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快来涨姿势,灌云地名怎么来的?

 东盛1 2025-05-22
为进一步发挥档案存史、资政、育人功能,连云港市档案馆党组书记、馆长许思文在反复调研、多方征求意见基础上,主编一套集历史文化、风物景观、名人民俗、美食建筑、方言非遗等为一体,具有鲜明港城特色、浓厚地方特点、厚重史料内容的系列丛书——《连云港史话》十卷本丛书,并已被推荐为国务院新闻办(中宣部)对外介绍中国、促进中外文化交流品牌项目“中国馆”馆藏书籍。中国档案学会理事长、中央档案馆原馆长、国家档案局原局长杨冬权在《连云港史话》首发式上明确指出:“《连云港史话》在全国档案系统尚属首套,意义非常

图片

图片

——连云港史话系列丛书——

《地名溯源》


图片



图片

1

丛书介绍

图片

《连云港史话》10个卷本,丛书主要包括:《艺文》《风物》《地名》《建筑》《美食》《方言》《传说》《民俗》《非遗》《名人》等十个方面内容,融历史、文化、民俗、地理、人物、建筑等于一体,时空跨度2000多年,以系统、丰富、翔实的档案文献资料,将历史的碎片整理成时空衍变的轨迹,将人文的印迹组合成城市发展的画卷,内容丰富、图文并茂。

《连云港史话》丛书深入挖掘连云港历史文化内涵,整理城市文脉,梳理人文源流,是解密山海港城神奇浪漫的千年密钥,更是展示滨海港城逐海追日的发展密码。丛书是连云港人文历史研究之集大成,也是人们了解连云港的历史之经、文化之窗,更是鼓舞激励广大连云港干群及在外乡贤热爱于斯、奉献于斯、建设于斯的历史之根、文化之脉、精神之炬。


图片

2

本书介绍

地名是一座城市最亮丽的名片,地名里记载着一个地方深厚的历史变迁、文化传承。连云港(古称海州)历史悠远,文化淳厚,考古发现,早在1万多年前此地就有人类活动的痕迹,沧海桑田,时序更替,赓续于斯。少昊置都城,秦时设朐县,东魏武定时称海州,钟灵毓秀、地灵人杰,留下了数量众多、属性多样、内涵丰富的地名。限于篇幅,难以穷尽连云港地区数以万计的所有地名,也无法全部覆盖主要地名,因此,《地名溯源》在对本区域所涉6个行政区划(区、县)名称进行详细阐述的基础上,围绕具有百年以上历史的古城、古乡村、古街道、名山、海岛、河湖以及古盐场留下的特色地名进行挖掘与阐述。这是一次追寻先人足迹的朝圣之旅,也是一次畅通自己血脉的寻根之旅,还是一次问道先贤的文化之旅,更是一次饱食古海州地名文化饕餮盛宴的享受之旅。


图片      

 区 域 变 迁 说 地 名

  云山灌水话灌云

“灌云”的得名及其历史变迁

灌云素有“东海福地、北方水乡”和“东瀛胜境、少昊古国”之称。灌云的龙苴还是“海州”的发祥地、州邑首设之地,境内伊芦山,是西楚霸王项羽麾下大将钟离昧的家乡。历史悠久、文化醇厚的古老大地上,历朝历代人才辈出,南朝宋时著名文学家鲍照、鲍令晖兄妹,清代海属地区武状元卞赓,“东海二宝”许乔林、许桂林,《镜花缘》作者李汝珍,水利专家武同举;著名职业教育家江问渔,科学界汪氏三兄弟,共和国将军刘长斌、任之通……众多名流“大咖”,都是沐浴着灌云文化而得以成长起来的。

图片

(1917年《中国新舆图》中已有灌云县)

灌云作为一个县的建制名称,始于1912年“海灌分治”,建县时,以其县域南侧有大川“灌河”、北依名山“云台”,取河山名各一字而得名“灌云”。
灌云之名迄今只有110多年,这片山水间的广袤地域,却有着灿烂的文化。境内有大伊山石棺墓葬群等考古发现,这是新石器时期的遗存;还有“原始先民之灵魂观念的重要物证”—北辛文化时期的红陶钵,把这里有人类活动的时间以及文化历史时期进一步向前推进。
西周时,地属青州,春秋时属鲁境,战国时易为楚地。秦始皇时设置朐县,今灌云之地属朐县,初属薛郡,后属东海郡。
西汉太初四年(前101),武帝刘彻曾下诏封李广利为“海西侯”,置海西侯国。征和三年(前90),李广利降匈奴,遂废侯国置海西县,今灌云大部分地区改隶于海西县。海西县境北起罘山(今伊芦山东),南至大新集。西晋被废,灌云之地重新并入朐县。
北朝东魏武定七年(549)在龙苴设海州,灌云地区属朐山县,隶海州。北齐年间,海州治从龙苴迁至朐山,县境仍为海州辖地。公元627年,唐太宗将天下分为十道,今灌云一带属河南道。河南道辖有1府、29州,共126县,其中就包括海州。五代十国到宋,今灌云县一带仍属朐山县,隶海州。元明清各朝,虽海州名称时有变更,但灌云之地一直到民国前基本都属海州。

