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 21年前发在《洛阳日报·汝阳版》上的一篇专访,是关于毛泽东主席和汝阳一户书香人家的书信往来,报道已经过去了21年,但近百年前毛泽东主席的尊师之情,领袖当时与平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却永远不会褪色,永远值得缅怀敬仰。 毛泽东与一个普通人家的故事,在山城汝阳到处流传:祖籍湖南的县药品监督局干部张文白,一家几代都与伟人毛主席有着不解之缘。当年,他的叔伯爷是毛泽东的老师,爷爷是毛泽东的同窗好友,父亲受到过毛泽东的接见。往来的书信,见证着不平凡的历史,见证着普通人与领袖结下的情谊。在毛泽东主席诞辰110周年之际,记者慕名拜访了这个普通的家庭,聆听他们与领袖“特殊交往”的故事。——一个平民家族与毛泽东的书信情谊 “我的父亲经常对我讲:主席是最重情谊的人。”张文白听记者讲明来意后,激动地告诉我们这样一句话。他小心翼翼地捧出了毛泽东当年写给他们家的信件,讲述了他爷爷、父亲和毛主席之间一些鲜为人知的往事:“我的爷爷张劭存是湖南湘乡人,离韶山冲20多里,1909年,爷爷和毛主席同在湖南湘乡县立东山高等小学毕业后,同时考入长沙“湘乡驻省中学”,结下了深厚的同窗之谊。” “1949年底,我爷爷给毛主席写了一封信,打算通过当时正在北京读大学的我的父亲张人表转寄。时值主席前往苏联,父亲觉得,爷爷上书求职,会给主席添麻烦,所以这封信没有立刻寄出。主席回国之后的1950年,那时爷爷已经找到了工作,求职问题已经不再会给主席添麻烦了,父亲便在1950年9月28日的晚上给毛主席写了一封长信,表达了对主席的敬仰之情,并详细说明了将近一年时间才把爷爷的信转寄主席的原因。” 第二天寄出的信在短短的一周后,就有了回音,父亲收到了毛主席写给爷爷及父亲的亲笔信(见图一、图二)。信中的“极为喜慰”、“极为系念”表达了对旧友备至的关怀,“感谢你的好意”、“祝进步”则充满了对后辈的殷殷厚望,主席的亲切谦和与平易近人跃然纸上,读来暖人心扉,让人为之深深感动。”
谈话中,张文白又捧出一封毛主席写给其叔伯爷张麓村先生的信件,深情地讲述了领袖尊师的故事:“我的叔伯爷张麓村是湖南湘乡人,是毛主席在东山学堂一师时的老师。东山学堂坐落在湘乡县城涟水之滨的东台水北麓,是一所很有名气的学府。1910年,17岁的毛主席离开韶山,来此求学,爷爷任他的算术课老师。以后的漫漫岁月,毛主席始终没有忘记这位当年的老师。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当时在妙高峰中学任教的爷爷驰函祝贺。接到老师的来信,主席异常高兴。不久,长沙教育界知名人士聚会纪念思想家王夫之,成立船山学社,修建纪念馆。爷爷又致函毛主席请赐墨宝。主席欣然从命并复信(图三):“麓村先生:几次来示均敬悉,甚为感谢。遵嘱写了'船山学社’四字,未知可用否?.......”一代伟人对老师的尊重由此可见一斑。1952年,爷爷写信给主席,表示想到解放后的北京观光,不久,中共中央统战部便寄来200元钱,邀请老人进京。在京期间,主席亲自陪老师操桨游览中南海,参观名胜古迹,随后推荐其留在北京工作。在京工作的爷爷时常受到主席的特殊关照:天气渐凉,主席派秘书来为他一家添置冬衣,主席还把自己穿用过的呢大衣和帽子送给老人御寒。怕老人孤单,还把叔爷的两个养女接到北京陪伴他。据张麓村爷爷讲,在北京期间,每年五一劳动节,主席都要迎接爷爷到天安门广场参加典礼,其尊师之情让人动容........”张文白告诉记者,由于张氏家族与毛主席的这份特殊情谊,他们一直把主席的信件当作传家宝珍藏,但到了1959年,中共中央办公厅下文,凡属主席手笔一律上交,他们家积极响应号召,把珍藏多年的主席墨宝上交给了国家。所以现在保存的主席来信是摹本,原件现在中央档案馆。这三封信件大小跟原件一样,黑白分明,字迹十分清晰,主席那别具风格的字体似乎在诉说着当年温馨的故事。信件上还都另有印的和写的编号“50368”“7/1203”“8/1203”等,据张文白讲,这些编号是档案馆先后按需要加上的。这一切,都增加了这些信件的文物价值和历史价值。世事沧桑,伟人已逝。当年与主席书信往来的张劭存先生与张麓村先生也早已作古。而当年给主席写信的少年郎——洛阳师专中文系副教授张人表(张文白之父)也已鬓发染霜,现在洛阳离休定居。作为普通人与领袖结下的不普通情谊的当事人和见证人,老人现在有些什么感受呢?记者拨通了老人的电话。谈起毛主席,老人依旧激动,他说:“我可以用这样一句话来形容自己:我这一生是伴着毛主席的教导来工作、学习的,这些话现在有些年轻人可能不理解,但却是我的肺腑之言。我不仅要求我自己,也要求我们张家所有的人都能按照毛主席思想来要求自己,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老人的话并不夸张,张家确实为社会做出了他们的贡献:张氏家族八十余年从事教育工作,累计教龄达二百年,被河南省教委评为“教育世家”。而他们一家淡泊名利也一直为世人称道,老人告诉记者,曾有好多人对他说:“你家和毛主席有如此深厚的交情,如果早一点告诉领导,你的生活一定会比现在的状况好得多。”他回答:“我不能凭藉和主席的特殊关系,谋求任何个人的好处。那样恰恰违背了主席的教导。”说到这里,老人激动地提高了音调:“自从接到主席手书的那一刻起,我就一直对家人进行这样的教育,毛主席的书信只是我们家最引以为荣的传家宝,但是,它却永远不能成为搞任何特殊化的通行证!”放下电话,记者又一次捧起这些普通而又特殊的信件。这已不仅仅是毛主席和张家来往的几封书信,它所联系的,其实就是领袖与人民之间血浓于水的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