了历史遗留的法国梧桐,区域性的还有国槐树、苦楝树、枫杨树,还有一种去之前才刚刚get的楸树。我跟出租车司机聊天,他说这树前两天才开过花,满树的粉色,很好看,对话的时候,路边还闪过一两棵晚开的......有心去看跟无心去看,果然还是不一样。”对此,我深以为然。 三 灯笼草(Clinopodium polycephalum) 邻近风轮菜和细风轮菜的植株都矮小而纤细。相比下之,灯笼草堪称粗壮,在小区内外数量也是最多的,常成片成丛。 ![]() 几种风轮菜中最粗壮的 直观地看,灯笼草的花序略有不同。它的轮伞花序不仅仅立于小枝顶端,侧枝上也有,因而常常组成圆锥式花序。花更大——检索表明确标出了这一特征:它的花萼长约6毫米,而细内轮菜与邻近风轮菜的花萼长在4毫米以下。 ![]() 轮伞花序多花,圆球状,花时径达2厘米 沿茎及分枝形成宽而多头的圆锥花序 ![]() 花萼长约6毫米 虽然灯笼草的存在感最强,但我确认它花费的时间却是最多的。风轮菜属的难认,在这里体现得最强烈。比如植株形态,是直立还是匍匐呢? 在我观察过的大部分已开花的群落中,它们的植株下半部都是匍匐贴着地面生长的,上半部才斜伸起来,高度通常在三十厘米左右或更高。从直觉来说,我觉得它们算是匍匐的。 ![]() ![]() 植株下半部匍匐,上半部向上斜伸 但观察更小一点或刚刚开花的植株,其茎却是直立的。 ![]() ![]() ![]() 幼株茎基部直立 也有少数植株,茎枝几乎完全匍匐,仅花序略上扬。 ![]() 按中国植物志的划分,若“植株单一或二茎,大多直立”,那就是灯笼草;如果“植株多茎,铺散式或自基部多分枝,茎多柔弱上升”,则是匍匐风轮菜(Clinopodium repens)。除此之外,它们似乎是极其相似的。而这两种,在重庆都是有分布的。 事实上,就我观察所见,风轮草属的植株多少都带点匍匐。这一种,我觉得其特征介于这两个种之间。之所以最后我还是将其定为了灯笼草,原因很感性:在中国植物志里,匍匐风轮菜没有收录地方俗名;与之相对的是,灯笼草的地方俗名极其多,尤其是在西南三省,细到了每个小地方都有专属的名称: 灯笼草(云南玉溪、四川南川) 山蕾香(云南漾濞、贵州遵义) 走马灯笼草(云南保山) 漫胆草、小益母草(云南大理) 脚癣草(云南红河) 夏枯草、土防风、绣球草(云南曲靖) 楼台草(云南通海) 蜂窝草(贵州湄潭) 节节草(贵州清镇) 第第菜(四川南川) 风轮草(四川峨眉) 断血流(安徽) 土荆芥(江苏) 野鱼腥草(广西龙胜) 大叶香薷(植物名实图考) 这表明,它与西南地区人民的生活关系要更加密切。据此,我暂时将其定为了灯笼草,俗名“荫风轮”。如有错误,非常欢迎大家指正。 在更新的中国植物志英文修订版中,特别增补了一句:“灯笼草的分布区域广泛,而且变型很多。有些作者认为,它即是分布于欧亚大陆的多头风轮菜(Clinopodium umbrosum)的同种。”灯笼草的种加词polycephalum,其意正是“多头状花序的”。 ![]() 尾声:感谢一位小朋友及小马扎 今年能拍下几种风轮菜,要感谢一位小朋友。她去年来重庆玩,返程时只买到了高铁的站票,但小朋友脑子动得快,立马在手机上下单了一只即刻送到的折叠小马扎,这样就轻松多了,可以一路坐回去。 受她的启发,我也买了一只。最近拍风轮菜时发现,坐在小马扎上再去拍这些低矮的植物,感觉真是太爽了!像我这样腰椎有问题的人,从此拍地被植物不再是问题,比如小区内外处处可见、正在开花的珠芽景天,毛花点草。 今日小满。这是我最喜欢的一个节气,寓意极美好。祝大家小满喜乐安康。 ![]() ![]() |
|
来自: 老友mk09qda3vs > 《常见野生植物识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