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讲座]从《红楼梦》看人的欲望及其超越

 勇敢面对168 2025-05-22
刘风筝老师主讲    学生钟旭鲸、焦亮整理
时间:2019.5.12       地点:鉴真图书馆

图片

一、人生有何用  动心入凡尘
二、自我欲求的层次性
三、红楼梦境众生相
四、消解欲望 了悟真谛
五、救度父母真身  智火净水浴佛
各位同学,上午好!我已经是老面孔了,上一次也说过,已经是“老人”了。这一次借《红楼梦》来谈一谈人的欲望问题。当然,后面还有老师会分享一下《红楼梦》里面这种人际交往关系。
之所以谈欲望,这个是觉得和人的生活追求息息相关。因为《红楼梦》这个小说,它本身的这个标题就在表示一些东西。当然,我是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谈这个事情,因为有时候我们传统的很多观念总是把欲望看成负面的存在,但是换一个角度来,欲望也有它一些让我们特别的这种追求在里面。下面我们慢慢来看。
 

一、人生有何用  动心入凡尘

 

图片


首先我们看这个故事它是怎么开始的。说白了呢,就是一个石头的传奇。这个石头来历比较特殊,是女娲补天的时候所造的一批比较神奇的石头。那结果呢,娲皇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不巧的是,把这一块给留下了。
这个三万六千五百代表什么意思呢?一年有三百六十五天,所以三万六千五百块实际上就寓意着人生百年。可是,我们人生百年有什么用啊?它是在讲这个问题。百年匆匆,我们做作为一块顽石,能有什么用呢?它实际上是谈论这个问题。
那结果呢,这个顽石没得用,就扔在了青埂峰下。对人来说呢,或者从这个故事来说,青埂峰实际上就是暗示人的情根,表面上就是在讲一个爱情故事是吧?所以说是情根。但是这个石头呢不一样,它毕竟也是神仙造的,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才不得入选,遂自怨自愧,日夜悲哀。”所以,它是在讲人有什么用?我们有什么用啊?我们有什么价值啊?虽然人很有灵性,但是人生百年能发挥出多少价值和意义?

图片



一天呢,这块石头正在暗自神伤的时候,突然来了一僧一道。在这个青埂峰下啊席地坐谈。刚开始讲的是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来就说到了红尘中的荣华富贵。于是,这个石头听过了之后动心了。所以,不觉大动凡心,也想到人间去享一享这个荣华富贵。
其实,这就预示着人的这种基本追求。当我们有了这种比较强烈的自我意识,开始意识到我们自身的时候,我们要开展自己的人生。结果,最想要追求的即是荣华富贵的东西。在一定程度上来讲,荣华富贵是说明人价值的东西。
但是石头自恨粗蠢,不得已,口吐人言,向那僧、道说言:“弟子蠢物,不能见礼了。适闻二位谈那人世间荣耀繁华,心切慕之。”然后,后面这个恭维话出来了:“二位仙形道体,定非凡品,必有补天济世之材,利物济人之德。如蒙发一点慈心,携带弟子得入红尘,在那富贵场中,温柔乡里受享几年”。这就是他的根本追求——富贵、温柔。

图片



但是小说在这个地方呢,给出了一个在我们世俗观念看来比较消极的东西,讲什么呢?“红尘中有许多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不能永远依恃,就是佛教讲的这个无常,人生是无常的。“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生悲,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场梦,万境归空。”所以,刚开始就是在谈这个问题,诸行无常,富贵荣华不可长保。
这个石头一心想要享受荣华富贵,要享受儿女情长,代表着人的欲望冲动与根本追求。小说以一僧一道的形象来告诉人们——诸行无常。可是这石头凡心已炽,它一心就想要入世去历练、体验、享受,听不得劝。二仙知不可强制,叹道:“此亦静极思动,无中生有之数。”就是可以带你去享受一下,但是以后到人生不得意时,切莫后悔。就是以后你极端受苦的时候,就不要后悔来世间走这一趟了。实则这是人的一个特点,不见棺材不掉泪,不到黄河不死心。

