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影像记忆 | 徽派民居的旧门深锁

 _冯晓晖_ 2025-05-23 发布于海南

2007-2025年,徽州

重启《影像记忆》,也是为了做个回顾。从2007年至今,带领学生进行写生与摄影实习,也有十一二次了,大多去徽州——或者是安徽黟县,或者是江西婺源。
在这期间拍了不少照片,类型不少,有个题材是我一直在进行的——拍摄徽州民居的老宅门。

上图是最早的一张,摄于安徽黟县南屏镇,2007年4月。

徽州民居的宅门,具有独特的意象性。

山多地少的徽州,人口密度不低,民居多为比邻而建,少有院落。一栋挨着一栋,层层叠叠,青砖黛瓦的小楼高耸林立,将人们彼此隔开。窗户为防盗所设,开孔极小且高悬于墙,隔绝了屋内与外界的视线交流。若不经过那扇宅门,你无从知晓屋内究竟是何光景。

在这种空间结构中,宅门成为屋内外唯一的连接通道。一旦门扇紧闭,整个家庭便与外界隔绝。

而在大多数时候,这些宅门是关闭的。徽州的村落,就是在这种紧密相邻却彼此独立的格局中,呈现出一种既拥挤又疏离的气质。

而大多数时间里,这些宅门都是关闭的。徽州的村落就是这样,一家家密集地簇拥在一起,在拥挤中保持着一种冷漠的疏离。


或许百年前,各家的宅门也曾精美如屋内的雕梁画栋,如屋外精雕细刻的砖石门楣。但如今,这样的老木门已难得一见,即便尚存,也多已破败,甚至朽坏。我很少见到被精心修复的老宅门,人们似乎并不在意它,它仿佛只是一件消耗品,坏了便换就是。
几十年前更换的木门,多采用廉价杉木,不上漆,无雕饰,通常配着简单的门扣,挂着新式铁锁。在风吹日晒之下,这些门板与金属构件渐渐呈现出一种古旧的气息,竟也与百年老屋不期而合,仿佛它们本就该是这般模样。

我总爱拍摄这些并不起眼的宅门,不仅在徽州,也在我所旅行过的各个地方。说不出为什么,只是单纯地喜欢罢了
我甚至不喜欢拍摄敞开的门。事实上,除了那些整修过、对外开放为景点的宅院外,大多数农家的屋内总是昏暗而杂乱,少有美感。

这次在婺源也拍了一些宅门,本篇中与以往的照片混在一处,其实也没必要细分何年何地。徽州就是这样,时间在这里仿佛是凝固的。
这次整理历年来实习的资料,翻出了不少旧日拍摄的老宅门前的人像照,都是当年带学生训练人像摄影时留下的画面。十几年过去了,不知镜头中的她们如今境况如何?
不由得想起崔护那首诗:

去年今日此门中,人面桃花相映红。

人面不知何处去,桃花依旧笑春风。

如今看着这些照片,忽觉“人面不知何处去”的惆怅,但那一扇扇老宅门想必还在,无论春夏秋冬。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