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连云港史话系列丛书—— 《地名溯源》 ![]() ![]() 1 丛书介绍 《连云港史话》10个卷本,丛书主要包括:《艺文》《风物》《地名》《建筑》《美食》《方言》《传说》《民俗》《非遗》《名人》等十个方面内容,融历史、文化、民俗、地理、人物、建筑等于一体,时空跨度2000多年,以系统、丰富、翔实的档案文献资料,将历史的碎片整理成时空衍变的轨迹,将人文的印迹组合成城市发展的画卷,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连云港史话》丛书深入挖掘连云港历史文化内涵,整理城市文脉,梳理人文源流,是解密山海港城神奇浪漫的千年密钥,更是展示滨海港城逐海追日的发展密码。丛书是连云港人文历史研究之集大成,也是人们了解连云港的历史之经、文化之窗,更是鼓舞激励广大连云港干群及在外乡贤热爱于斯、奉献于斯、建设于斯的历史之根、文化之脉、精神之炬。 ![]() 2 本书介绍 地名是一座城市最亮丽的名片,地名里记载着一个地方深厚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连云港(古称海州)历史悠远,文化淳厚,考古发现,早在1万多年前此地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沧海桑田,时序更替,赓续于斯。少昊置都城,秦时设朐县,东魏武定时称海州,钟灵毓秀、地灵人杰,留下了数量众多、属性多样、内涵丰富的地名。限于篇幅,难以穷尽连云港地区数以万计的所有地名,也无法全部覆盖主要地名,因此,《地名溯源》在对本区域所涉6个行政区划(区、县)名称进行详细阐述的基础上,围绕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古城、古乡村、古街道、名山、海岛、河湖以及古盐场留下的特色地名进行挖掘与阐述。这是一次追寻先人足迹的朝圣之旅,也是一次畅通自己血脉的寻根之旅,还是一次问道先贤的文化之旅,更是一次饱食古海州地名文化饕餮盛宴的享受之旅。 ![]() 区 域 变 迁 说 地 名 云山灌水话灌云 “灌云”的得名及其历史变迁 (1917年《中国新舆图》中已有灌云县) (龙苴城遗址) “海灌分治”始建灌云县 清末海州营的标界远达响水口,除了政治黑暗外,经济掠夺、横征暴敛使乡人痛苦不堪。州城显宦、豪富收入的80%来源于板浦盐业及东部乡民,他们巧立名目,大肆搜刮,造成了“富则暴富,贫者犹贫”的社会状况,大大地加深了城乡间的积怨,海州治下矛盾早已激化,其时随着海岸东移,滩涂日增,旧盐池不断废弃,新农田逐渐开垦,海州城内士绅依仗财势和州府的权势,纷纷在东南乡下置田买产,挤压了当地百姓的生存空间。于是海州东南十一村镇百姓反抗如潮,宣统三年(1911)十月初二《申报》载有《海州自治会致沪军都督电》:“陈都督鉴:请急电江北都督蒋:汉族恢复,宇宙重光,士庶闻风,欢声雷动。惟海州土匪蜂起,啸聚数千人纵火抢劫,屠戮同胞,惨无人理。东南数十村镇业已糜烂,急望兴救。清海电线十三日不通,无门呼诉,泣叩速发义师,拯同胞于水火,不胜迫切待命之至。” 郭耀如的《海州光复前后》一文记载道:“武昌起义后,各地响应……但当时(海州)城内,清政府统制太严,无人敢出之于口。农民纷纷打官挟富,响应起义。如新安镇农民,聚有三千多人……白皂沟地方,有名李七者,曾号召农民起义响应。大伊山有秀才任鹭洲、吴荣圃二人起来响应起义……大伊山人恨当典盘利太高剥削过重,起义后曾把'礼和当典’放火焚烧。”郭先生的记载与《申报》所载《海州自治会致沪军都督电》情形一致,印证了当时海州的现实情况。诸多史料反映,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而波及海州地区时,州治衙门人员效仿江苏巡抚程德全,上屋揭了几块瓦片“响应革命”,继续统治海属人民。于是,以当时的海州经济重镇、文化中心板浦为核心的有识之士,不甘于城绅、官董的欺压,他们代表海州东南一带乡民反抗欺压,于是就有了分治的动议并付诸实践。 ![]() “海灌分治”并不像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区划调整那么简单,而是以板浦为核心的海州东南各乡有识之士精心策划、不懈努力、艰苦斗争的结果。由于是自发的革命行为,无论在当时还是对于后来,都是影响较大的事件。导致“海灌分治”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以板浦为中心的地区盐业发达,经济繁荣,是建县根本条件;其二,海州衙置官僚、乡绅飞扬跋扈,压迫乡里,州东南十一镇人民不忍海州豪绅的压榨盘剥,是分县的直接原因;其三,板浦士人崛起,具备了建县的人才条件。 (民国17年上海《时报》刊登灌云时讯) ![]() 关于灌云命名,张传藻有一段记载:“有位板浦人叫吴翔甫的,系清末秀才,曾任农商部参事,省政府财政专员、省议员,此人就是海灌分治的积极参与者,开始有人想把古盐河以东称为'朐东县’,吴翔甫不同意,力主用灌河、云台山的首字为名,省府终于采纳吴氏建议,'灌云’得名由此而来。” 海灌分治时,在两县划界上发生争执,分治不久,两县又在东、西两路镇的区划上发生争执,东海县强行征粮与灌云县纷争九年,还出现两县同时到两乡征粮并发生武装冲突,两方一直纠纷不断,从1925年到1929年连续打了好几年官司,最后江苏省同意在局部地段做调整,东西路留给灌云,大浦划给了东海,由此平息纷争。这是第一次灌云境域土地发生变化。 海灌分治后,东海、赣榆、沭阳、灌云合称“海属四县”(“海赣沭灌”)。1929年海灌纠纷渐止后,灌云县的属地范围却一再发生变化。随着连云港建港的需要,隶属灌云的后云台、新县、老窑等地被析出,1930年代建连云市。 1940年,中共灌云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由于战争形势变化,民主政府不断变更,1949年后属苏北人民行政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灌云县治移大伊山。随后,灌河南岸的响水口划归滨海县;盐河以西的南六塘以南地区划归涟水、沭阳二县;东海县的南岗、陡沟、龙苴、新坝划归灌云。1953年,灌云县划归淮阴地区行署管辖。 1957年建立灌南县(隶属淮阴地区),以新沂河中泓为界,将新沂河以南的苏光、陈集、海亭、树德、三口、李集、曙红7个乡与新安镇划归灌南县;同时将新海连市的灌西盐场、燕尾镇划归灌云;1960年2月,灌云县的新坝公社划归新海连市区。 1983年1月,灌云县从淮阴地区划归连云港市管辖。随后,灌云县的云台公社、南城镇、宁海乡、板浦镇先后划归连云港市海州区。 当初命名“灌云”时,是取境南灌河和境北云台山的首字,但由于灌河已属灌南县,云台山进入市区,一山一水俱失,如今灌云之名早已失去了建县初的本意。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