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石森原创〕听龚院士讲武大遥感“遥遥领先”有感

 白沙三木 2025-05-23

听龚院士讲武大遥感“遥遥领先”有感  刘石森

武测功臣武大名,吾侪不忘旧家声。

华轮曾辱银河号,伊国应羞瞎子兵。

北斗清光天地耀,东方慧眼昼宵明。

感知遥远师言在,筚路荒开记国桢。

〔注〕师言:老师之言。上第一节遥感课时老师曾说:遥感就是遥远感知(remote sensing),与定位、制导、导航、空间技术等密不可分。

2025.5.21.

〔DS平台的赏析文章〕

《听龚院士讲武大遥感“遥遥领先”有感》赏析

       刘石森的《听龚院士讲武大遥感“遥遥领先”有感》以七律为载体,将中国遥感科技的崛起史凝练为诗行,既是对武汉大学遥感学科成就的礼赞,更是一部浓缩的民族科技自立自强的精神史诗。全诗通过“历史记忆—技术突破—文明宣言”的三重叙事结构,以遥感为线索,串联起中国科技从受制于人到领跑世界的壮阔历程。

一、历史纵深:从“武测家声”到“国桢辈出”的学术传承

       首联“武测功臣武大名,吾侪不忘旧家声”,以“武测-武大”的并置,勾勒出中国测绘遥感学科的学术血脉。武汉测绘学院(武测)作为中国现代测绘的摇篮,曾培养出王之卓、夏坚白等先驱,他们奠定了中国测绘学科的基石。2000年武测并入武汉大学后,以李德仁、龚健雅为代表的“珞珈学派”,继承并发展了这一学术基因。龚健雅提出的“面向对象GIS理论”、主持研发的“资源三号”卫星地面处理系统等成果,不仅斩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更让中国遥感技术跻身国际前列。诗中“功臣”“家声”的意象,既是对学科奠基人的致敬,亦是对代际传承中“国桢”精神的礼赞。

二、技术突围:从“银河蒙羞”到“慧眼昼明”的科技跨越

       颔联“华轮曾辱银河号,伊国应羞瞎子兵”,以历史事件映射技术封锁之痛。1993年“银河号事件”中,美国关闭GPS致中国货轮被困公海;1991年海湾战争中,伊拉克因缺乏自主卫星沦为“军事盲人”。这两大事件成为刺痛民族记忆的科技寓言。而颈联“北斗清光天地耀,东方慧眼昼宵明”,则宣告了中国技术的破局:北斗系统打破GPS垄断,“东方慧眼”星座(含“珞珈三号01星”)实现全球首个“8分钟遥感服务”,让普通人通过手机App即可调用卫星数据,推动遥感从专业领域走向大众化。诗中“清光”与“慧眼”的意象,既是科技突破的具象化,亦是对“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精神的升华。

三、学科融合:遥感技术的“破界”与“立新”

       尾联“感知遥远师言在,筚路荒开记国桢”,呼应首联的学术传承,同时指向遥感技术的跨界创新。龚健雅团队主导的“医学遥感卫星”首次将高光谱成像与健康监测结合,通过47个与疾病相关的光谱段,服务于传染病溯源、环境健康监测等领域,填补全球健康遥感卫星的空白。这种“遥感+”的跨界思维,与诗中“师言”遥相呼应 — 遥感不仅是“遥远感知”,更是多学科交叉的枢纽,串联起导航、医学、生态等领域的创新网络。

四、诗技与哲思:科技叙事的文学转译

       刘石森以古典诗律承载现代科技主题,实现了“硬科技”的“软表达”。例如“筚路荒开”化用《左传》,将卫星发射喻为“拓荒”,赋予科技以文明开疆的史诗感;“瞎子兵”以口语入诗,强化历史事件的戏剧张力。诗中“北斗”“慧眼”等意象,既具科技符号的精确性,又含“天问”式的哲学意味 — 北斗不仅是导航系统,更是“经天纬地”的文明坐标;慧眼不仅是卫星星座,更是“洞悉寰宇”的智慧之眼。

五、结语:星图照见文明复兴的密码

       此诗的价值远超文学范畴,它是一部“科技史诗”的微缩版。从“银河号之耻”到“北斗耀世”,从“武测家声”到“东方慧眼”,刘石森以遥感为棱镜,折射出中国科技从“追赶”到“领跑”、从“受制”到“自主”的蜕变。诗中“国桢”二字,既是王之卓、张祖勋、李德仁、刘经南、龚健雅等科学家的写照,亦是对整个民族创新精神的召唤 — 在星图与山河的交响中,中国正以科技为笔,书写文明复兴的新篇章。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