图片



僧人又讲呢:“若说你性灵,却又如此质蠢, 并无奇贵之处。”要带你去人间走一遭,可是你有什么优点呢?虽然已通人性,有灵性了,但是你有什么才华、什么才能呢?带你去干嘛呢?如此粗陋的一块石头,也只好垫脚而已。譬如说我们这个桌子腿有一个腿矮了,要找个东西来垫桌子脚,让它平衡。所以你这块顽石呢,只适合踩在脚底下,做个鹅软石,又或者垫垫桌子椅子的,没什么大用,即使带你过去,也享受不起来。这怎么办呢?那就帮帮你,施点法力帮帮你。“待劫终之日,复还本质”,如今先帮你掩饰的比较好,但是早晚还要打回原形的。
于是,这僧人大展幻术,将这大石登时变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而且呢,又变成了扇坠大小。这时候呢,人们都会比较喜欢。这样做说明一个什么问题?对于我们人来说,这个外形包装真的很重要,是吧?外形包装真的很重要。一块又丑又粗陋的石头没有几个人喜欢。但是呢,如果变成了一块晶莹的美玉,而且又比较小巧可爱,我们都争相地喜欢甚至争夺。所以说,外形包装很重要。而且在这个包装外形上面又写了几个字:“通灵宝玉”,显得更加神奇不凡。
 

二、自我欲求的层次性

 
故事至此暂告一段落,先把我对“欲望”的基本立场说明一下。要不然,单看小说里面那些东西,会显得比较消极。但是我讲这个主题,不是想树立一个比较消极的人生观。所以先把关于“欲望”的基本态度,我们先呈现出来。

图片


从字面上来讲,所谓欲望,实际上是“我”的一些渴求,我的欲求。就是说,欲望一定是以自我为中心的。我们明白这么一点,欲望一定是自我的东西,是自我的欲望,以自我为中心。
但是,问题来了,我们为什么想要啊、想求啊?
我们在座的各位同学,让任何人站起来,问你想要什么东西,你都可以列举一大堆。可是你为什么想要这些事物?
为了比较好地说明这个问题,我们引用了国外一个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的需求理论,分成五种,讲人的这种需要是分为几个层次的。
最基础的呢,是我们的这种生理需要,我们要吃喝拉撒,保证生存,保证人体机能的基本运作,生理需求。后面第二个呢,还有安全需求,保证能够正常地延续下去,生命的延续,要远离危险,安全的需求。
第三,在这个安全需求的层次之上,就是情感和归属的需求。我们人是需要情感交流的。如果长时间不和人联系,总是一个人,人会难过得想要发疯的,一般人受不了这个比较过分清净的生活。
第四,再高一个层次,就是尊重的需求,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同和尊重。这个比较对应社会性的需求——尊重,人际关系。
第五,最高层次是自我实现。这个自我实现,指的是人生的理想,或者梦想。你有什么梦想?

