轴线布局与主次关系 中国建筑的群体组合表面看来只是一种建筑的特点,然而实际上是一种文化观念的体现,它有着实际的文化内涵。这种文化内涵就是社会性,正如中国古代的城市规划用城市的布局来体现皇权意识和政治观念一样,中国古代建筑的群体组合也是用建筑来表达一种社会关系。每一个建筑群实际上就是一个小社会,这个小社会中一定有一个核心,其他人的位置(其他的建筑)都围绕着这个核心来布局。 ![]() 西安 皇宫是一个小社会,核心就是皇帝,皇帝的大殿处在皇宫的中心位置,其他建筑围绕在周边。佛教寺庙是一个神的社会,这个社会的核心是如来佛释迦牟尼,他所在的大雄宝殿处在中心位置,其他神的建筑围绕在他的周边。家族的核心是长辈家长,所以在传统四合院住宅中,家长住正房,儿孙们住厢房。 ![]() 其他如道观、祠堂、会馆、书院、文庙等等全都如此。所以,要理解中国古建筑一定要理解它的文化,不能只是从建筑到建筑。 ![]() 汉唐文化建筑群 中国古建筑中轴对称的轴线式布局,就是这种社会性的体现。因此,古建筑设计时很重要的一个因素是要分清主次。在一个建筑群中一般只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这个建筑群中最重要的中心建筑,它的建筑等级最高,最隆重,体量一般也最大。只有一种建筑比较特殊,那就是文庙。 ![]() 山西代县文庙 因为古代文庙都是和学校在一起的,中国古代礼制规定,凡办学“必祭奠先圣先师”,所以凡是有学校的地方就有文庙。而古代学校又分两类,官办的叫“学宫”,民办的叫“书院”,民办的建筑等级当然比官办的低。 ![]() 平遥文庙 所有学宫都有一个独立的文庙,即在学宫主体建筑轴线的一侧另有一条轴线--文庙。而书院一般没有一个独立文庙,只是在书院建筑群中专辟一座殿堂祭孔子,或叫“先师殿”,或叫“先圣殿”等,例如古代四大书院之一的江西白鹿洞书院、河南嵩阳书院等都是这样。 ![]() 河南嵩阳书院 而湖南岳麓书院则是一个特例,在书院一侧有一个独立的、完整的文庙,可见岳麓书院地位之特殊。学宫和文庙一般都是以并列双轴线的方式布局,并且按照中国传统的方位观念,左右并列,以左为尊,文庙一般都在学宫的左边,“左庙右学”成为定制。 ![]() 湖南岳麓书院 当文庙与学宫或者书院轴线并列的时候,两者之间是没有轻重主次之分的。因为自汉代把儒家思想定为国家正统思想以后,儒家学说创始人孔子就成为了思想文化上至高无上的“圣人”,历朝历代都要封孔子为“王”,其中最著名的是宋朝封孔子为“文宣王”,祭祀孔子的庙宇也称为“文宣王庙”,简称“文庙”。 ![]() 文庙 因为皇帝往往亲自参加祭孔典礼,祭祀孔子的礼仪也就成为国家最高等级的礼仪之一,祭孔的建筑--文庙也就相当于皇家建筑,享受皇家建筑的等级礼遇。因此文庙虽然是学宫的附属建筑,但是其建筑的等级比学宫本身还要高,文庙建筑的式样比学宫本身还要隆重,所以与学宫并列的文庙轴线当然也就不会成为次轴线了,它和学宫是并重的。 ![]() 皇家学宫 除学宫以外,其他建筑的主轴线和次轴线是主次分明的,主轴线上的建筑体量最高大,建筑式样最隆重,次轴线上的建筑在体量和式样上都应该次于主轴线上的建筑,在政治性建筑和宗教性建筑上尤其如此。如宫殿、衙署、寺观、坛庙等,这类建筑所涉及的是人间社会和天国神界的等级秩序,其关系是不容混淆的,不能因为人们的主观需要而任意改变。这方面是经常有现实的教训需要我们注意的。 ![]() 南长沙的开福寺 例如湖南长沙的开福寺,在20世纪90年代的扩建工程中新增加了观音阁,观音阁建在以山门、天王殿、大雄宝殿等组成的主轴线的东侧,与主轴线并列,形成了一条次轴线。但是观音阁在建筑设计时应甲方的要求,将其设计成非常高大的体量,在建筑占地面积和高度上都远比中心建筑大雄宝殿要高大得多,喧宾夺主,既打破了建筑的秩序,也破坏了佛教界的等级秩序。这种情况是在做古建筑设计的时候应当特别注意的。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