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有人会问,董存瑞是全国著名战斗英雄,是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之一,他参军这点事还用你说吗? 是的,虽然董存瑞舍身炸碉堡的壮举早已家喻户晓,但他参军时是哪支部队?确切地说他在哪个团正式参军?在现有文献中无一能说准确者。 笔者多年学习平北战史,抱着对英雄的崇敬之情,秉承对历史研究的严谨态度,在文献碎片中搜寻线索,用心写成这篇文章,以还原董存瑞参军时的所在部队。 董存瑞参军时在哪个旅 《中共怀来县地方史》(P268)载:董存瑞,1929年10月15日生于怀来县南山堡村,14岁当儿童团长,15岁参加民兵,1945年10月参加八路军。文中只提了参军月份,无部队番号。 怀来县委党史办《全国战斗英雄董存瑞》一文(《巍巍海坨山(四)》P174)载:董存瑞是怀来县南山堡村人,14岁被选为村儿童团长。1945年7月在三区区政府所在地杨家山参加了区卫队,一直到9月21日怀来第一次解放。日本鬼子投降了,董存瑞所在的区卫队编入大部队。10月10日,董存瑞穿上了灰军装,领到了一支“三八”枪,朝思暮想的当八路军的愿望终于实现了。文中有参军时间,无部队番号。 丁奇璋著《少年董存瑞的故事》载:1945年8月3日,区里组建民兵基干大队,当时董存瑞满打满算才十六岁,按年龄不够条件。他找到区委书记王福堂,才破格加入。正文中没有参军的确切时间,只有后记中有这样的记述:“1945年9月,他随县大队被编入冀热察军第九旅,成为二十四团二营六连的一名正式的八路军战士。” 这里,虽有了董存瑞参军时部队的详细番号,但却经不起推敲: 1.关于“县大队”。《晋察冀边区革命史编年》(P662):“1944年9月21日,晋察冀军区发出《关于变动地方军事组织与主力团干部配备的命令》。决定地区队与支队合编,各县成立县支队,其番号即冠以县名。”可见,一年后仍称县大队是不严谨的,这应该是个习惯性称呼吧。 2.关于“冀热察军”。这里可能丢字了,应该是“冀热察军区”。但1946年10月11日张家口失守后,23日中央方电令组建冀热察军区。此处,应该是十二军分区的上级——1944年9月组建的“冀察军区”。 3.关于“第九旅”。抗战胜利后,各军分区主力部队改编为旅,如平北部队改编为独立第八旅,察北骑兵一、二、三团改编为骑兵旅。据《中国人民解放军大词典》《华北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史》,独立第八旅旅长詹大南,独立第九旅旅长熊奎,骑兵旅旅长陈宗坤。 詹大南和熊奎,都是晋察冀军区下属的冀察军区走出的开国将军,当时都是军分区司令员。詹大南是(平北)十二军分区司令员,他兼任八旅旅长,仍指挥着平北的老部队。而熊奎是(察南)十三军分区司令员,从未领导过平北的部队。故,董存瑞参军的部队是独立第八旅无疑。 为什么会把董存瑞参军的部队写为第九旅呢,抗战时期熊奎与平北有过交集吗?细说起来,熊奎与平北还真有过交集,只不过仅停留在纸面上。此节,笔者在此稍加交待。 段苏权将军是平北的一号首长,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为了整理平北抗战史,他从中央档案馆查阅了一批珍贵的档案资料,其中就有1944年9月6日晋察冀分局上报中央的《干部配备报告》。关于平北军分区主要干部配备,报告原文是:“平北熊奎任司令员,段苏权任政委兼地书。吴涛任政治部主任,詹大南(任)副司令兼参谋长。”(见下图) 原来在1944年9月,平北恢复十二军分区时,曾任命熊奎为司令员,但未到任。可能是这一缘由,对军史不甚了解的人,就想当然地把平北部队误写到熊奎第九旅名下了。 下面这张图片,就是这一错误的最好例证。
董存瑞参军时在哪个团 欲知董存瑞参军时在哪个团,1945年10月解放赤城的战斗,或许就是解开问题的关键。 《中共怀来县地方史》(P268):董存瑞“1945年10月参加八路军,不久参加了解放赤城县城的战斗。” 《全国战斗英雄董存瑞》一文载:“董存瑞参军后参加的第一次战斗就是解放赤城县城,董存瑞和战友们较好地完成了在城东阻击敌人的任务。” 赤城战斗的指挥员、十二军分区司令员兼八旅旅长詹大南将军,在《赤城攻坚》一文(《巍巍海坨山(一)》P285)中写道:“一九四五年的秋天,是一个捷报频传、喜讯纷飞的秋天。”“十月初,我率十团来到已被我分区新编第四团和龙赤支队围困多日的赤城城下。