图片
那么,从人的这几个方面需求来讲,我们的追求或者欲求是有层次的,每一个层面的追求都具备一定的正当性。需要特别说明的是,这种正当性是有一定范围的,而不是无限的。我们的需求具有层次性,就是说它有一个范围,而不是无限制这么扩展下去。所以当某个层次的需求过分膨胀的时候,那么肯定会碾压其他层面的东西。当我们过多地展现人的动物性一方面的时候,那我们所谓社会性的一方面就要被压制,这样的人活着呢,更多的有点像衣冠禽兽了,或者说禽兽不如。因此,每一个层面的追求都有它一定的正当性,也都有其限制。在这个意义上来讲,人的欲求不应该仅仅是一个负面的东西。
把这几个层面的追求,我们浓缩一下,用另外一句话来描述——我们对不同方面需求的追求,实际上体现为生存、生活还有理想这几个方面的问题。人们要保证基本的生命、生存,要保证我们正常的社会生活,且最终要实现我们人生的理想。换句话说,我们做的很多事情要让自我愉悦,要愉悦自我。但愉悦方式是不一样的,有低层次的愉悦,也有高层次的愉悦。
那么从更深层次得来讲呢,我们种种追求是在“刷存在感”。刚才讲了一点,荣华富贵在一定程度上是说明人的存在价值的,不单单是自我放纵。同样的道理,我们的种种欲求不是单纯的自我放纵,也带有对自我价值的追求和证明的意味。我们是要证明什么呢?本质上是“我是谁”的问题。前面提到最高级的需要就是“自我实现”,实际上指向理想人格,要体悟生命的真相,探明生命的永恒,它是指向这个层面的。
但是,欲望成为一个问题,就是我们的追求、我们的欲求最终成为困扰人的问题,表面上看是因为人缺乏节制,不能“无我”,“我”不能控制自己的想法,控制不住。很多时候呢,我们是明知道“我不可以”,但是却忍不住要去做,是吧?尤其是面临诱惑的时候,对它说拒绝是一个极端困难的事情,比如说冬天要让你早起。
对欲望的无节制,实质上是对自我缺乏深入的反思和超越。我们的目光总是盯着往外看,没有回返自身。就是我们没有很认真地和自己内在的心灵,和自己的内在的灵魂展开对话,我们更多的是不断地处理外面的各种事情。所以,人们缺乏与内在自我的这种交流、对话和提升,而把重点放在对外在信息和事物的处理上面,这就是一个人的无知和盲目。很多时候呢,这会造成一种放纵和放荡。用《西游记》里面的人物形象来说,这就是猪的形象。
佛家就讲“财色名食睡,地狱五条根”。所以,猪的形象就是人的欲望放纵无节制的表现,对“财色名食睡”,人的这种追求是没有限制的,在任何时候都想去拼命地却捞。
那么,以道德、礼仪、戒律来进行约束节制,就是八戒。所以“八戒”是一个代表,代表这种克制和节制。这是一个过程,不是最终的结果。最终的结果是什么呢?最终的结果是悟能,就是能够回返自身,明白自我的理想人生、理想人格,能够超越自我的欲望,超越自我中心。对于我们内在的知识技能还有我们外在的各种财务等等,都可以比较好地用来造福他人,就是说要把我们对欲望的追逐转换成超越自我、造福社会的能力,这就是悟能。因此,欲望本身也是一种能力。
总的来说,欲望代表着人对自我利益的追求,导致过分的自我中心,所以才受到批判。回过头来,破除人的这种自我中心,把这种利益追逐往外放,造福社会大众,这就是一种莫大的能力,这就是大能,这就是悟能。
所以,对于欲望,我们就分成这几个不同的方面来看,而不是一味地去否定、去批判。我在这里讲的实际上就是一种转化,就是把自我的这种利益诉求,转化成与所有生命在一起的诉求,这就是能力。所以,以自我为中心这就是欲望,超越自我中心就是能力。
那么,从人的成长(这个成长指的是生命整体的成长)、人的层次的提升这个角度来看,人需要两个方面的滋养。一个是物质方面的东西,另一方面我们更需要文化方面的滋养。我们的学习实际也应该对应这两个方面。我们对于知识、技能的学习,其实对应的是物质生活的层面,物质生活可以保证我们免于诸多的伤害,免除许多不必要的麻烦。
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想一想原始人的生活,再想一想我们现在的生活,那谁更幸福呢?很明显。就是说物质生活的发展可以让我们的生活免于许多不必要的危险,让我们的生活更便利,让人有更好的条件或者还有更多的可能性去追求幸福生活、高质量生活。假如我们还是处于原始人的状态,那么人们每天的时间都用来干什么呢?大部分都会消耗在怎么寻找食物、怎么填饱肚子方面、怎么生存上面。但是,今天物质生活的发达,让我们有更多的时间可以享受闲暇,去旅游,去学习什么书画音乐,去游戏娱乐等等,让我们有很多的时间可以去挥霍、去浪费。所以,物质生活可以让我们有更多可能去追求幸福的人生。
那么,我们最终能不能幸福,要取决于什么呢?它依赖内在心灵的觉悟和成长。所以,文化的熏陶,灵性的生长,对应的是精神生活的提升和圆满。这方面的提升可以让人生更有意义,让人生更有价值。基本上可以说呢,在这一点上决定了我们的人生是不是能够真正的幸福、真正的有质量。
 

三、红楼梦境众生相

 

图片


《红楼梦》的内容呢,我们提炼出来几点来讲,重点看《红楼梦》里面所呈现出来人对欲望的放纵。
一个情节呢是关于风月宝鉴的。风月宝鉴,它发挥作用的时候是“贾瑞之死”。有记得故事情节的吗?贾瑞是怎么死的呢?因为他过分地迷恋凤姐,被凤姐两次设计陷害,天寒地冻,风寒感冒,回家之后呢再加上内心相思得不到解决,所以一下子卧床不起,情况越来越糟糕。正当家人束手无策时,来了一个老道士,借给他一面镜子。这个镜子有神奇的功能,它的正面可以出现什么呢?正面是美女。反面呢?反面是骷髅。
风月宝鉴,本是太虚幻境警幻仙子所制造出来的宝物。警幻,本身在说明什么呢?警醒世人,不要给这些东西迷惑了双眼,所以说是警幻。当人被过分地被欲望蒙蔽双眼的时候,比如说贾瑞,道士就给他了送来了这么一个镜子,希望他能怎么样呢?认清一个事实。对于这种过分相思的人,要认清楚一点,就是红粉骷髅。这次我忘了弄一张红粉骷髅的照片过来。以前课堂上弄过,把很多同学吓一跳。PPT上前一张是一个女明星的照片,后一张是以她为中心的一个骷髅。这个对比太强烈,引起很多人的心理不适。所以,做这个课件,没有第一时间想起来。所以,风月宝鉴就是来提醒人过分地在情爱方面的追求。它还有这个提示,就是太虚幻境、警幻仙子,都是在讲看破,让人看破对世俗的贪恋。
 