图片

(龙苴城遗址)

“海灌分治”始建灌云县

清末海州营的标界远达响水口,除了政治黑暗外,经济掠夺、横征暴敛使乡人痛苦不堪。州城显宦、豪富收入的80%来源于板浦盐业及东部乡民,他们巧立名目,大肆搜刮,造成了“富则暴富,贫者犹贫”的社会状况,大大地加深了城乡间的积怨,海州治下矛盾早已激化,其时随着海岸东移,滩涂日增,旧盐池不断废弃,新农田逐渐开垦,海州城内士绅依仗财势和州府的权势,纷纷在东南乡下置田买产,挤压了当地百姓的生存空间。于是海州东南十一村镇百姓反抗如潮,宣统三年(1911)十月初二《申报》载有《海州自治会致沪军都督电》:“陈都督鉴:请急电江北都督蒋:汉族恢复,宇宙重光,士庶闻风,欢声雷动。惟海州土匪蜂起,啸聚数千人纵火抢劫,屠戮同胞,惨无人理。东南数十村镇业已糜烂,急望兴救。清海电线十三日不通,无门呼诉,泣叩速发义师,拯同胞于水火,不胜迫切待命之至。”

从这个电文可以看到两个基本事实:一是东南数十村镇“啸聚数千人纵火抢劫”,官逼民反,乡民不堪忍受,唯一的出路就是“举事”;二是当时的海州官府不仅不采取好的治理招数,却寻求督军来镇压民众,他们认识问题的出发点是“东南数十村镇业已糜烂”,根本认识不到官府的腐朽统治与腐败无能。

郭耀如的《海州光复前后》一文记载道:“武昌起义后,各地响应……但当时(海州)城内,清政府统制太严,无人敢出之于口。农民纷纷打官挟富,响应起义。如新安镇农民,聚有三千多人……白皂沟地方,有名李七者,曾号召农民起义响应。大伊山有秀才任鹭洲、吴荣圃二人起来响应起义……大伊山人恨当典盘利太高剥削过重,起义后曾把'礼和当典’放火焚烧。”郭先生的记载与《申报》所载《海州自治会致沪军都督电》情形一致,印证了当时海州的现实情况。诸多史料反映,武昌起义爆发后,全国各地纷纷响应,而波及海州地区时,州治衙门人员效仿江苏巡抚程德全,上屋揭了几块瓦片“响应革命”,继续统治海属人民。于是,以当时的海州经济重镇、文化中心板浦为核心的有识之士,不甘于城绅、官董的欺压,他们代表海州东南一带乡民反抗欺压,于是就有了分治的动议并付诸实践。

图片
(《申报》刊载海、灌分治消息)

“海灌分治”并不像在政府主导下进行区划调整那么简单,而是以板浦为核心的海州东南各乡有识之士精心策划、不懈努力、艰苦斗争的结果。由于是自发的革命行为,无论在当时还是对于后来,都是影响较大的事件。导致“海灌分治”的主要原因在于:其一,以板浦为中心的地区盐业发达,经济繁荣,是建县根本条件;其二,海州衙置官僚、乡绅飞扬跋扈,压迫乡里,州东南十一镇人民不忍海州豪绅的压榨盘剥,是分县的直接原因;其三,板浦士人崛起,具备了建县的人才条件。

辛亥革命后江苏宣布独立,江苏省咨议局更名省临时议会并迁往南京。当时“海灌分治”力主者之一、江苏省咨议局议员、板浦人邵冶田,会同板浦人江问渔、李友松、王子宾、钱竹樵等人,与原打算密谋起义的板浦人张伟如、陈百川、吴翔甫等会合,形成较强的“分治”势力。这些“蓄意推翻城绅,改造海属社会的士人”,以南京实业学堂为聚会点,谋求分县,江问渔组织分县文稿和有关图说,公推张伟如征求临时议长张謇同意,分县材料由邵冶田以议员身份提交省临时议会决议。由于分县材料详实,图文并茂,诉求合理,加之人脉关系过硬,很快得到临时省议会议决通过。民国元年(1912),江苏实施区划调整,裁撤州府,设立市县,“海灌分治”得以实施。同年4月11日,江苏都督发布《指分灌云训令》,将原海属板浦、大伊、新安(今灌南县城)、张店、东路、西路、莞渎、莞南、莞北、湖坊、铁牛等十一镇,以及今为响水县城的响水镇,今市区的墟沟、朝阳、花果山大村等析出建灌云县。因板浦是盐场重镇所在,水陆便捷,人文荟萃,故县治设在板浦。南通人沈臧寿为第一任民政长官(县长),他星夜赴板浦镇设置衙署,并于6月1日莅位处理政务。

