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地点:苏州博物馆之印泉照古 走出“吴地遗珍”展馆,眼前是一座莲花池。楼下有一间放映厅,位置居然还挺充裕,正好一边休息一边看看苏博的介绍。 ![]() “印泉照古——李根源与苏州”,应该是特展。李根源字印泉,又字雪生,号曲石,云南腾冲人,曾任陕西省长、驻粤滇军总司令、农商总长,兼署国务总理,自1921年在苏州购了宅子,奉母定居。 ![]() 1937年日军入侵,他离苏避难,前后凡十六年。母亲去世后,他筑阙茔于小王山葬母,并镌贤达题咏,至今小王山还有摩崖石刻群。李根源去世后,归葬苏州,可见他对苏州的感情是很深的。 ![]() 这次展览,不仅是苏博承办,还得到了故宫博物院、中国国家博物院、国家图书馆、上海博物馆、徐悲鸿纪念馆、保山市博物馆、清远市博物馆、苏州碑刻博物馆、吴文化博物馆等文博机构的支持,这场特展殊为不易啊。 ![]() 《雪生年录》是李根源自撰年谱,一册三卷,自1879至1928年,按年记述个人生平事迹。金松岑题跋说“此非一人一家之书,直可作五十年掌故观也”。 ![]() 《腾冲叠水河李氏家谱》是李根源奉父亲李大茂之命所辑,里面还有李大茂所制的《叠水河李氏世系图》。明洪武十四年,李德随师平滇,以军功世袭云南前卫千户,传至李根源是第十九代。李根源是云南腾冲人,但后来他的足迹遍及大江南北,倒是极少回云南了吧。 ![]() 《李鸣銮墓志铭》是1912年由赵藩撰写,墓主人是李根源的祖父,李根源还请好友章太炎、章士钊等人题书。 ![]() 看到后面的《赵藩与李根源信札册》,我们才知道为什么墓志铭由赵藩题写了。李根源任迤西国民军总司令时,赵藩为巡阅使,两人私交甚笃。 ![]() 《杨琼为李根源作诗稿》写于1912年,杨琼是云南洱源人,曾任国会议员,李根源率军统筹滇西事务期间,曾调他至军中任参军事。杨琼曾编印《李印泉先生传》并作长诗一首,盛赞李根源领导云南首义及滇西治理的功绩。 ![]() 《曾宾谷先生长寿寺后池修禊图》收藏于清远市博物馆,李根源有章落款在画面上,这是民国八年的时候,李根源与卢铸、赵藩父子同观的时候留下的。 ![]() 《松坡诸亡友遗墨》是1921年李根源将蔡锷等亡友的信件集结的一个册子,可见李先生是个极重情义的人。 ![]() 这里还陈展了吴昌硕《花卉》册,大概他是李根源的好友吧。吴昌硕篆刻、书法、绘画三艺精绝,绘画以花卉为主,设色浓丽。 ![]() 李根源买下小王山后,以母姓建“阙茔村舍”,在乡村办学校、设医院、兴水利、修桥补路、绿化山林等,乡人亲切地称其“山中宰相”。在为母亲服丧期间,他请石工将名流贤达题字,刻于小王山岩石上。1929年,把已刻的题字和阙茔碑铭表碣荟录为《阙茔石刻录》,收入《曲石丛书》。 ![]() 《观贞老人哀挽录》是李根源请亲友们为母撰写家传、墓碑铭、墓志铭、墓碣、诔、灵表、赞、祭文、哀状、挽诗、挽联等的辑录,共二卷,刊刻于1928年。 ![]() 章炳麟篆书“万松亭”横额,是为小隆中万松亭题写的,旁边还陈展了他写给李根源的两封信札,一封劝他从丧母之痛中走出,另一封是向李根源讨要照片并询问房屋出售情况,看得出来,两人私交甚好。 ![]() 《墨竹图》是金天羽作于1917年,大概是送给李根源的吧。旁边还有一幅吴昌硕梅花扇页,左上侧有题字。 ![]() 旁边陈展的折扇由吴昌硕临石鼓文一篇,另一面是顾麟士临仿卞浮白笔意画的小景山水。 ![]() 《观贞老人寿序录》收录李根源的朋友们在母亲阙太夫人(号观贞老人)六十四岁、七十岁大寿时所撰的寿序,书衣、内封由吴荫培、黄葆戊题名,刊刻于1925年。 ![]() 《庐墓图》卷居然是明朝大画家沈周的作品,这可是从故宫博物院借来的。图圈四幅,每幅都是纵37.5厘米、横65厘米,于咸丰初年被合装成手卷。 ![]() 画面用墨笔勾勒层峦山脉,山前一湾清泉,坡岸杂树丛生,山石染淡赭色,树木以淡花青色渲染。