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久痢(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医案

 杏林独孤 2025-05-22

诊断标准:临床上以持续性或反复发作性腹痛、腹胀、腹泻,便下粘液(或赤或白),里急后重或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为主要症状。



基本方:乌梅汤


药物组成:乌梅30g,北细辛3g,干姜9g,黄连12g,当归12g,熟附子12g(另包开水先煎2小时),蜀椒 6g,桂枝12g,人参12g,黄柏12g。开水煎每日1剂,每剂煎3次,分3次口服。



加减法:


无热象者去黄连、黄柏;


无寒象者去桂枝、附子;


体不虚者,去人参、当归;


大便秘结者加槟榔15g,生大黄9g,泻下通便;


腹痛甚者加木香9g,川楝子冲 15g,行气止痛;


腹泻甚者加赤石脂24g,煨诃子18g;


腹胀甚者加炒厚朴12g,炒枳壳12g,莱菔子12g;


热重有粘液脓血便者去干姜、细辛、熟附子、人参、加秦皮9g,白头翁15g,地输20g;


脾虚甚者去桂枝、黄柏、黄连、细辛、乌梅、熟附子、加白术18g,山药20g;


脾肾阳虚者去黄连、黄柏、细辛、秦归,加补骨脂15g,吴茱萸6g,白术15g;


扶瘀滞者加桃仁15g,三七粉5g吞服,紫丹参18g,


兼便血者加炒槐花15g,炒地榆20g,侧柏炭12g。





      男,32岁,农民。4月18日诊。患者腹胀痛,大便稀有血和粘液2年余。曾服药,因疗效不显而反复发作。近半月来,诸症加重。刻诊;痢下赤白,挟有粘液,日行4~5次,左下腹深压痛,面色萎黄,食欲欠佳,舌苔黄微腻,脉濡滑,乙状结肠中、下段及直肠广泛充血、水肿,乙状结肠和直肠可见3个点状溃疡,表面附有粘液。大便常规:白细胞(+十)、红细胞(+++)。大便培养无致病菌,未发现溶组织阿米巴。


     西医诊断为:慢性溃疡性结肠炎。


     中医诊断:“久痢”。为脾胃虚寒,痰、热、瘀、滞胶结肠道所致,拟乌梅汤加三七粉5g(分2次吞服),生地榆20g,生大黄6g,甲珠5g(研分2次吞服),水煎服,两日1剂。药用10日后,下痢减少,3~4日1次,质先硬后溏,稍有白冻,腹痛几瘥,遂于原方去附子、干姜、大黄、黄柏,加白术15g,山药 18g,炒薏仁24g,白芍18g,甘草9g,再用药1

个月后,大便日或间日一行,质转干,白冻全无,自觉无所苦。大便常规检查正常,纤维结肠镜复查示:肠粘膜溃疡愈合,充血、水肿消失。随访1年未复发。


     按:乌梅汤乃是医圣张仲景所创,其范围不仅能治疗蛔厥,亦能治久泻、久痢,而久泻、久痢又是慢性结肠炎归属的范围。此方能收涩止泻、温寒清热、燥湿止痢、益气补血,是一个寒热共用,补泻兼施的方剂。尽管慢性结肠炎病情轻重不一,反复发作,缠绵难愈.寒热挟杂,虚实相兼,症状表现如何复杂,但都可用乌梅汤随病情之变化而不断增减药物,在治愈病例中,大部分患者都是在发病2~3年以内,能坚持服药1~3个疗程,并自身注意精神受刺激,保持生活有规律,忌食生冷,不饮酒,不暴饮暴食等。未治愈者,都在发病3年以上,且未能坚持长期服药治疗或原来就诊较晚,病情较为复杂,故效果较差。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