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九江抗洪踏狂澜 ![]() ![]() 好了,终于可以喘口气了,采访阶段的任务差不多了,该让双脚停半天一天了,思维进入了吃透材料分析研究安排结构和认识审视阶段了,打了地基要搞钢筋水泥框架了。三个人一合计,图纸有了,材料备齐了,下一步,就要施工了。为了集中精力不受干扰,我们决定上山去写,感谢庐山疗养院的支持,我们一人一间静心写作。按照进度,每人每天最少写三千五至四千字。汪沉又叫苦了:“我写不了这么多。” 快枪手葛逊可以,他有时一天能写五千字。为了调动汪沉的积极性,我叫人买来好烟鼓励。这一招真灵,汪沉手不离烟,日夜奋战,每天一早我去敲门,汪沉的房里一片烟雾,门角一堆烟头。他睡眼朦胧:“昨天写了三千!”那段时间,我们心急如火,不分日夜地写,每个人都不脱衣服,写累了和衣倒在床上呼呼大睡,一觉醒来揉揉眼睛,拿起笔来继续写。每个人都准备几包饼干面包,肚子饿了边写边吃。就这样,一个格子一个格子地向前爬,写满300个字就是一页稿纸,写十张勉强完成一天的任务,要是写了十三四张,心中便得意洋洋。 我们人在山上写稿,可心仍然惦记着大堤,惦记着大堤上发生的新闻。每天早饭后我总是要看《九江日报》,或者听收音机里的九江新闻,我们要把最新的抗洪故事写进去,我们随时关注着大堤上的动态。9月1日传来4-5号闸口因管涌又发生险情,我们准备下山去采访。这时来了《江西日报》,说水利部专家组赶到现场,观察分析后排除了险情。我们松了一口气,埋头再写。快要写完的时候,有消息说军委主席到了九江,这个事件为我们这本书安排了一个结尾的高潮,我们立即下山采访,补写上这个重要的章节。 感谢庐山疗养院的战友们不辞辛劳为我们打印文稿。当我带着书稿下山时,正好碰到正在饭堂吃饭的军区政委方祖岐。他一见我就问:“你们的稿子写得怎么样了?”我说:“写好了。”他问:“写了多少字?”我把用塑料袋装着的书稿递给他看。他惊讶地说:“这么多,是一本书呀?” 我说:“是的,我们三个人写的,22万字。”他连声说:“好、好,写得真快呀!”这是9月7日,距我们到九江还不满一个月。 我要求方政委为书名题字。他笑笑说:“好、好。” (未完待续) 作者简介: 徐志耕,浙江绍兴人。曾任《解放军报》记者,原南京军区文艺创作室专业作家,文学创作一级。他是自发地大范围地调查南京大屠杀历史的第一人。1987年发表长篇报告文学《南京大屠杀》, 在大陆和港、台出版三十种版本,并译有英、法、日文发行海外。另有《幸存者说》《浴血淞沪》《莽昆仑》《沂水长》《归来》等。 获中国人民解放军文艺奖、全国图书金钥匙奖、全国优秀报告文学奖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