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今日头条]王银庭:一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力作——读赵志飞先生《倾听这已无声的历史: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史寻访系列》有感

 黄石新东西 2025-05-23 发布于湖北

一组弘扬爱国主义精神的力作

——读赵志飞先生《倾听这已无声的历史: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史寻访系列》有感

王银庭

引 子

为了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八十周年这一重要的历史时刻,我国政府不仅发布了抗战胜利八十周年的纪念标识,而且决定于今年的9月3日,在首都北京举行盛大的抗战胜利八十周年阅兵仪式。

笔者以为,这场纪念活动不只是对历史的深情回眸,而且还是对民族精神的时代叩问。因为,这场用血肉铸就的胜利,撕碎了“东方落后民族必然屈服”的殖民逻辑,用铁与火证明了觉醒的中国人民意志是如何重塑国家命运的。

当纪念的钟声响起,我们看到的不应该只是平型关的弹痕与台儿庄的焦土,更应该读懂抗日战场上凝聚的“兄弟阋墙外御其侮”的智慧。而且,这种智慧今天仍然在警示着我们:唯有超越狭隘的利益窠臼,才能在民族复兴的征程上校准精神坐标;那些被战火淬炼的勇气与团结,正是破解当代内卷化困境的密钥。

恰逢其时,我读到了赵志飞先生刊发在《新东西.今日头条》上的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80周年系列文章:《倾听这已无声的历史: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史寻访(之一至五)》

我想:先生的这五篇系列性文章一定是怀着敬佩、敬仰、敬畏,崇拜、崇敬、崇高的心情,用自己的心血浇灌而成的。否则,不可能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感同身受,有身临其境之感!不可能让读者在阅读的过程中思想震荡,产生如此强烈的精神共鸣!

正因如此,本人每读完先生的一篇文章,总感觉难以平复自己被感动而产生的激动、冲动的心情,总想模仿先生用笔写点什么。

如是,有了这循着该系列文章读后的五篇短文。

一个曾无比耀眼,如今已快被人们淡忘了的名字——畹町桥

第一篇

无声处的惊雷——《畹町桥的诉说》历史记忆与民族精神的觉醒

读完寻访之一《畹町桥的诉说》,我的双眼就模糊了,眼泪不由自主地流了下来……

在信息爆炸而历史记忆日渐稀薄的当代,志飞先生却在大多数游客涌向大理古城、苍山洱海等热门景点的时候,选择了少有人为的“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史的寻访之旅”。这种行为本身就是一种态度宣示,体现了先生对抗战历史的特殊情感和对历史真相的执着追求!

文章中,志飞先生以高度的历史责任感、深厚的爱国情怀和精湛的叙事艺术,为我们打开了一扇回望抗战历史的精神之窗。字里行间不仅是对中国远征军将士和南洋华侨机工的深情礼赞,更是对当代中国人的历史记忆一次有力的唤醒!

文章开篇“静,静,太静了!”的反复咏叹,不仅是对现场氛围的描写,更是对历史被遗忘现状的一种忧思。先生敏锐地察觉到这些寂静的遗址正在发出无声的呐喊,而他的使命就是让这些声音被世人听到。这种自觉的历史使命感贯穿全文,使得作品超越了一般意义上的游记或纪实文学。

在叙事艺术上,先生采用了“以点带面”的巧妙手法,通过畹町桥串联起整个滇西抗战的宏大历史。畹町桥不再是一座物理意义上的桥梁,而是一条连接历史与现实、中国与海外、记忆与遗忘的精神纽带。

先生对畹町桥的描写极具象征意义:“北有宛平,南有畹町”的对比,将边陲小桥提升到了民族精神象征的高度。这种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充分体现了其高超的历史素材驾驭能力和文学表现力。

尤为难得的是,先生在宏大历史叙事中始终保持着对个体生命的深切关怀。文章没有停留在战役胜负、战略得失的层面,而是通过一个个具体人物的故事,让历史变得有血有肉:白雪娇临行前留给父母的家书,殷华生跪别父亲的三拜,“当代花木兰”李月美女扮男装的传奇。这些个体叙事如同历史画卷中的特写镜头,让读者看到了宏大历史背后的人性光辉。

先生对南洋华侨机工群体的描写更是催人泪下,3192名风华正茂的年轻人放弃了海外优渥的生活,义无反顾地回国抗战,其中一千多人长眠于滇缅公路的崇山峻岭之间。这些具体的鲜活的生命故事,比任何空洞的口号都更有力地诠释了爱国情怀和民族气节!

