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个孩子的内心是否丰盈、人格是否独立、情绪是否稳定,往往和父母脱不开干系。 在教育这件事上, 有的人给了房子车子,却没给孩子一颗稳得住的心; 有的人没多少资源,却让孩子活出自信、活出底气。 那差别在哪呢? 很简单:父母本身的状态。 ![]() 总是情绪失控的父母。 有的家长, 孩子饭吃慢了,就暴跳如雷; 写作业磨蹭,就一顿狂吼; 稍有不顺,就直接开骂。 在这样压迫似的环境中长大的孩子, 只会变得越来越小心翼翼、不懂反抗。 小时候怕做错事、怕爸妈, 长大后怕领导、怕配偶、怕社交, 他们的内心长期处在“自我否定”和“恐惧防御”中。 这是因为,父母的暴躁,会被孩子照单全收, 而这些负面的情绪,会给孩子传递一些错误的信念。 ![]() 攀比、看不起孩子的父母。 “你就这点出息啊!” “看看人家,再看看你!” “xx不如,怎么那么没用?” 这些话,就是对孩子内心的“精神伤害”。 你以为是在激励他,其实是在否定他整个人。 你每说一次“别人家的孩子”,就是在孩子心里种下一根刺: 我不如人,我不配,我永远达不到爸妈的标准。 一个被贬低惯了的孩子, 长大后要么极度讨好他人,要么彻底自暴自弃。 而真正内心富足的孩子, 从来不是被比较出来的,而是被肯定出来的。 父母的信任和欣赏,就是孩子内心底气最初的来源。 ![]() 替孩子安排一切的父母。 很多父母从孩子一出生就开始“规划”: 上哪些兴趣班、 选文科还是理科、 大学要读什么专业…… 孩子的人生必须按部就班地听他们的话。 他们以为这是为孩子好,其实是变相剥夺了孩子的选择权、体验权和失败权。 这样的孩子,表面上看着听话、优秀,但心里却空空如也。 因为他们从未真正为自己活过。 一旦离开父母的“遥控器”,他们会立刻迷失, 不知道自己是谁,想要什么,更不会独立应对生活的风浪。 爱孩子, 不是把他锁进以爱为名的金色牢笼里, 而是给他一双可以自由翱翔的翅膀。 ![]() 只会“讲大道理”的父母 。 有些父母, 嘴上总挂着“我是为你好”, 但孩子一出事,第一反应就是训斥。 孩子成绩差一点,立刻给他上一节“你不努力未来就废了”的思想课; 孩子在学校受了委屈,不先安慰,而是反过来指责:“你是不是又惹人家了?” 听起来全是道理,实则没有一点情感。 这种父母, 永远站在“对”的那一边, 却从不站在孩子“需要”的那一边。 于是,孩子会渐渐学会把话憋回去, 把痛往心里吞,外表看似懂事,内心却早已冰冷。 可是, 孩子不是用来讲道理的对象, 而是用来共情、理解、陪伴的生命个体。 你讲一百句“为你好”,都不如一句“我理解你”的力量大。 ![]() 情绪勒索型的父母。 “你怎么不想想爸妈有多不容易?” “我辛辛苦苦养你,你就这么对我?” “你要是不听我的,以后别来求我。” 父母若总是用“恩情”捆绑孩子的情绪, 那孩子就永远分不清“爱”与“责任”的边界。 他们会活在“亏欠感”中, 把顺从当孝顺,把压抑当成熟。 哪怕孩子长大了, 也不敢走远,不敢拒绝, 甚至连活出自我都是一种奢望。 但,爱,不该是绑架。 真正的教育—— 是让孩子在被爱中学会尊重、在被理解中学会独立, 而不是在无休止的控制中变得麻木。 ![]() 内心富足的孩子, 未必是成绩最好的,也未必是最听话的, 但一定是自信、从容、有方向的。 而这样的孩子,背后一定站着一个懂得自我修炼的父母: 遇事的时候不急、不怒、不操控, 懂得换位思考,给出安全感,也留足成长的空间。 如果你想孩子将来不困于内耗, 不怕世界冷眼,不妥协于生活, 那么现在就该从你自己开始改变。 你变得温柔坚定,孩子就会慢慢有力量; 你变得稳定清醒,孩子就能真正成长为“内心富足的大人”。 ![]() ![]() ![]() ![]() ![]() ![]() |
|
来自: 快乐飞翔书馆 > 《1.我的原创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