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胶东地理:莱州东部曾经有个“三元乡”

 胶东故事会 2025-05-23 发布于山东

本文的话题与胶东历史区划有关,要介绍的区划名称为“三元乡”,系上世纪后期莱州市所辖的乡镇之一。(注:三元乡后来撤乡设镇,但时间较短,为行文方便,下文统一使用三元乡的称呼)

观看当时的区划地图可以发现,“三元乡”的地理位置相当醒目——其大体位于莱州版图的正东端,再往东则是招远地界,由栖霞、招远方向而来的一条省道(海莱公路),即从“三元乡”入境莱州。经常走这条公路的朋友,对“三元”这个地名应该不会陌生。

(▲三元乡的位置示意)

关于“三元乡”的基本情况,1996年版《莱州市志》记载道:三元乡 位于城区东北30公里处。东与招远道头、大户陈家、东庄三乡镇接壤,西连驿道镇,北靠梁郭镇,南邻柴棚乡。海莱公路横穿全境,面积108平方公里……乡机关驻三元村,故名。(注:三元村原名桑园,上世纪三十年代以谐音取嘉义改为三元,民国版《四续掖县志》即称作桑园村。)

从史料记载来看,早在上世纪三十年代时,掖县(莱州市旧称)就曾设过一个“三元乡”。但当时该县实行“区乡制”(县下设区,区下设乡),乡的等级和辖区与后来有明显差别,并且区划持续的时间也不长。同理,上世纪五十年代短暂存在过的“三元乡”,亦不能等同于后来的“三元乡”。(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三元乡共辖9个村,属掖县第七区;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的三元乡共辖14村,属驿道区。)

到了1958年,在掖县新一轮的区划调整中,“三元公社”作为全县28处人民公社之一出现。该公社共管辖48个大队,这就基本奠定了后来“三元乡”的辖区规模。因此,1958年设立的三元公社,即可视为三元乡的前身。1984年,掖县将辖区公社统一改为乡镇,三元乡由此取代三元公社,成为原来那40多个村庄的新区划名称。

根据记载,上世纪八十年代中后期,三元乡共辖46个行政村、48个自然村,分别是: 三元、高山楼、狗爪埠(狗爪埠、吕家庄子)、古庄、塔埠刘家、西板桥、东板桥、胡家、南板桥、河西、居东(原名河东)、小谭家、官李家、西马、东马、冷家夼、戈家、西战村、东战村、北障(北障、李家庄)、河南、桥家沟、玉兰埠、小綦家、北冯家、东冯家、张家庄、南台、大香、周官、古台口、下庄、上庄、大居、栾家庄、东香、杨家涧、张家涧、周家涧、毛家涧、东崔家、东高家、鹏鹤顶、狍峱、夫子石、皂户。

通过上文不难发现,三元乡辖区内不少村庄的名字都很有特点,比如“狗爪埠”“袍峱(náo)”“鹏鹤顶”“夫子石”等等。其中,“袍峱(náo)”尤其令人印象深刻,其名字由来相传与赵匡胤有关(民间传说带有演绎成分,具体情况已难考证)。

由于地处莱州东部的丘陵山区,三元乡的人口密度不算太高。上世纪八十年代统计全乡约28000人,平均每村人口600左右(46个行政村)。其中,周官、上庄、狗爪埠、古台口、大香、张家涧等算是规模较大的村庄(盛时在300户以上),其他村庄多数在一两百户,还有不少偏远山村规模在百户以下。

同样是因为地处山区(并且是王河的上游),三元乡在自然风光方面很值得称道。白云洞水库、南天门山路(从周官村通往柴棚乡连夼村方向的盘山路)等景观在莱州都广为人知。笔者以前曾走过一次南天门,站在垭口顶部向北远眺,视野开阔,心旷神怡。

三元乡这一区划名称,从1984年起共使用9年时间。1993年,随着撤乡设镇,三元乡改名为三元镇。但民间很多人在习惯上仍以“三元乡”相称。而“三元镇”这一区划也并没有存续太长时间。2000年,在乡镇合并大潮中,三元镇并入驿道镇。至此,“三元乡(镇)”成为历史名词。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