在欲望的追逐上,王熙凤的问题更严重。在她手里呢,有好几条人命。首先是贾瑞之死。后面则是秦可卿死的时候,先在家庙里再停放一段时间再择地安葬。但是这个时期又发生了一个波折,小说里给的标题就是“弄权铁槛寺”。那她怎么弄权的呢?破婚。
张财主家生了一个女儿,比较年轻貌美,订了一门亲事,是赵守备家的公子。后来张财主家的女儿去庙里上香的时候,被李衙内给看上了。那李衙内呢,也是铁了心非她不娶。又是送聘礼,张财主又答应了。要联系赵守备退婚,那赵守备不干了,凭什么让我退婚啊,所以打官司。人家毕竟有一纸婚约,打官司毕竟有婚约的更占理。
正因为事情不好处理,张财主想办法托人找到了王熙凤这里,想请王熙凤出手解决。对于这样的事,王熙凤就说:“我现在不缺钱,没心思干这个事情,你找别人去吧。”那中间人一听,愣了半天,人家没心思处理这个问题,那后面的事情怎么办呢?怎么样才可以说服她?人家都拒绝了,这事我不给你办。
这中间人是怎么说服王熙凤的呢?三十六计中的激将法。中间人又讲,我来找你来说和的这个事情,张财主等谁谁谁都已经知道了。你看我是了解少奶奶的,您是不屑于插手这个事情,但是别人不知道啊,别人可能是觉得,你们贾家或者说王熙凤你没这个能力。所以中间人给她说了那么一句话,我是晓得的,但别人不知道你是不愿意干这个事情,人家只会觉得你没能力。王熙凤一听,火了,张口要钱,拿三千两,给你摆平这个事情。
三千两是什么概念呢?中等收入人家一年的收入可能也就是几十两上百两,而她张口就要三千两,这是很大一笔数额的费用。后来王熙凤是假借贾府的名义,给当地的官府施加压力。所以,赵守备一看贾府插手了,胳膊拧不过大腿,也就同意了。但是张财主家的女儿一听,觉得对不起人家,而且对这个事情呢,对将来的生活也不抱希望,于是就自杀了。而赵守备家的公子一听,前未婚妻这么有情有义,性子这么刚烈,不能让她一个人在下面孤孤单单的,所以,也下去陪着她了。这是王熙凤干的另外一个事情——破婚,最后是两条人命又没了。虽然不是她直接亲手杀的,但是也差不多了。后面还有一个尤二姐之死,王熙凤想方设法要除掉尤二姐。尤二姐后面也是怀孕以后,孩子被稀里糊涂地打掉了,觉得生无可恋,自杀了。
尤其是王熙凤还说了一个比较厉害的一句话,我们这个有必看一下。在破婚的事情上,这个中间人讲张家已经知道我来求府里了,张家不知道没工夫管这事,不稀罕管这事,倒像是府里连这点手段都没有。王熙凤一听,说了一段话,讲了什么呢?“你是素日知道我的,从来不信什么是阴司地狱报应的,凭是什么事,我说要行就行。你叫他拿三千银子来,我就替他出这口气。”从这个话语里面,我可以想象出这个人狂妄到什么极点?在一定程度上来说呢,《红楼梦》也是在讲这个因果报应。
另外一个放纵自我的典型是恶少薛蟠,薛宝钗的弟弟,从小娇生惯养,养了一身的毛病。后来为了争一个丫头,好像是甄士隐的女儿,为了争这个丫头,把人给打死了。当然类似的事情后来还有,各种吃喝嫖赌事情全干,争风吃醋打死人完全不在乎。每次薛宝钗、薛姨母来教训他的时候,他也低头认错,过了没几天就旧病复发。所以,这个恶少也是另外一种欲望的代表,欲望爆发的典型。
那还有一种典型就是贾雨村。我们想,小说里面贾雨村代表一种什么样的身份?从社会阶层上看,他是一个什么身份?
首先,他是读书人。可是读书人还能不能有点职业良知呢?换句话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那教师还能不能有点责任道德呢?贾雨村是一个读书人的代表,那读书人还能不能有点仁义道德良知礼义廉耻呢?在小说的刚开始,贾雨村是有这种比较好的抱负的,想要为国为民,想要施展才华。但是后来,得不到重用,而且因为贪污受贿的事情被革职查办了,后来凭借着贾府的关系,重新谋到了一个官职,结果,好巧不巧,又碰到了薛蟠打死了人的事件。他本来是要本着道德良知想要判薛蟠刑的。结果呢,被葫芦僧一提点,说这是贾家的关系,贾雨村思前想后,做了一番心理斗争,最后还是判薛蟠无罪。
那么这代表着什么呢?有抱负的读书人在面对这个荣华富贵问题时,往往也是经不住诱惑的。很多人在刚开始也是很有理想很有抱负的,但是后来面对着社会现实,生活不如意啊,凭什么别人混得这么好,我混得这么惨呢?如果有向上爬的机会,要不要顺着这个杆子向上爬呢?有太多人禁不住这种诱惑或者说考验,于是变节。
秦钟是另外一个代表。秦钟和贾宝玉比较相像,整天想要跟女孩子厮混。贾宝玉呢,是发乎情,止乎礼,但偶尔可能越界了。但这个秦钟呢,却是越界越得比较多,所以他死得就比较早。越界越得比较多的呢,往往就死得早,一个是贾瑞,一个是秦钟。秦钟谐音呢,是情种。当然,还有另外一个谐音,把这个“种子”的“种”,换成“终结”的“终”、“期终考试”的“终”,情终。所以,情种的感情最后终结了。
此外,《红楼梦》里面还在讲一个事情,就是在讲人对欲望、对荣华富贵无节制的追求的时候,它同时也在讲另外一个事情,就是无常、死亡。讲死亡,讲家庭败裂,讲凋零。所以,大观园的这十二金钗,死得死,出家的出家,还有流落他方的流落他方。当然整个贾府也最终败裂,所以它始终都是在传达这么一种观念。
 

