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湖北黄冈麻城市牌楼村

 仿彿pe3fpi77p2 2025-05-23

鄂东大别山南麓的褶皱里,木子店镇的古村落宛如一幅被时光浸染的水墨长卷,以明代功德牌楼为卷首,将明清徽派建筑的典雅风骨与周氏家族的耕读传承娓娓道来。

这座承载着六百年风雨的村落,既是一部立体的宗族文化史书,也是研究鄂东地域建筑艺术的活态标本。

一、牌楼为证:贤臣遗风与宗族图腾

村口那座巍然矗立的明代功德牌楼,是村落的精神图腾。

周氏先祖周鉴官至监察御史,以清廉刚正闻名乡里,告老还乡后仍心系桑梓,修桥铺路、兴学助困。后人为纪念其德行,于明嘉靖年间修建这座四柱三间冲天式石牌坊,额枋上'清忠世泽'的鎏金题刻至今清晰可辨。牌楼不仅是建筑遗存,更成为周氏家族'忠孝传家、诗书继世'的精神坐标,每年清明祭祖时,族人都会在牌楼下诵读《周氏家训》,将'修身齐家'的祖训代代相传。

二、建筑密码:徽派技艺的鄂东变奏

现存30余栋明清民居群落,将徽派建筑艺术与鄂东地理环境完美融合。马头墙在山势起伏中错落有致,既防火防盗,又与山峦轮廓构成天际线韵律;青砖灰瓦下,穿斗式木构架暗合《营造法式》精髓,而天井院落则根据山地坡度灵活调整,形成'步步高升'的独特空间序列。

'进士第'宅院堪称建筑瑰宝,三进两天井的布局暗含'连升三级'的仕途隐喻。门楼砖雕'鲤鱼跃龙门'栩栩如生,木窗棂格心采用冰裂纹与万字纹组合,既符合江南文人的审美意趣,又融入楚地巫风楚韵。最精妙的是排水系统,通过暗沟将天井雨水引入村中古井,形成'四水归堂'的聚财格局,至今仍在使用。

三、活态传承:宗祠古井里的文明基因

周氏宗祠是村落的灵魂所在,三开间硬山顶建筑内,供奉着自周鉴以下的二十余代先祖牌位。

每年冬至祭祖大典,族中长者会带领子弟诵读族谱,将'崇文重教'的家风融入仪式。祠堂侧室保留着清代科举考试的'捷报'原件,泛黄的宣纸上'钦点翰林院庶吉士'的朱批,见证着这个村落曾走出七位进士、二十三位举人的辉煌。

村中古井与石碾构成独特的生产生活图景。明代开凿的'廉泉井'水质清冽,井栏上深浅不一的绳痕诉说着六百年的烟火岁月;青石碾盘在晨雾中吱呀转动,将稻谷碾成新米,延续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农耕传统。这些活态遗存与建筑实体共同构成完整的文化生态系统。

四、保护启示:传统村落的当代突围

2016年入选中国传统村落名录后,木子店镇采取'活态保护'策略:修复古建时采用传统糯米灰浆工艺,邀请老匠人指导施工;将'进士第'改造为村史馆,运用全息投影技术重现科举场景;开发'进士宴'非遗美食,让周氏祖传的'八宝捶鱼汤'登上现代餐桌。

更令人称道的是,村落成立'乡贤理事会',由退休教师、非遗传承人组成,既监督古建保护,又组织编写《周氏家训新解》,让传统伦理与现代法治观念对话。

当夕阳为马头墙镀上金边,村口牌楼的剪影与远处风电叶片构成时空交错的画面。木子店镇的古村落,正以'见人见物见生活'的保护理念,让六百年的宗族记忆在乡村振兴中焕发新生。那些雕花门楣下的欢声笑语,古井旁浣衣女的捣衣声,石碾旁孩童的嬉闹,都在诉说着一个真理:真正的文化传承,从来不是博物馆里的标本,而是流淌在生活血脉中的文明基因。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