乾隆皇帝身边有个红人,走路带风,说话带笑,满朝文武见了他都得低头。 可就是这么个权倾天下的人物,临死前却把儿女叫到跟前,只说了两句话。谁也没想到,这两句话竟让和家躲过灭门之灾,子孙后代安安稳稳过了两百多年。 从穷小子到"二皇帝"的升官路 和珅这辈子,活脱脱就是部"寒门逆袭"的教科书。他爹是个没落旗人,死得早,家里穷得叮当响。小和珅带着弟弟和琳,俩孩子差点被亲戚赶出家门。 可这小子硬是靠着一股子机灵劲,考进了咸安宫官学,那可是清朝顶级的贵族学校。 在官学里,和珅把满、汉、蒙、藏四种语言学得溜熟,四书五经背得滚瓜烂熟。 老师都夸:"这孩子天生聪慧,准能当宰相!"谁成想,这话还真应验了,就是应验得有点歪。 乾隆三十四年,和珅当上了銮仪卫侍卫。有回乾隆出门,轿夫不小心摔了轿子,和珅眼疾手快,一把扶住轿杆。 乾隆撩开帘子一看:好个俊俏后生!然后乾隆一问话,和珅对答如流,把皇帝哄得龙颜大悦。三天后,他就从看大门的升成了户部侍郎。 这官一升,和珅的"才华"算是开了闸。他整盐税、修河道、办贡品,件件都办到乾隆心坎里。 最绝的是,老皇帝想盖园子又怕花钱,和珅立马搞出个"议罪银"制度:官员犯了错,拿钱就能赎罪。这钱流水似的进乾隆私库,和珅自己也没少捞,愣是把国库亏空给填上了。 贪出来的"富可敌国" 要说和珅贪污,那真是贪出了新高度。他家的当铺、钱庄开遍大江南北,连江南织造衙门都成了自家提款机。有一回户部查账,发现云南的铜矿税少了八十万两,一查,好嘛,全进了和珅的腰包。 最夸张的是他家的恭王府,光是后花园就比故宫御花园还大。府里藏着个"藏宝楼",九十九间房,每间房放一种宝贝:东边屋里堆翡翠,西边屋里摆瓷器,中间屋子全是金砖。 嘉庆帝抄和珅的家时,光是金元宝就装了二十六车,银锭子堆得像小山。 可和珅贪归贪,办事确实有一套。有年黄河发大水,朝廷没钱赈灾,和珅跑去江南,三天就凑齐三百万两白银。 乾隆南巡六次,次次住和珅家,为啥?省钱啊!和珅把行宫修得比皇宫还气派,乾隆住着舒坦,还不用花国库的钱。 两道密令保住全家命 乾隆一死,和珅就知道要完了。因为嘉庆帝早就看他不顺眼,果然!在嘉庆登基第四天就下旨抄家。 和珅在牢里写了首绝命诗:"五十年来梦幻真,今朝撒手谢红尘。"临死前,他把儿女叫到跟前,说了两句话。 第一句:"赶紧分家,越快越好!"儿子丰绅殷德连夜把家产分成十二份,亲戚们各自领走。 和珅还教他们:"把银子换成田地、当铺,记在别人名下。"这一招真灵,嘉庆派去抄家的官兵翻遍和府,只找到些字画古董,真正的钱早转移了。 第二句更绝:"拆祠堂,烧族谱!"和珅知道,留着这些东西,朝廷早晚能顺着线索把和家人一网打尽。他让子孙改姓换名,有的姓"夏",有的姓"王",从此低调做人。 和家后裔的"生存智慧" 和珅死后,和家没像其他贪官那样被灭门,反而活得滋润。为啥?就因为听了他那两句话。 丰绅殷德带着老婆固伦和孝公主搬到河北乡下,每天种地养鸡。表面上是个破落户,暗地里却经营着二十多家当铺。 和珅的侄子们更精,跑到江南开书院,教出不少进士,硬是把"贪官家族"洗成了"书香门第"。 到了晚清,和家后人出过举人,当过知县。民国时还有人在北大教历史,专门研究清朝贪腐案。现在北京还有和家后人,开古玩店为生,店里挂着幅对联:"前事不忘后事师,和珅遗训子孙知。" 历史给和珅盖棺定论 要说和珅是好人,那肯定不是。他贪的钱够清朝打十年仗,他建的"议罪银"制度把官场搞得乌烟瘴气。可要说他是笨蛋,那更不对。临死前那两招,比多少谋士都高明。 嘉庆帝抄和珅家时,看着满屋金银,说了句大实话:"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可他不知道,和珅早把真金白银藏到了地下。就像老北京人说的:"和珅是只老狐狸,活着会捞钱,死了还会算计。" 如今我们逛恭王府,看着那些金碧辉煌的殿宇,不妨想想:这满屋子的宝贝,真能买来子孙平安吗?和珅用命换来的答案,怕是句大实话——钱财权势都是过眼云烟,活着,才是硬道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