图片

民国17年上海《时报》刊登灌云时讯

分治的决定遭到海州官府和很多士绅的反对,海州城绅因拥有的田产、盐池多在东南灌云一带,分治后鞭长莫及,难以保障自己的既得利益;官府方面,因灌云渔盐之利业收入丰厚,十一镇肥地的析出,导致府衙失去大量课税。东海有识之士获此消息后也奔走联络,发出《东海人民呼吁书》,认为分治后将造成灌云“富者益富”,而东海“贫者益贫”,要求“不如取消东海并入灌云”。于是灌云议员、代表散发《东海人民呼吁书驳议》和《灌云十一镇人民伤心史》等材料予以反驳。事情闹到政府,国务院责成江苏复议,江苏临时议会回复国务院及内务部,认为灌云一县已经列入《县名一览表》,“咨复在案”,不能更改。
灌云建县的成功,大大触动了未划入灌云的原海州西乡受压迫的平民百姓以及看不惯城绅、官董欺压百姓的官宦和士子。黄传道等人书写的《东海人民呼吁书》其实也隐含着另一层意思,因受海州官府、城绅掣肘写得比较隐晦,“取消东海并入灌云”等“抗议”文字里也隐含着对东海(海州)官府的不满。
“灌云”名称的由来及其变迁
关于“灌云”这个县名字的来历,网上有人传言是“孙中山命名”的,这显然是不可能的。孙中山从1895年秘密来过海州之后,一直在海外漂泊16年,直到1911年12月25日才回到祖国,12月9日宣告独立的17省代表在南京开会,孙中山以16票的绝对优势当选为中华民国第一任临时大总统。1912年元旦这一天从上海前往南京参加宣誓就任仪式,此后革命形势依然十分严峻,就职仅10天就于1月11日宣布担任北伐军总指挥,忙于北伐、皇帝退位和南北议和之事。3月10日,袁世凯在北京宣誓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于4月1日辞去临时大总统一职,接着前往福建。“孙中山命名”之说不仅没有史料证实,事实上也没有可能,1912年4月11日,江苏发布《指分灌云训令》,海灌分治后矛盾纠缠官司打到国务院,甚至都查不到江苏的报备案,显然政府根本就没有插手这件事,政府都如此,何以惊动大总统孙中山?
中山先生在《建国方略》中倒是关注过灌河,其《实业计划》第四部《改良现存水路及运河》里写道:“在其出海之口,即淮河北支已达黄河旧槽之后,吾将导以横行入于盐河,循盐河而下,至其北折一处,复离盐河过河边狭地,直入灌河……”但也仅此一处,整个《建国方略》中连“云台山”三个字都只字未提,所以灌云县名不可能是“孙中山命名”的。
图片(孙中山《建国方略》)

关于灌云命名,张传藻有一段记载:“有位板浦人叫吴翔甫的,系清末秀才,曾任农商部参事,省政府财政专员、省议员,此人就是海灌分治的积极参与者,开始有人想把古盐河以东称为'朐东县’,吴翔甫不同意,力主用灌河、云台山的首字为名,省府终于采纳吴氏建议,'灌云’得名由此而来。”

海灌分治时,在两县划界上发生争执,分治不久,两县又在东、西两路镇的区划上发生争执,东海县强行征粮与灌云县纷争九年,还出现两县同时到两乡征粮并发生武装冲突,两方一直纠纷不断,从1925年到1929年连续打了好几年官司,最后江苏省同意在局部地段做调整,东西路留给灌云,大浦划给了东海,由此平息纷争。这是第一次灌云境域土地发生变化。

海灌分治后,东海、赣榆、沭阳、灌云合称“海属四县”(“海赣沭灌”)。1929年海灌纠纷渐止后,灌云县的属地范围却一再发生变化。随着连云港建港的需要,隶属灌云的后云台、新县、老窑等地被析出,1930年代建连云市。

1940年,中共灌云县抗日民主政府成立,由于战争形势变化,民主政府不断变更,1949年后属苏北人民行政公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灌云县治移大伊山。随后,灌河南岸的响水口划归滨海县;盐河以西的南六塘以南地区划归涟水、沭阳二县;东海县的南岗、陡沟、龙苴、新坝划归灌云。1953年,灌云县划归淮阴地区行署管辖。

1957年建立灌南县(隶属淮阴地区),以新沂河中泓为界,将新沂河以南的苏光、陈集、海亭、树德、三口、李集、曙红7个乡与新安镇划归灌南县;同时将新海连市的灌西盐场、燕尾镇划归灌云;1960年2月,灌云县的新坝公社划归新海连市区。

1983年1月,灌云县从淮阴地区划归连云港市管辖。随后,灌云县的云台公社、南城镇、宁海乡、板浦镇先后划归连云港市海州区。

当初命名“灌云”时,是取境南灌河和境北云台山的首字,但由于灌河已属灌南县,云台山进入市区,一山一水俱失,如今灌云之名早已失去了建县初的本意。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图片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