中间有一个圆形土丘,整幅画面十分幽寂。方碑隐现于山脚茂密柏林中,看不出是谁的墓地,可能是沈氏先祖吧。 ![]() 《阙观贞墓志》拓片收藏于国家图书馆,苏州出土。金天羽撰写,黄葆戊隶书,吴昌硕篆盖,孙伯渊、孙仲渊、孙季渊刻,志文26行,首题:“腾冲李母阙太夫人墓志铭”。 ![]() 《娱亲雅言》初名《阙园录》,近年来根据金天羽的建议成了名字。李根源陈居苏州后,把母亲接过来,营造阙园举行宴会,册中收录了李根源和众好友在阙园雅集诗酒本店唱之作。与大儒交往的,自然没有白丁,都是能诗善咏的才子。 ![]() 《苏州府学金石录》是李根源收集的苏州各地有关办学历史的碑刻,共八卷,由门人杨天麟、郑伟业抄校。 ![]() 《吴荫培日记》记录了吴荫培“吴中保墓会”寻访名人冢墓,补书立碣的事迹。李根源是保墓会成员,吴荫培去世后,李根源接任会长。 ![]() 刘照墨笔山水、吴荫培行书成扇,虽然没有李根源的落笔,但这两位与李根源的交往也非一般。 ![]() 石质砚现藏于吴文化博物馆,出土于七子山五代墓,面作箕形,造型简练,是箕形向抄抄手观过渡的中间形态,是砚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标准器。至于为什么要在这里陈展,大概是因为这个特展也是文人雅集的展览吧。 ![]() 五代越窑秘色瓷方形高足套盘也是吴文化博物馆的馆藏,一共九件,不过苏博大概没有把全套借过来,反正每一件的形状和花纹都一致的。 ![]() 墓中还出土了铜鐏,这是安装在矛、戟、柲下端起加固和装饰作用的物件,圆锥形,八面有棱。 ![]() 五角方形铜镜素面,边缘饰凸起的宽带纹。银质莲座形饰六瓣花形,盖底有七个乳钉纹饰。 ![]() 银质鎏金葫芦形饰,中间有贯穿的圆孔。银质鎏金虎头饰盘用的是浮雕,有点抽象。 ![]() 还有一件石质孤魂台,分为石柱础、石柱心、石托盘三节,上置陶质莲花钵,钵底有一个圆形石垫。底座有小方槽口,安八角经幢石柱,上有榫头嵌圆石托盘,承托陶质深腹莲花钵。孤魂台置于棺床前,点的是长明灯。 ![]() 从这些出土的陪葬品来看,这个五代墓应该属于某个贵族,博物馆没有介绍墓主的情况,可能在历史上不是太出名,或者没能确定墓主身份。 ![]() 李根源题汉白玉造如来像质地细腻,身披袈裟,左手施禅定印,珈跌坐于莲花座上,这是李根源为母亲阙太夫人敬造的佛像。 ![]() 《壑舟图》册是向上海博物馆借来的,明代画家沈周的画作。李根源拜访王仁熊时,希求一睹这幅画的风采,可惜当时因为寄存在上海没取回来,所以没有一睹此画风采,这次苏博把它借回来参展,算是告慰李根源先生在天之灵吧。 ![]() 明朝的《五同会图》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李根源拜会王仁熊的时候,虽然没有看到《壑舟图》,这幅图却是看到的,这是描绘明弘治末年,五位苏州籍高官吴宽、李杰、陈璚、王鏊、吴洪在北京的雅集活动。 ![]() 《吴郡西山访古记》是印刷体,是李根源所作。《雪生年录》是李根源1930年的作品,现藏于保山市博物馆。 ![]() 《故大总统黄陂黎公传略》作于1928年,不看介绍,我们还都不知道黎元洪居然还两任总统呢。李根源北上襄助,可惜黎元洪失败了。李根源在政治的官职,大部分都是黎元洪任总统期间。 ![]() 《中华民国宪法史案》是1914年李根源为揭露袁世凯擅自修改约法的违法行径写的,书成后由黄兴出资印刷了两千册。 ![]() 碧玉交龙纽“奉天法祖亲贤爱民”宝制作年代应当在康熙二十九年之前,乾隆帝选送十方宝玺至盛京皇宫凤凰楼,这一件也在其列,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在《雪生年录》里曾记载李根源游故宫曾观赏此宝。 ![]() 自由行:苏州博物馆 1月仲冬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