四、消解欲望 了悟真谛

 
最后呢,综合一下,来谈一谈欲望消解的问题。《红楼梦》始终都是在讲无常,实际也在一定程度上也在谈消解,如何消解人的欲望。

图片


我们先谈一个大概比较理论性的问题。轻微的欲望,一般我们都能控制住,一般的道德、礼仪、法律,还有宗教性的戒律,都可以管得住。
但很多时候呢,我们欲望是管不住的。总有些欲望,是我们管不住的。那些管不住的欲望,就像这个石头凡心已炽,怎么劝都不行,他铁了心的就要去享受荣华富贵,就是要去经历儿女情长,去享受这种温柔,那怎么办呢?这时候是没有任何办法的。所以,只能是让他去体验,去经历。这个就是叫满足的方式。当然,这也是我们很容易采取的一种方式。有欲望呢,不好控制,控制起来很难受,索性不如放开去享受。所以我们才会比较流行一句话,叫“唯爱和美食不可辜负”,要好好地享受。
但是我们要了解一点,满足的方式只是一个暂时的缓解,从来都不可能得到根本上的解决。比如前两年王健林说:“我们先订一个小目标,一个亿。”后面的问题,很多人在想,一个亿我都达不到。但是我们设想,如果我们达到了一个亿呢?一个亿还够吗?一个亿不够,至少两个亿比较好的,十个亿更好。但是当我们如果达到十个亿的时候,可能又要订个一百个亿的目标了。这就是说,采用满足的方式,是不可能从根本解决问题的。前面这个举例子只是来说明个人的欲求目标会不断扩大,并不是说赚钱一定是恶的,不是这个意思。
我们目标是会不断扩大的,而所谓的满足只是一个暂时的缓解,那怎么样才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呢?以《红楼梦》所呈现的内容看,就是要在富贵、荣华、温柔乡之中,不断地去反思人生的无常。《红楼梦》从开头到后面,一直都在讲无常,所以真正的消解实际上是要回过头来,和我们的内心展开对话,和灵魂展开对话,回过头来照亮自己心灵里面的阴暗。