我们分区其它几位领导此时也各肩负重任:段苏权政委于新保安解放后,奉调热河军区当司令员;钟辉琨副司令员在延庆做收复热西重镇大阁的各项组织准备工作,待我们解放赤城后,即带分区独立团、同时指挥新四团,兵分两路奔袭大阁,察蒙支队骑兵一部从坝上配合作战;陆平、吴涛副政委和政治部(副)主任王启刚带着四十团、新六团在怀来、延庆一线警戒南口、北平方向之敌。” “根据敌人的城防部署和赤城北面靠山,东、南临水的地形条件,我们决定以城西的民房为依托发起攻击,将主力十团配置在城西和城北,由三营担任主攻,从城西突破。一营在城北佯攻,二营担任预备队,团指挥所和全团的重火器设置在城西北高地。新编第四团和龙赤支队分别部署在城东和城南,以防敌人突围逃跑。” 从以上文献可知: 1.董存瑞参军不久,就参加了解放赤城的战斗; 2.参加解放赤城战斗的部队是十团、新四团和龙赤支队; 3.四十团、新六团没有参加赤城战斗。 十团、四十团是平北老部队,新四团、新六团是8月12日以县支队组建的新部队,詹大南将军文中提到的仍是老部队的番号。事实上,刚刚在9月下旬,平北4个步兵团已在沙城改编为“冀察纵队独立第八旅”。其中: 十团改编为二十二团; 四十团改编为二十三团; 新六团改编为二十四团; 新四团改编为二十九团。 二十九团参加了赤城战斗,而二十四团(新六团)当时在怀来、延庆一线执行警戒任务。 综上可知,董存瑞正式参加八路军时,部队的番号是“冀察纵队独立第八旅二十九团”。 那么,《少年董存瑞的故事》一文中,所说的董存瑞参军时的部队是“二十四团”又作何解呢? 解开“二十四团”错误迷团 要解决这个问题,就须了解平北老部队的改编历程。而董存瑞参加的独石口战斗,就是另一个解开问题的重要节点。 《中共怀来县地方史》载:董存瑞“在察北重镇独石口遭遇战及此后歼灭国民党骑兵团战斗中,他机智地夺下敌人的机枪一挺,被记大功一次,获勇敢奖章一枚。” 《全国战斗英雄董存瑞》一文载:在独石口战斗中,“董存瑞和副排长摸进敌堡捉住两名哨兵。他们从俘虏嘴里弄清了敌情,立即向连长发出了信号,战士们迅速冲上西南山一枪未发,俘虏了睡梦中的敌人,占领了西南山制高点。我军向镇内发起冲锋的时候,董存瑞冲在最前边,杀伤了许多敌人,还缴获了一挺机枪。” 1947年4月8日,冀热察军区发起“察东战役”,独石口、平定堡两处战斗同日打响,詹大南独立第五旅两个团负责攻打独石口。五旅十三团担任主攻,十五团主力在北面打援并断敌后路,十五团二营抢占独石口西南高地,配合主攻部队围歼敌人主力。 周德礼在《一个高级参谋长的自述》一书中写道(P108):“15团2营由我(当时任团参谋长)和政治处张树本主任率领,首先夺取独石口西南山,尔后堵击从独石口突出来的敌人。” 以上文献可以看出: 1.打独石口的部队是冀热察军区独立第五旅; 2.董存瑞所在部队占领了独石口西南山制高点; 3.占领独石口西南山制高点的是十五团二营。 综上可知,独石口战斗时,董存瑞所在部队是冀热察军区独立第五旅十五团二营。那么,这个十五团是原来的“二十四团”吗?答案为:是,但不完全是。 在此前的1946年3月,第八旅已改编为独立第五旅,辖第十三团、十五团,10月划归冀热察军区。原八旅各团改编情况是: 二十二团(原老十团)改编为五旅十三团; 二十三团(原四十团)升编野战部队。 二十四团(原新六团)改编为五旅十五团; 二十九团(原新四团)撤销,编入十三、十五两团; 由此可知,在这次改编中,董存瑞随八旅二十九团一部编入五旅十五团。因十五团是以八旅二十四团为主改编的,所以后人直接把董存瑞参军时的部队番号误写为“二十四团”了。 1947年10月,五旅改编为冀察热辽军区独立第二师。1948年3月,独立第二师改编为东北野战军十一纵队三十二师。董存瑞所在的十一纵三十二师九十六团,系由五旅十五团、独二师六团一路改编而来。1948年5月隆化战斗时,董存瑞为九十六团二营六连六班班长。 笔者追踪平北老部队沿革多年,为方便读者了解相关部队改编历程,特截取其中一段内容制作了下面这张图片,董存瑞所在部队用红色标注。 平北大地,英雄辈出。可以自豪地说,董存瑞是我们平北老区走出的八路军战士,是平北数万英烈的杰出代表。 做为平北老八路的后人,谨以此文献给当年在平北浴血奋战的前辈们。 主要参考文献: 1.《中共怀来县地方史》,怀来县档案史志局编著,华夏文化艺术出版社,2010年5月版; 2.《少年董存瑞的故事》,丁奇璋著,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1年1月版; 3.《巍巍海坨山(一)》,平北抗日斗争史调研组编,1989年9月版; 4.《巍巍海坨山(四)》,平北抗日斗争史调研组编,奥林匹克出版社,1999年12月版; 5.《一个高级参谋长的自述》,周德礼著,南京出版社,1992年11月版; 6.《晋察冀边区革命史编年》,晋察冀边区革命史编纂委员会编,河北人民出版社,2007年7月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