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咱今儿个得好好掰扯掰扯《水浒传》里那个闹心的“招安”结局。好多人打小读水浒,都被宋江带着弟兄们投降朝廷的剧情气得够呛——好好的梁山好汉,大碗喝酒大块吃肉,替天行道杀贪官,咋最后一个个死得七零八落?其实啊,现在越来越多研究老水浒的行家说,施耐庵老爷子当年写的原稿,压根儿就没“招安”这码事儿,咱们现在看的那些受招安、征方腊的情节,大概率是后世人往上续的!这话咋说呢?您且听我慢慢唠。 一、咱熟悉的“招安”版本,其实是“魔改”?现在市面上最常见的水浒版本,像百回本、百二十回本,都是宋江一心想被朝廷招安,带着108将先征辽国、再打田虎王庆,最后征讨方腊,落得个“树倒猢狲散”的下场。就说征方腊那茬儿吧,张顺被射死在涌金门外,尸体泡得肿胀;史进中了埋伏被乱箭穿心;林冲好不容易报了仇,却在凯旋时中风瘫在床上,靠武松照顾才咽的气。最憋屈的是宋江,喝了高俅送来的毒酒,临死前怕李逵闹事,居然骗兄弟一起喝毒酒,美其名曰“怕坏了忠义之名”。您说这叫啥忠义?分明是把兄弟们的血往官府的靴底儿上抹! 但您要是翻一翻明朝嘉靖年间最早的刻本《忠义水浒传》(也就是“郭勋刻本”),就会发现招安之后的剧情特别不对劲。前七十回写林冲被逼上梁山、武松血溅鸳鸯楼,那细节跟刀刻似的,人物说话带响儿,打架带风。可一到招安后,征方腊的情节突然变得潦草,好多好汉的死法跟闹着玩似的:比如“菜园子”张青居然被马踏死,“险道神”郁保四被飞刀砍死,完全没了前文书里的精气神。有学者打比方说,前半段像大师作画,后半段就像学徒临摹,笔力差了十万八千里。 更关键的是,晁盖临死前的遗言在不同版本里差别大了去了。百回本里晁盖说“谁捉得史文恭,谁当梁山之主”,可在更早的元杂剧和民间传说里,晁盖其实是反对招安的,临终前还叮嘱宋江“莫要招安”。您想啊,晁盖带着弟兄们劫生辰纲、火并王伦,跟官府结的是死仇,怎么可能把位子传给一心想投靠朝廷的宋江?这明显是续书者为了让招安合理,硬改了晁盖的遗言,生生把梁山第一代首领的抗官精神给抹没了。 二、施耐庵原稿可能只到七十回?金圣叹为啥要“腰斩”水浒?现在学术界有个挺流行的说法:施耐庵当年写水浒,本来就写了七十回,到“梁山泊英雄排座次,惊噩梦徽宗帝梦游”就收笔了。后面的招安、征方腊,都是他的学生罗贯中或者明代书商续的。为啥这么说呢?您看前七十回的主题多明确——“官逼民反”。林冲被高俅逼得家破人亡,杨志卖刀被逼得杀人,宋江杀阎婆惜、武松杀西门庆,哪个不是被官府逼得走投无路才上的梁山?施耐庵在书里把官府写得跟狼窝似的,州县衙门贪赃枉法,高俅童贯祸国殃民,这样的世道下,梁山好汉怎么可能乖乖接受招安? 明末有个大才子叫金圣叹,读水浒时气得拍桌子,觉得招安结局简直是“狗尾续貂”,直接把百回本拦腰砍成七十回,还在结尾加了个“卢俊义惊噩梦”:说卢俊义梦见嵇康带着官兵来剿匪,梁山好汉全被砍头,血流成河。金圣叹为啥这么干?他在批语里骂得直白:“招安者,天下之恶语也!”他觉得施耐庵写水浒,就是要写“乱世忠义”,写草莽英雄对抗无道朝廷,结果续书者非要让英雄低头,简直是“毁了半部千古奇书”。您别说,金圣叹这股子牛脾气,倒跟梁山好汉的硬骨头劲儿挺像,宁可书不完整,也不让英雄气短。 咱再琢磨琢磨施耐庵的身份。他早年跟着张士诚起义,见过元末官场的腐败,自己也当过小官,深知“官字两张口,百姓血泪流”的道理。这样一个亲身经历过官民对立的人,怎么可能在书里鼓吹“归顺朝廷”?他写“替天行道”的杏黄旗,写“忠义堂”的匾额,这“忠义”二字,压根儿不是对皇帝的愚忠,而是兄弟间“同生共死”的义气。