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江,是水的国度,也是桥的世界。清乾隆时有“桥梁数千”。至今在一泓泓碧水之上,尚浮卧着两百余座古石桥,或飞越于河港,横跨于街面,或盘旋于要津,点缀于园林。 ![]() 吴江的桥活跃着对联这一古老文学形式的身影。不管是“禹迹”“思范”这些拱形桥,还是“泰来”“中和”这些梁式桥,不管是同里的“三桥”,还是吴江文化广场南侧的“三桥”,不管是“泰安”“双塔”这些被影视、书刊青睐的桥,还是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小桥,好多桥身的两侧都镌刻着一副副对联。这些对联凝聚着先哲和今人许多的心血和智慧,记载着吴江悠久厚重的历史,其存在为吴江的桥梁增添了丰富的内涵。在这些桥联中,有不少是与蚕桑丝绸有关的。 ![]() ▲白龙桥 白龙桥,为苏州市文物保护单位,坐落在盛泽镇区西北的龙桥村,初建于清康熙初年,现存之桥系由盛泽镇丝绸业人士于清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捐银重建,至宣统三年(1911年)竣工。该桥拱形三孔,南北走向,总长40.6米,三孔拱券均采用纵联分节并列法砌置,中孔矢高5.6米,跨度9.9米,两次孔小于中孔,使桥形变化多姿,犹如长空雁序。白龙桥所跨的白龙港,水面颇为开阔,东西两向紧依蚬子兜和小牛荡。该桥桥身上镌有四副对联,其中一副是丝绸文化对联: 风送万机声,莫道众擎犹易举; 晴翻千尺浪,好从饮水更思源。 上联中的“风送万机声”,是盛泽纺织业生产规模的真实写照。据史载,盛泽的丝绸生产,在明代嘉靖年间便有“日出万绸,衣被天下”之称。明代著名小说家冯梦龙在《醒世恒言》中写道:“话说这苏州府吴江县离城七十里,有个乡镇,地名盛泽。镇上居民……俱以蚕桑为业……络纬机杼之声,通宵彻夜……乃出产锦绣之乡,积聚绫罗之地。”至清光绪六年(1880年),江海关官员E·罗契到盛泽来实地调查,全镇织机已有8000台之多,成为国内生产丝绸最多的地方。这一联句也颇有诗情画意:站在白龙桥上,白昼可听到万家机声与乡间阡陌上的牧童短笛之音融成一片,入夜则可听到万家机声与田间池中的阵阵蛙声交响共鸣……下联中的“晴翻千尺浪”,可视为写景之句:依桥栏而望,丽日当空,桑青秧绿,桥下碧水在清风吹拂下,荡起阵阵波澜……同时,此句也以比拟手法,描绘了一幅绸缎炼染业的兴盛图景。据载,明清以来,盛泽出产的丝绸除少量以生坯直接运往外地外,大多炼染为绸,炼坊、染坊最多时达上百家。这些作坊常在空旷地上竖起竹竿,将染整的绸缎晾晒于上,清风吹来,那十余丈长的绸缎翻舞起伏,掀起了层层彩浪。 ▼白龙桥对联 ![]() ![]() ▲白龙桥重建碑记 上下联的后半部分用了“众擎易举”和“饮水思源”这两个成语。一方面颂扬了建桥的功德,感叹建桥的艰辛,另一方面告诉人们,不论是造桥之类的公益义举,还是丝绸业的发展兴旺,全赖于众人的齐心协力,当然也绝非易事,作为后人,要饮水思源,发扬光大才是。 ![]() ▲登云桥 在盛泽还有一座三孔拱形古石桥,名为登云桥,俗称溪桥,位于茅塔村,跨麻溪,明成化十年(1474年;一说成化十三年,即1477年)由沈姓道士所建,现存之桥为盛泽绸业公所于清宣统二年(1910年)出资重建,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 此桥旧时为盛泽通往浙江边境乡镇的必由之路和丝绸运输主要通径之一。桥为南北走向,全长33米,宽3.55米,中孔跨度10.4米,中孔矢高6米。桥身两向各镌有两副对联,其中有两副与丝绸有关,一副为: 姊妹三条联远影; 桑麻四野便行程。 ![]() ![]() 联中的“姊妹三条”,是指种福、禄安、长生三桥。种福桥,跨修字、熟字两圩,明天启四年(1624年)由里人仲廷选创建,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修;禄安桥,跨修字、猷字两圩;长生桥,跨熟字、易字两圩。这三座桥“以其各踞一隅相望可见,俗以三条桥称之,谚云'姊妹三条桥’。” ![]() 盛泽还有一座三孔梁式古石桥上镌刻着对联,是为青云桥,俗称南新桥,为苏州市控制保护建筑,位于盛泽镇圣塘村,初建无考,民国11年(1922年)重建。该桥桥身上镌有两副对联,其中一副与丝绸文化有关,是为: 虹影卧鸥波,北带麻溪,南襟绣水; 鳞塍环雁户,春风击壤,夜月鸣机。 联中的“绣水”,即秀水,为今浙江嘉兴;“击壤”,为古代的一种投掷游戏:“夜月鸣机”,描述了以前盛泽乡下挑灯夜织的景象。 ![]() 盛泽还有几座桥或已改建,或已不存,但其以前镌刻在桥上的对联仍以文字流传着。一座名为鼎方桥,在盛泽镇北角村。该桥初建无考,清乾隆四十三年(1778年)重建,乾隆五十八年重修。1980年代改建为水泥桥。该桥上曾镌有四副对联,其中一副与蚕桑文化有关,是为: 舟楫往来,一水潆洄连北角; 桑麻掩映,数村环抱接中山。 联中的“北角”指北角荡;“中山”,为一桥名;“桑麻掩映”,描述了当地种桑植麻、绿树成荫的景象。 另一座是目连桥,梁式单孔,在盛泽镇南塘村,初建无考,清同治十一年(1872年)重建,民国14年(1925年)又重建,现已改建为水泥桥。该桥桥身上曾镌有两副对联,其中一副与丝绸文化有关,是为: 策杖闲听,两岸机声连牧笛; 临流远眺,一泾帆影伴渔舟。 联中的“两岸机声连牧笛”,形象地描绘了农户家传出的阵阵织机声与骑在牛背上的牧童吹出的悦耳笛声交相融合的情景。 原创:周春华 陈志强 文中图片由作者提供 方志苏州公众号 25.5.2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