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西汉最硬气的开国功臣:刘邦喊他大哥,敢拍案痛斥吕后

 云语禅心 2025-05-22
西汉最硬气的开国功臣:刘邦喊他大哥,敢拍案痛斥吕后

公元前195年,长乐宫的病榻前,弥留之际的汉高祖刘邦给皇后吕雉留下政治遗言:

'曹参之后,可令王陵为相。然其刚直少通变,须以陈平辅之。'

这位让开国皇帝刘邦既倚重又头疼的安国侯,一生演绎着贵族式的刚正不阿——早年以兄长之礼受刘邦尊崇,中年因母亲血仇投身汉营,暮年直面吕后拍案痛斥,最终杜门谢客,以 '不朝' 的姿态守护着“白马盟约”的最后尊严。

01、乡野豪强与市井游侠的微妙角力

战国末年的沛县,泗水亭长刘邦常带着几分谄媚的笑,向城中豪族王陵行兄长之礼。

王陵,这位出身累世簪缨之家的贵公子,素以 '任气尚侠' 闻名,与同邑豪强雍齿并列为沛县双璧。

史载其 '少豪,为人长侠',家中宾客常数十人,酒酣耳热之际,常以轻蔑的目光扫过刘邦这位 '好酒及色' 的市井兄弟——在王陵眼中,刘邦的粗野言行、豁达不羁,不过是草莽之徒的滑稽表演。

秦末烽烟乍起,两个曾经的 '兄弟' 走上不同道路:

刘邦在萧何、曹参簇拥下成为沛公,而王陵选择聚兵数千,自号 '厩将',经略魏地、攻略南阳,甚至在刘邦入咸阳时,仍以 '穰侯' 自居,屯兵南阳作壁上观。

这种贵族式的高傲,让他在反秦初期始终与刘邦保持着微妙的距离,直到命运的转折点在彭城之战后悄然降临。

西汉最硬气的开国功臣:刘邦喊他大哥,敢拍案痛斥吕后

02、从冷眼旁观到生死相随

公元前205年,刘邦东出汉中与项羽争夺天下。

刘邦和项羽都极力拉拢位于楚汉之间的王陵,项羽甚至将王陵的母亲劫持至楚营,好好招待,试图以礼遇诱降王陵。

然而,这位刚烈的老妇人做出了震撼古今的抉择。面对王陵派来的使者,她整衣肃容说道:'为老妾语陵,汉王长者,必能定天下,儿慎无反汉!'

言讫,竟拔剑自刎以明志。

暴跳如雷的项羽竟将其遗体烹煮。

这灭绝人性的消息传来,王陵目眦欲裂。

母亲的惨死让他彻底倒向刘邦阵营,并屡建奇功。

彭城惨败后的乱军之中,正是这位曾经的 '贵公子',不顾个人安危,在睢水断流的惨状中,拼死护持刘邦的一双儿女——后来的汉惠帝与鲁元公主,于万马军中杀出一条血路。

随后在丰邑孤城,面对项羽大军的重重围困,他坚守数月,为刘邦重整旗鼓赢得了宝贵时间。

此时的王陵,早已褪去昔日的傲慢,将对母亲的愧疚、对暴楚的仇恨,化作对刘邦的赤胆忠心。

然而刘邦却依旧耿耿于怀。公元前201年,刘邦大封功臣,王陵因两个“污点”迟迟未获封赏:

一是早年与刘邦的仇敌雍齿交好,二是曾对刘邦态度倨傲。

直到八月,他才被封为安国侯,食邑五千户,位列“汉初十八侯”第十二位。

西汉最硬气的开国功臣:刘邦喊他大哥,敢拍案痛斥吕后

03、耿介之臣的政治孤舞

朝堂之上,王陵的耿直更显突出。

一次,刘邦问群臣:“朕何以得天下?”

众臣皆颂圣不已,唯有王陵直言不讳:'陛下慢而侮人,项羽仁而爱人。然陛下使人攻城略地,所降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

这番夹枪带棒的谏言,让刘邦既尴尬又不得不承认:'公知其一,未知其二。'

汉惠帝六年,王陵终于登上右丞相之位,却恰逢吕氏专权的暗潮涌动。

当吕后提出 '封诸吕为王' 时,这位白发老臣猛然想起五年前刘邦临终前的 '白马之盟'——'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

朝堂之上,他拍案而起:'高帝刑白马盟曰 ' 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 '。今王吕氏,非约也!'

那一声断喝,惊得满朝文武鸦雀无声,却也让吕后眼中闪过杀机。

不久,吕后就以 '太傅' 的虚职明升暗降,剥夺王陵的相权。

这位年逾七旬的老臣,做出了令人震惊的选择——痛骂周勃、陈平等功臣不尊“白马之盟”,助纣吕后。自此称病不朝,闭门谢客。

在长安城的深宅大院中,他每日着素衣、执简册,默默书写着对汉室的忠诚。直到公元前181年离世,始终未踏入宫廷半步,用最后的倔强守护着士大夫的尊严。

司马迁在《史记》中感叹:'王陵、申屠嘉可谓刚直守节矣。'

尽管吕雉死后不久,吕氏便被周勃等人夷灭,但王陵的意义早已超越了政治胜负——他是汉初贵族精神的最后守护者,是 '义' 与 '信' 的活化石。

在权力博弈的漩涡中,他的选择或许不够圆融,但正是这种“憨直”,让两千年前的庙堂之上,始终回荡着一股不肯屈服的硬气。

当我们翻开《汉书》,读到 '王陵廷争,杜门自绝' 八字时,眼前浮现的,正是这样一位在历史长河中永不褪色的硬骨直臣。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