就像鲁智深说的“杀人放火,打家劫舍,都是官府逼的”,武松喊的“凭什么我们老百姓就得受欺负”,这才是施耐庵想写的真性情。 三、续书为啥非要加“招安”?跟明朝的世道有关说到这儿,有人可能问:既然原稿没招安,为啥后来的版本都加上了?这就得说说明朝的政治环境了。明朝嘉靖年间,皇帝忙着修道,官场腐败透顶,民间反抗不断。这时候,朝廷需要一种“忠君思想”来维稳,于是书商和文人就把水浒续成了“招安版”,意思是“哪怕你造反,最后还是得归顺朝廷”,变相给老百姓洗脑。比如续书里使劲夸宋江“忠君爱国”,把梁山好汉的反抗说成“一时迷途”,最后用招安证明“正道还是得听皇上的”。 另外,明朝的出版业特别发达,书商为了赚钱,喜欢把书写得越长越好,七十回不够卖,那就续上三十回、五十回。可续书的人水平跟不上施耐庵,只能靠“征方腊”这种热闹情节凑字数,结果把好好的英雄故事写成了“官府剿匪记”。您看征方腊时,好汉们的死法大多没啥光彩,好多都是“乱军中被砍死”“中箭落马”,跟前面林冲风雪山神庙、武松醉打蒋门神的精彩完全没法比,说白了就是续书者没那笔力,只能靠堆人头凑剧情。 四、从原著细节看,招安根本不符合梁山好汉的性子咱再回到原著,看看那些好汉对招安的态度,就知道续书有多拧巴了。宋江第一次提招安时,武松当场翻脸:“今日也要招安,明日也要招安,冷了弟兄们的心!”李逵更直接,把诏书撕成碎片,骂皇上“鸟皇帝”,要不是宋江拦着,差点砍了钦差。就连一直跟着宋江的花荣、戴宗,私下里也说“哥哥何必非要走这条路”。您想啊,这些人都是被官府害得家破人亡的主儿——林冲的老婆被高俅儿子逼死,杨志的生辰纲被抢了还得充军,鲁智深为救金翠莲打死镇关西,他们跟官府有不共戴天之仇,怎么可能真心接受招安? 还有个细节特别耐人寻味:征方腊前,鲁智深在六和寺听潮信坐化,临终前写了四句偈语:“平生不修善果,只爱杀人放火。忽地顿开金绳,这里扯断玉锁。”这分明是说,我鲁智深一辈子反抗,临死才挣脱了世俗的枷锁,续书者却让这样的好汉接受招安,简直是打施耐庵的脸。再说宋江,前七十回里他动不动就说“宁可死在梁山泊,也不做朝廷的顺民”,怎么到了续书里就变成“忠君狂魔”了?性格转变这么突兀,明显不是同一个人写的。 五、咱老百姓更喜欢哪个水浒?其实心里都有杆秤现在好多人读水浒,都更喜欢前七十回,觉得好汉们聚义梁山、替天行道的情节痛快,到了招安之后就像吃了苍蝇似的难受。金圣叹的七十回本为啥流传广?就因为他懂读者的心——英雄就该顶天立地,哪怕结局是悲剧,也得悲得轰轰烈烈,而不是跪着给仇人当枪使。您看老版水浒电视剧,拍到招安就收视率暴跌,导演最后只能改结局,让好汉们在征方腊前散伙,这就是观众用脚投票的结果。 咱说句实在话,施耐庵写水浒,写的是“世道逼我成反贼,我偏要活出个血气来”。就像林冲在山神庙里放的那把火,烧的是草料场,更是逼得人没活路的世道;武松在鸳鸯楼写下“杀人者,打虎武松也”,留的是真名,更是不怕死的硬气。这些情节里藏着老百姓对公平的渴望,对压迫的反抗,而招安结局却把这股子气给泄了,让英雄变成了官府的棋子,难怪金圣叹气得想撕书。 最后用咱老百姓的话总结:《水浒传》最动人的,是“路见不平一声吼”的痛快,是“大碗喝酒、大秤分金银”的义气,是“逼上梁山”的无奈与抗争。至于有没有招安,施耐庵老爷子或许早就用前七十回告诉我们:真正的英雄,永远不会向欺压百姓的官府低头,就像那首诗说的—— “替天行道聚群雄,肝胆相照义气浓。 招安若为忠君计,不如梁山泊上终。”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