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看到一个动画短片,一个在雪地里迷路的男孩遇到一只鼹鼠。 鼹鼠问男孩:“你长大后想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 男孩回答说:“善良的人。” 鼹鼠说:“善良最重要,它存在于万物之中!” 简单的对话打动了我。有什么样的品质比善良更宝贵?有什么样的人比善良的人更幸福? ![]() 当然,在这个被罪污染的世界上,做一个善良的人的确不容易。相对于不善的人,善良的人也许会受到更多伤害。 纵然会遭到伤害,一生向善也是值得的。因为万物的主宰是至善,善也隐藏于万物中。善良的人更容易品尝到幸福的味道。 更何况,在世界的终了,人类会按照善恶受到审判。善不仅是高贵品格,而且有终极价值。 所以古代先知劝诫人们,你们因行善受苦,总强如因行恶受苦。 善值得人们去追求,值得人们因行善而受苦,但对许多人来说,什么是善却是一个难题。 从本性而言,人的心被恶污染,充满骄傲、贪欲、嫉妒、苦毒、恼怒、争竞、污秽。 恶来自极深的黑暗,没有任何亮光。人如果以恶为满足,必会在恶中遭溺毙。 人有来自至高者的灵魂,人的灵魂原是善的。但因为人的罪孽,人的善已经支离破碎。 人人都说行善是好的,也有不少人说各种宗教都是让人行善的,但不认识真道,便不能分辨善恶,甚至会以善为恶,以恶为善。 在我们小区有这样一个妇女,常把食物放在偏僻的角落里,让流浪猫可以觅食。人们都夸她有善心,但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却听说这个妇女对自己的婆婆态度很坏,不但嫌弃,而且不愿意掏抚养费。能说她有一颗善良的心吗? 前苏联时期,有一个被全国奉为小英雄的俄罗斯少年帕夫利克。他的父亲莫罗佐夫暗中帮助遭苏维埃政权流放的人,遭到帕夫利克举报。莫罗佐夫被逮捕后送到劳改营,后来遭到枪决。 受到政府表彰的帕夫利克一发而不可收,接着举报村里的其他村民隐藏谷物或反对集体农庄的行为。这个少年意外死亡后,被树为少年儿童学习的好榜样。 又如纳粹统治时期,德国制定安乐死计划,杀死30万残疾儿童和成年人,很多德国警察、医生、护士抱着种族优化的崇高目的,加入到这一计划中。他们甚至认为帮助这些遭受病痛折磨的孩子早日离开这个世界,是一件了不起的善事。 纳粹统治者及其拥护者的“善举”,在德国教会眼里,却成了极大的恶。不少教会牧者站出来,公开反对杀害残疾人的安乐死计划。在他们眼里,所谓种族优化计划践踏了至高者的诫命。 德国天主教主教克莱门斯.冯.加伦不仅向国际社会揭露纳粹杀害残疾人的安乐死计划,还在布道中抨击这一暴行,呼吁人们起来捍卫生命的尊严。在教会的反对声中,希特勒不得不下令停止这一计划。 善恶标准不是一团泥巴,可以任人捏来捏去。善恶的标准来自独一真理,来自亘古不变的坚固磐石。 真理之光照进人的生命,不仅能给人分辨善恶的智慧,而且给人追求善的信心和力量。 陀思妥耶夫斯基的小说《罪与罚》中,充满了善与恶的思辨。小说中的主人公---贫穷的大学生拉斯柯尔尼科夫对社会心怀不平,冲动之下,杀死一个吝啬刻薄的放高利贷的老太婆,却以为是正义之举。 小说的另一主人公索菲亚是一个妓女,在极度贫困中,不得不出卖肉体,养活全家人。 在别人眼里肮脏不堪的妓女,却有一颗爱和怜悯的心。当她得知柯尔尼科夫杀人行为后,并没有避而远之,而是劝他自首认罪,“那是一个人……不是一只虱子,人,不能因为贫穷就杀人......承认你的罪孽,上帝会给你新的生命”。 拉斯柯尔尼科夫自首后,被判处8年苦役,来到了西伯利亚。而索菲亚为了拯救这个陷入罪孽的灵魂,不惜跟随他来到西伯利亚,陪伴在他身边,以圣书上的话来引导他,两个人产生了爱情。 “你们要彼此相爱,像爱自己那样去爱别人。”在索菲亚心中涌流的爱与良善,也倾倒在另一颗痛苦迷茫的心灵里。 陀思妥耶夫斯基在《罪与罚》中写下这样一句话,信仰是人类心灵的灯塔,只有在信仰的指引下,才能找到救赎之路。 这句话是《罪与罚》的主题,也是陀翁一生的信念。没有那来自至高之处的光,有谁能分清善恶的界限,有谁能获得以善胜恶的力量?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