“我们,应该倾听;我们,都要倾听......”既是先生发出的内心呐喊,也是先生用双脚丈量历史现场,用心灵倾听岁月回声,用文字传递民族记忆的精神体现,更是对滇西抗战英烈最好的纪念和对历史的最好尊重……

偏居腾冲市“国殇墓园”一隅的“倭塚” 

第二篇

血铸的丰碑——《“倭塚”的自白》中的民族精神与历史叙事

读完志飞先生《寻访之二》“倭塚”的自白,本人深感汗颜。因为,我也曾在滇西重镇腾冲小住过几天,也曾怀着极大的敬意前往“国殇墓园”拜谒过中国远征军阵亡将士,也曾在远征军阵亡将士墓碑正对的山下看到过“倭塚”。然而,在下却没有先生这样的才气、胸怀、情怀,为中国的抗战写下只言片语。

而志飞先生通过“倭塚”这一饱含民族情感的具象,充分展现了对历史的深刻思考与炽热的爱国情怀。埋葬着四名日军将官的坟茔既是审判侵略者的永久审判台,又是中华民族不屈精神的永久见证者,这种匠心独具的将个人情感升华为集体记忆的写作手法,将滇西抗战的烽火岁月重新镌刻在民族记忆的丰碑上,体现了作者高超的文学构思能力。

在情感表达上,先生直面日寇暴行,深情讴歌抗日英烈,既叙述了日军在滇西的种种暴行,又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张问德、寸大进等仁人志士的抗争事迹这种悲愤与崇高交织的情感张力,深度的展现了中华民族“威武不能屈”的精神品格。

作品的历史意识尤为可贵。文字中没有简单宣泄民族仇恨,而是通过腾冲人民提出的三大条件,表达了一种理性而坚定的唯物历史观:铭记历史是为了捍卫正义,不忘国耻是为了永续和平。这种既坚守原则又开放包容的态度,体现了作者深刻的历史思考。

在文学表现上,先生展现了扎实的史料功底与生动的叙事才华,无论是引用战地报道,还是还原历史细节,都做到了史料性与文学性的统一。特别是将李根源题写的“倭塚”二字与日军跪姿埋葬的细节相对照,寥寥数笔就实现了历史正义的文学表达。

《“倭塚”的自白》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它将地方记忆升华为民族叙事,通过滇西一隅的“倭塚”串联起整个中华民族的抗战记忆。文章最后提出的三大条件,展现了中华民族对历史正义的坚守和对世界和平的担当。

《“倭塚”的自白》如同一座用文字铸就的纪念碑,不仅纪念浴血奋战的历史,更彰显民族精神的力量。在历史记忆日渐模糊的今天,这样的作品确实能够起到唤醒人们敬畏民族历史、克服历史虚无的作用。

位于腾冲市郊洞山的“史迎威公路博物馆” 

第三篇

血路的补给——一《“史迪威公路博物馆”的诉说》的历史叙事与人文情怀

《寻访之三》“史迪威公路博物馆”的诉说,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和饱满的人文情怀,为我们再现了那段血与火交织的抗战岁月。先生通过史迪威公路这一历史见证,不仅完成了对滇西抗战史的深情回望,更构建了一座连接历史与当下、中国与世界的精神桥梁。

文章开篇即以一张《中印缅公路交通图》切入,巧妙地将个人认知盲点的填补过程转化为读者共同的历史发现。这种“由不知到知”的叙事策略,既体现了先生的真诚,又增强了文本的代入感。同时,对滇缅公路与史迪威公路的对比阐释,不仅厘清了历史脉络,更凸显了战时国际交通线的战略意义。先生善于运用数字说话:“每公里死三个人”的代价、“七十三万多吨物资”的运输量、“五百六十七架飞机”的损失,这些具象数据让历史记忆有了可触可感的温度。

在史料运用上,先生展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与开阔的国际视野。文章不仅引用了《驼峰生命线》等学术专著的内容,还详细记述了国民政府为保障“驼峰航线”成立的专门机构及其七十八次联席会议,这种制度层面的历史细节,使叙事具有了难得的专业深度。对史迪威公路修筑背景、过程及命名的完整梳理,既还原了历史真相,也彰显了中美两国在反法西斯战争中的战略合作。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先生对西南联大学子投笔从戎、穆旦等文化名人参与抗战的记述,为军事史注入了鲜活的文化内涵。

文章最动人的是其饱含深情却不失理性的人文关怀。先生对“铝谷”这一称谓的诠释,对飞行员“沿战友坠机碎片反光飞行”场景的还原,既展现了战争的残酷,又讴歌了人性的光辉。在记述中美航空军击落一百四十九架日机的战绩时,笔调庄重而不夸饰;在描写临时机场遗址时,语言质朴而富有诗意。这种情感上的克制与张力,体现了作者对历史的敬畏之心。