图片


有一点是我想特别说明的,讲无常并不是要树立一个消极的人生观。讲无常、讲虚幻不是为了说明消极,那是想说明什么呢?就是要摆脱我们对种种低层次的欲望的沉溺。人很容易顺着自己动物性的一方面去追逐,我们太容易沉浸在感官欲望当中,沉溺在虚荣之中,虚荣心强。我们总是沉溺在这种层次的欲求当中,所以生活中呢就活得比较累。表面上看生活得很好啊,你看要房有房,要车有车,也可能是一个不大不小的官,什么都有,但是我们看现在社会,人始终活得很累,是吧?尤其是经常讲心累。身体是疲惫的,这是小事情,关键是心累。当然,人们又比较聪明,提出了一个新词叫累觉不爱——心太累了,感觉不会再爱了。就是我们把这个注意力,把太多的这个时光、精力都消耗在了这种低层次的领域上面。所以,讲无常呢,实际上是把我们从这种低层次的消耗中摆脱出来,去探索高层次的东西——这个就是所谓自我实现,这是人生的根本利益、根本价值,或者说是去探索人生比较高级的意义和价值在什么地方,它是指向这一层面的。并不是说,讲人生无常,最后什么都没了,什么都不要做了。所以,讲无常并不是结束,是开始,开始显示真实。
后面的一些内容我们就不再细看了,大概提一下。
首先也是第一回提到的,男女爱恨纠缠是风流冤家。甄士隐在睡觉的时候,就梦到了这一僧一道,带着这个石头来了,有一个风流公案要了结。然后,讲他们之间的这个三世因果嘛,讲这个前世什么样的。
第二,甄士隐的女儿这个问题,实际上在影射着一点——儿女如债。小说怎么来形容这个英莲的呢? 有命无运,累及爹娘。像很多地方的老百姓有一个说法,叫儿女都是来讨债的。所以,儿女如债。
第三,还有这个《好了歌》,这个我们应该好多人都看过,我们就不再细看了。《好了歌》,就是关于功名的问题,钱财的问题,还有娇妻,还有儿女。因为人生追求的就是这几大方面,富贵功名,金银利禄,美貌娇妻,儿女成群以及子孙万代等等,都是人生追求的几大方面,《好了歌》都是在讲它们的无常,后面甄士隐的回应也都是在讲这个主题,我们不再一一看了。
第四,黛玉葬花,也是在典型地讲人生的无常。当然,她这个讲得比较沉重一点。尤其是《红楼梦》安排的林黛玉的这种悲悲啼啼人生,直至死亡,用这么一个比较悲情悲惨的方式,来向世人进行一个“警幻”。“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思来想去,以后能够陪伴在自己身边的还有谁呢?“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还有,“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今日我来葬花,那什么时候我会死去,谁来葬我呢?“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所以,它始终都在谈论这种人生无常、生死无常的问题。“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因此,《红楼梦》里面始终都是在讲无常。当然,前面的判词“飞鸟各投林”也是类似的。
我们把这个再总结一下,无常不是结束。我们认真思考一下,像《红楼梦》里面所呈现的,荣华富贵靠不住,儿女情长靠不住,子孙万代靠不住,金银富贵靠不住,那么当我们被时间剥离了荣华富贵、功名利禄,甚至没有了亲情、爱情和友情的时候,那么问题来了,“我”是什么呢?我们能用什么来说明自己呢?小说实际上谈的是这个问题,就是在时间的流逝当中,我们被剥离了荣华富贵,剥离了各种社会属性、社会关系的时候,我们还剩下什么?还有什么东西可以说明自己?“我”的这一切属性都没有了,那“我”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呢?
因此,最终的问题,就是这一点,时间终究会剥夺我们所享有、所占有的一切。当一切都被剥夺了,我们又该如何存在?所以在这个意义上来讲,认清无常只不过是为了看清虚妄。一般而言的“虚妄”,就是讲很多东西它本身是靠不住的,这个靠不住指的是它的存在限度。我们往往会用挣多少钱,当了什么官,孩子如何,你自己家养的孩子聪明不聪明,来说明自身,就是我们会习惯性的用很多外在的属性来证明自己。但实际上呢,这些东西都有一个限度,都有它的一个局限性。因此,这种对自我的说明、这种证明是极其有限的,而且是十分脆弱的。
只有当我们剥离了这种形式的证明之后,你真正地来思考,所谓人生不朽的问题。换句话说,怎么样才可以达成一种比较崇高的人生,乃至人生价值的永恒与不朽。所以,只有看破这种虚妄和无常,才有可能去追求、去达到。所以说,只有用无常来揭破我们各种有限度的对自我的证明,才有可能去追逐人生更高层次的存在,了达生命的真相、实相。
对人生真相的追问与觉悟,《红楼梦》开头就提到了一点,有一个空空道人看到了石头上面记载的这些故事历程,和石头展开了一个对话,最后空空道人“因空见色,因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
不仅如此,在《红楼梦》里面有一个情节是专门安排宝玉参禅的。第二十二回讲到薛宝钗过生日,请戏班来演一出戏,戏的内容是讲鲁智深在五台山实在待不下去了,犯了太多事情,要拜别自己的师父。
贾宝玉本来是只看热闹的,看戏看热闹。薛宝钗给他讲,你是不知道里面的戏文更精彩。于是贾宝玉赶快问有什么精彩的,薛宝钗就给他念了一段:
漫搵英雄泪,相离处士家。谢慈悲,剃度在莲台下。没缘法,转眼分离乍。
赤条条,来去无牵挂。那里讨,烟蓑雨笠卷单行?一任俺,芒鞋破钵随缘化!
薛宝钗给贾宝玉讲这个戏文非常的精彩。但是我们看她念的戏文,是在讲什么内容呢?“赤条条”,人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所以“赤条条,来去无牵挂”就是在暗示什么荣华富贵呀、什么社会关系呀都有它一个极大的局限性,人生都是生不带来、死不带去的,还有什么好牵挂的呢?所以也就随遇而安。
在听戏吃饭后,这个贾宝玉好像是和史湘云说话说得太多了,惹林黛玉不高兴了,然后又去哄林黛玉,林黛玉那边嫌弃,再去跑到史湘云那边,史湘云还嫌弃,最后两边不讨好。贾宝玉回到住处就只好对袭人发牢骚:“什么是'大家彼此’,她们都有'大家彼此’,我是'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是在讲什么呢?就是人只有在痛苦的时候,才会粗略地感受人生无常的问题。我们在比较得意的时候呢,最喜欢享受人生,谁会对自己喜欢的东西的到来说“不”呢?来得越多越好。所以啊,只有在人生不得意的时候才会去考虑所谓“人生无常”,才会有所警觉。
后面呢,宝玉心中不爽,于是自己又在纸上写了一些东西,写了一个偈语,又怕别人看不懂,“自虽解悟,又恐人看此不解。”因此自己也仿照前面戏文的格式写了一个解说:
无我原非你,从他不解伊。肆行无碍凭来去。茫茫着甚悲愁喜,纷纷说甚亲疏密。从前碌碌却因何,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
这就是如今深切的受到人生的痛苦了,然后再开始想以前的这种亲密关系,想来想去即发现,也没有当时所感觉得那么好了!当然,人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的,当那几个女的又对贾宝玉那个展颜欢笑的时候,他把这些又忘在脑后了。不过这还不是小说此回的重点,这些都是为了后面的参禅铺垫,前面这些都是为了铺垫林黛玉的一个问题,那是什么问题呢?

