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种小方格画幅的相机,其实我挺喜欢。然而,拍摄后如果不是传统放大处理,而是采用扫描的话,就有点麻烦了。用一般的底扫,比如我的minolta DSM,就会出现画幅选择困难,因为底扫的片夹一般都是24×36的规格,这个24×24的小方格怎么都不合适,比扫描半幅还麻烦。用透扫吧,又不能很好地还原小底片的细节,实在是有些鸡肋。 ![]() 我曾经有一台和该机一样的小方格,但品牌是TENAX。以前看过国外一些老相机网站,对于该系列机型品牌的改变有比较详细的介绍。和其它德国相机差不多,也是因为战后被苏联占领导致的变化。具体在这里就不详述了,实在是太复杂。 ![]() ![]() TENAX系列各款机型档次分别是非常明确的,早期的一般是折叠取景器,后来改成固定取景器,高级型TENAX II则装备了黄斑测距系统,调焦的准确性得到了大幅度提高。虽说该机镜头采用37.5mm的短焦距设计,似乎用不着测距,但估焦的效果肯定是要打折扣的,特别是对我这种喜欢精确调焦的用户。 ![]() TENAX/TAXONA全系最大的特点,在于它采用了按压式过片系统。以前曾经修过一台,对这种结构表示不太看好。具体可以参考以前的文章(ZEISS IKON TENAX维修记录)。 ![]() 该系列的快门系统,我知道的大概有三种。比较低端的是VEBUR,最高速度1/250秒,中端的TEMPOR ,最高1/300秒,高端的为COMPUR,具备1/500秒的最高快门。 ![]() 镜头方面,早期的主要是35mm/3.5的NOVAR,高端一点为37.5mm/3.5的TESSAR,到TENAX II则配备了40mm/2的SONNAR镜头。 ![]() ![]() 作为一款不太常见的小方格135袖珍相机,TENAX/TAXONA还是很有把玩的价值,但操作性一般,至少在我看来是这样。特立独行的按压式过片甚至不如另一款德国奇葩卷片方式的WERRA(具体可以参考以前的文章WERRA MATIC),底开盖也是我很不喜欢的设计,外加该机还需要单独配卷片轴,也是增加操作不适性的因素之一。 ![]() ![]() ![]() 前段时间用该机拍了小半个胶卷,客观说,37.5/3.5的TESSAR成像还是不错的,但由于采用了EPSON F3200扫描,感觉锐度有所下降,不如底扫的效果。当然,也可能是我估焦水平有限导致焦点不实而造成锐度下降吧。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