私人收藏家周世才的故事是文章的点睛之笔,先生通过这位民间人士“半生心血”的收藏历程,将宏观历史叙事与微观个人记忆完美结合。对博物馆藏品的细致描写——从牛车到女皇座驾,从输油管道到史迪威的床——构成了一幅立体的历史画卷。这种“以物证史”的写法,既增强了叙事的可信度,也使遥远的历史变得触手可及。先生称周世才为“抗战英雄”的评价,表达了对历史守护者的崇高敬意。

文章的当代意义尤为深刻。在中美关系面临挑战的今天,先生以“和则两利,斗则两伤”的通俗表达,呼唤两国珍视共同的历史记忆。结尾“中国没忘,美国,亦未忘乎?”的设问,既是对历史的追问,也是对未来的期许。这种将历史叙述与现实关切相结合的写作立场,体现了先生作为知识分子的社会责任感和国际视野。

《“史迪威公路博物馆”的诉说》,不仅是一篇优秀的抗战史话,更是一部充满哲思的历史人文佳作。先生以扎实的史料为基础,以生动的叙事为羽翼,以深沉的情怀为灵魂,成功地唤醒了那段不应被遗忘的记忆。这篇文章告诉我们:历史不仅是过去的记录,更是未来的镜鉴;抗战精神不仅是民族的财富,更是人类共同的价值。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先生完成的不只是历史的书写,更是精神的传承。

位于龙陵县腊勐乡的“松山大战遗址纪念园” 

第四篇

血色的遗址——《“松山大战遗址纪念园”的诉说》的历史价值与文学力量

《寻访之四》“松山大战遗址”的诉说,以深沉的历史洞见和饱满的文学笔触,为我们再现了滇西抗战史上松山战役的壮烈篇章。

作者开篇即以滇缅公路今昔对比的强烈反差,将读者带入了历史情境。先生选择重走这条“血肉铺就”的公路,以亲身体验还原历史现场,用“行走式写作”的方式叙事,让读者具有强烈的现场感;用两个极其少见的“南天锁钥”“极边胜境”词组,对松山战略地位的精准描述,既展现了先生的地理知识的功底,又为后续战役的描写埋下了伏笔。

先生用六个“一战”概括松山战役的历史意义,语言凝练有力,体现了对史料的精湛把握,展现了严谨的治学态度。文章不仅准确记述了战役的时空坐标、兵力对比和伤亡数字,更是通过“炸一桥而救一国”的惠通桥故事,揭示了历史关键时刻某一决策的深远影响。对“娃娃兵方阵”的描写,既饱含深情又保持理性,并且特意引述讲解员的专业“辟谣”,体现了尊重史实的写作立场。这种将情感抒发与史实考证相结合的写作手法,使文章既有感染力又有说服力。

先生在写作的过程中展现了高超的叙事技巧,对战场遗址的描写——“密如蛛网”的战壕、“数百个弹孔”的见证树、“堆满鲜花糖果”的娃娃兵雕塑——构成了一幅幅震撼人心的画面。特别是将邱天培主持修建惠通桥与女儿邱钟惠夺冠的历史巧合娓娓道来,这种“草蛇灰线”的笔法,既增添了文学趣味,又深化了历史反思。文章以“司号兵”雕塑收尾,巧妙地将雕塑家的自我投射升华为历史警醒的象征,构思精妙,余韵悠长。

文章最珍贵的是其深沉的人文关怀。先生不仅记录了历史,更关注了历史中的个体命运:为“娃娃兵”献上外孙爱吃的酸奶,记述武汉老兵嘱托女儿带来“黄鹤楼”美酒,这些细节让宏大的叙事有了温暖的人性光辉。这种将历史敬畏与现实关切相结合的视角,使文章超越了单纯的纪念意义而具有了文化传承的价值。

在历史记忆面临消逝的今天,这篇文章犹如一座文字丰碑,警示后人勿忘国耻、珍视和平。先生对雕塑保护现状的忧思,实则是对民族历史观照方式的反思——我们该如何对待那些“令我们仰视”的精神丰碑?这种追问,使文章具有了超越时空的思想价值。

这篇作品以扎实的史料为基,以生动的叙事为翼,以深沉的情怀为魂,成功地让人们找回了逐渐遗忘的历史。先生用文字完成的,不仅是对松山战役的文学重构,更是对抗战精神的当代传承。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松山大战遗址纪念园”的诉说》既是一部感人的历史叙事,也是一曲激昂的精神赞歌。