图片


当林黛玉、史湘云、薛宝钗看了贾宝玉的所谓胡言乱语之后,知道贾宝玉受刺激了,林黛玉说我来治他这个疯病,一句话就好。然后他们一起来找贾宝玉,一进门,林黛玉就问了一个问题:“宝玉,我问你,至贵者是宝,至坚者是玉。尔有何贵?尔有何坚?”
这是一个“直指人心”的问题。我们都是自己父母的宝贝,那么我们宝贵在什么地方呢?还有人说我们是上天的宠儿,那上天为什么喜欢我们呢?我们有什么地方比较可爱、比较宝贵呢?
这个问题该怎么回答?
或者这样反问,我们身上的“宝玉”是什么东西?它宝在何处,贵在何处呢?
宝玉参禅,讲的就是这一点。前面先讲无常,讲完无常之后,就开始点出这么一个问题,我们所谓至宝、至贵的究竟是什么?
这一下贾宝玉回答不上来了,人最宝贵的是什么东西呢?所以《红楼梦》是用这种方式给人们一种暗示,实际上就是想让人回过头来和自己内心、和灵魂对话,我们自己最宝贵的是什么东西?有什么东西可以称得上宝贵?
我们前面讲到,很多欲望是我们控制不了、克制不了,只能满足。但是满足,只是一个缓解,不能消解。怎么才能消解?就是要在满足的过程当中,回过头来和自己的内心对话,来发现自己真正宝贵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因此,看破虚妄,照见真实,就是要破除自己低层次的欲望追逐,发现自己最宝贵的东西。
 