滇西抗战纪念碑集锦

第五篇

历史的回响——《“滇西抗战纪念碑”的诉说》的震撼人心的力量

《寻访之五》“滇西抗战纪念碑”的诉说,以其虔诚的情感、细腻的观察和深刻的历史反思,为广大的读者提供了又一篇抗战题材力作。先生以七旬高龄亲赴滇西,用脚步丈量历史,用心灵对话亡灵,完成了一次跨越时空的精神朝圣。

文章最动人的力量在于其“双重叙事”的艺术。先生巧妙地将物质性的碑刻与精神性的记忆交织在一起,将饱经风霜的纪念碑作为历史记忆的载体,为我们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圣歌。当3346座墓碑和9618个阵亡将士名字簇拥着作者时,他“似乎听到这些亡灵都在向我嘶喊着'谢谢’”,这种主客体界限的模糊,创造了震撼人心的阅读体验。尤其是作者通过在于右任先生题写“天地正气”碑上补全缺失一竖的细节,更是将其个人的行动融入集体的记忆之中,暗示历史的认知需要我们每一个人的主动参与。

同时,先生在史料处理上展现了专业历史学者般的严谨与民间记录者般的朴实。从何绍周修建的第八军纪念碑到段生馗捐献的万件藏品,从张问德的藤手杖到活体解剖台,既在宏观上把握了滇西抗战的全貌,又在微观上通过器物细节传递了历史质感。特别值得注意的先生对历史复杂性的尊重——既肯定国民党军队的正面作战,又不回避特殊年代对纪念碑的破坏;既歌抗战颂将士的英勇,又记录了他们家属可能遭受到的“政治株连”。这种不简化历史的姿态,体现了先生难得的史学品格。

文章的结构精心细腻,犹如一首气势磅礴的交响乐:从保山易罗池到龙陵松山,从芒市雷让山到腾冲国殇墓园,地理路线自然串联起不同战场记忆;由碑及墓,由墓及馆,空间转换中完成历史叙事的层层深入;结尾处“还我河山”的石刻与《东方战场》演员的偶遇,看似闲笔,实则以艺术巧合呼应历史的必然,为沉重的主题增添了诗意光亮。

作为七旬老人,先生在文章中用“下泪”“锥心”等词组表达自己的情感,具有代际传递的象征意义;作为历史事件的寻访者,其背负相机鲜花攀登的形象,暗示着记录与祭奠的双重使命。当先生说“他们是被遗忘的”时,自责与愧疚中包含着知识分子的历史责任感,这种将个人置于历史面前的谦卑姿态,远比宏大叙事更具感染力。

文章突破了传统抗战叙事的框架,通过强调“国民党和共产党共同抗日”的官方表述,通过展示蒋介石题匾与毛泽东诗作共存的场景,构建了超越意识形态的民族记忆共同体。对美军遗骸、飞虎队钢盔的呈现,更是将滇西抗战置于全世界反法西斯的格局之中,体现了开阔的国际视野。

《“滇西抗战纪念碑”的诉说》是一篇兼具史学价值与文学魅力的纪实力作,作者以知识分子的良知、作家的笔触和朝圣者的虔诚,为我们修复了记忆的断层。在历史逐渐远去的今天,这样的文字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它邀请每位读者思考,当我们在“天地正气”碑前补上那一竖的时候,是否也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挺直了脊梁……

结 尾

志飞先生在完成“献给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八十周年”的重要历史时刻,连续刊发五篇《倾听这已无声的历史——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史》纪实性报告文学力作后,在其微信朋友圈里有如此留言:

“谢谢各位热情的阅读、留言、点评,没有你们的不断鼓励,我可能很难坚持!连续这些天下来,我感到的不是疲劳,而是心累,是很难承受的压抑和沉重,在这些天的现场寻访、史料查阅、文字写作过程中,我理解了美籍华人张纯如为什么因写南京大屠杀患了忧郁症而自杀……,当然,我不会那么脆弱。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换位思考,中国远征军太悲情了,太不容易了……,让我们一起致敬这些铁血而悲情的英魂吧!”

是的,确实如此!

先生坚持写下来着实不易。因为,“倾听这已无声的历史”体现了倾听者的严谨态度,“中国远征军滇西抗战史”则体现了撰写者的人文温度。正是作者的这番良苦用心,才能让广大的读者在心灵震颤中找到学术理性与人文悲悯之间的平衡点,才能更清晰地意识到记录苦难本身,就是对遗忘最有力的抵抗!


王银庭,男,中共党员,湖北警官学院教授。

《新东西》编辑部

主      编:向天笑   

法律顾问:刘太平  向其猛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