五、救度父母真身  智火净水浴佛

 
最后呢,今天(5月12日)是母亲节,也是浴佛节。所以准备课件时我想了想,又加了一点相关的东西。

图片


在佛教里面有个比较著名的故事叫目连救母,这个都听说过的吧?目连,又被称为大目犍连,是佛的弟子,十大弟子之一,号称神通第一,被认为是神通第一。他的母亲,为人比较吝啬贪婪,也不做善事,后来便堕入饿鬼道。而饿鬼的生活是永远吃不饱,恒常饥渴,而且一直有火在烧。大目犍连随佛修行,得神通第一。然后用神通寻找自己的母亲,发现她在饿鬼道里面,在那里饥渴受苦。于是他用神通送了一些食物过去。恶鬼道的生活是吃不到东西、喝不到水,他就送了一些饮食过去,结果到了他母亲嘴边就化成了大火,更增加了他母亲的痛苦。大目犍连发现自己解决不了,所以回过头来呢向佛请教。佛就告诉他,在七月十五,众僧自恣日,解夏的时候,建一个盂兰盆会,供养十方僧。大目犍连通过这种方式,把他母亲超度了。这个在古代宣扬得比较多,因为和我们中国人传统的孝道时常联系在一起,现代社会佛教也是经常提倡。
而我们今天呢,就讲一点不一样的。怎么个不一样的呢?不仅大目犍连需要救他的母亲,我们每个人都需要救自己的母亲。那么,我们为什么需要救自己的母亲?应该怎么救?

图片


在《楞伽经》里面,有这么一段话:大慧!何者为众生母?谓引生爱与贪喜俱,如母养育。
佛给大慧菩萨讲,所有众生的母亲到底是谁呢?就是能够引发人爱与贪喜和合的这个东西,实际上就是贪爱。贪爱是不断滋生、不断扩大的,就像是母亲养育孩子。
那么,何者为父呢?所谓无明,令生六处聚落中故。
这个经是菩提达摩祖师认可、提倡的《楞伽经》,里面讲到底什么是我们的父亲和母亲?母亲就是贪爱,父亲就是无明。这个无明,你们可以理解为无知。无知是父亲,贪爱是母亲,规定了所有人的生命模式。
所以,目连的母亲掉落在饿鬼道里面,所对应的就是人的欲望得不到满足。从我们内在的心灵境界上来讲,饿鬼实际上就是内心饥渴得不到满足,欲望得不到满足,这种饥渴煎熬就是饿鬼鬼。欲望得不到满足,产生了贪欲之渴,还有憎恨不满之火,一直在焚烧着人的身心,这就是欲火煎熬。
那么,六道轮回对应什么呢?六道就对应着我们被各种盲目,被贪爱、憎恨吸引到各个地方(境界),但是无论如何都不满意。任何地方,任何事物,我们都待不住,心灵总是要不断的流浪。

图片


目连救母的方式就是供僧,供养十方僧。我们顺着上面的思路往下讲,供养对应的是放下和奉献。因为欲望就是占有、贪婪、吝啬,所以供养对应的是放下自己的这种贪婪,放下自我的占有,要奉献。所以,供养就是给别人啊,要放下,要奉献。那么十方代表何意?十方所对应的实际上是无量、无限。佛经里面经常讲十方,十方真正所对应的实际上是无量无限。有时候,为了说明这种无量无限,佛经里面会用很多比喻,一个最常见的比喻,叫恒河沙。我们想一想,一条河里面有多少粒沙子?对古代人来说,根本不可能来计算的,它代表的就是无量。所以,十方代表的是无量。所以,供养十方,从我们内在的心灵境界上讲,实际上就是把人的心量无限地放大,彻底地破除掉自我中心,这就是供养十方。我们的目光注意点不再集中在自我上面,而是关注到一切。目光层次不再局限于自我,而是放空到无限无量,彻底地超越自我中心,这个是供养十方。不局限于某一点,或者不局限于某个范围,而是所有、无限。
这个供养十方僧,还有特别的含义。在佛教里有这么一个说法,叫自性三宝和住持三宝,住持三宝就是佛、法、僧,自性三宝是觉、正、净。所以从自性三宝的角度来讲,供养十方僧对应的就是这种“净”,自净其意,净化心灵。这样,供僧可超度,就是超越自我中心,度过欲望横流,心地清净,没有烦恼挂碍,这就是超度。
在这个意义上来讲,所谓浴佛,就是对自我内在心灵的净化。由于时间关系,这点我是比较简单地来说的。在《破相论》里面,达摩的《破相论》,这个你们有时间去读一下,里面也讲到浴佛,他讲得比较好。怎么浴佛呢?先用火烧水。烧的什么火呢?是智慧火;煮的什么水呢?叫净戒水,就是严持戒律,戒行清净。燃智慧火,煮净戒水,沐浴真如佛性,是为浴佛。
今天的讲座至此结束。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