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在一个大型肉鸡养殖集团的兽医部跟同行做技术交流。席间他们的兽医主管一直抱怨这两年包心包肝难治,使得他们自建厂生产到现在,年出栏4000万的白羽肉鸡,却一直都没有挣到钱。养殖版块的总经理都换了几个了,可是不管什么资历的谁过来,都搞不定这种问题。 既然人家邀请过来做技术交流,想着也不能来到这里白吃白喝“白来”吧。 于是就随口问了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问的是“什么样的养殖方式”。他们说“我们是地养、地跑鸡”。为什么要问这个问题呢?因为他们的问题,你必须放到大环境下去思考,如果还是局限在他们的“小环境”,仍然是一团浆糊和找不到问题的原因所在,当然也就不可能帮助人家解决问题了。 第二个问题问的是“你们是怎样给药的”。他们说我们是加药器给药的,由于加药器对溶解度要求非常高,再者害怕药物之间发生反应,所以把每次开的方案里的药“都是逐个给鸡子饮水”的。问这个的目的,是为了看开具的治疗处方、给药的方式、用药的时间及方法有没有问题。 通过上述两个问题的了解,基本上就确定了其用药处方不行;并且,给药的方式和方法也不行。看着处方开的很大,药量和疗程用的还不少。其实,都把药给用错了,以至于才造成治疗效果没有“白给”。他们的方案是氟苯尼考加强力霉素,再配上一个抗病毒的和中西结合解热镇痛的。 那么,仅仅从药物配伍和联用的角度看,这个方案的选药、配伍和处方组成,是基本上比较完美和高超的。如果说,真要是挑这个处方的毛病的话,那就是氟苯尼考和强力霉素的用量太大。对方告诉我们说是为了敏感的需要,所以才被迫用那么大的量的。但是这样就有一个问题,用那么多的药能溶解完吗? 用那么多的药,鸡消化道道那么短,留给药物吸收的时间那么短,鸡能吸收完吗?鸡有那么多的时间吸收吗? 所以我们给他们建议: 再复配一个吸收比较好的硫酸黏杆菌素,根据协同抗菌的配比要求使用和调剂,这样既提高了处方整体的敏感度,又降低了处方治疗时的吨水用药量。那么这样以来,有效剂量小了以后,溶解药也好溶解了;饮水给药,吸收的压力也大幅度的下降了,吸收的更完全了。 第二个改进,就是严禁把处方中的药物逐个给予,这样就拆解了处方的完整性。如果实在不能放一起给药,也要尽量少的拆解药物和避免单独使用。因为治疗的处方,她是一个治疗逻辑非常严密的“一个整体”。把处方中的药物一个一个的拆解“单独给予”,那么这其实是产品治疗,而不是处方治疗! 最后,在用药时间和先后次序上,通过对优化后的处方:强力霉素、氟苯尼考和硫酸黏杆菌素,以及抗病毒、解热镇痛等药物药理与病理的分析。我们发现,解热镇痛药起效快(30分钟起效)和持续作用的时间(在体内只作用三小时左右)短,而解热镇痛药又🈶与强力霉素发生络合反应的风险,所以把解热镇痛药在傍晚或晚上使用。 而象氟苯尼考、强力霉素和黏杆菌素用于治疗呼吸道病病原体的抗菌抗支原体药,它们的药理特点是易吸收但代谢慢。所以口服进入体内以后的“体内滞留时间长”,即在体内维持的有效作用时间较长。又呼吸道病的药一般都是吃了中午饭用,所以强力霉素与氟苯尼考、硫酸黏杆菌素等抗菌抗支原体药中午以后用。 而那些代谢比较快的、体内作用时间短的抗病毒、解热镇痛药,则把它们都放在傍晚或晚上给鸡饮水使用。那么,这样以来,可以确保强力霉素、氟苯尼考和硫酸黏杆菌素在体内的有效作用时间段里,可与有效作用的解热镇痛药一起作用,从而起到整体处方治疗的临床效果。而不是把解热镇痛药上午用了以后,就很快被机体代谢、排泄完了。 等到再用强力霉素、氟苯尼考和硫酸黏杆菌素时,鸡体内的解热镇痛药的已经绝大部分被排出体外了,或者说上午用了到下午时,体内的解热药都基本上没有了。这个时候再用强力霉素、氟苯尼考和硫酸黏杆菌素,它们就是都进入体内也是单干!因为前期使用的解热镇痛药都不在了,想起到处方整体高效治疗作用“那也是有心而无力”不是? 后来,通过这么在一些小细节上的调整,后来听他们反馈说: “经过那次技术交流建立新认知后”,并且进行了具体的改进和监督考核以确保执行下去。如今,新调整完成的已经执行半年了,这半年的养殖成绩一直都可好还稳定。大老板在不同场合夸这个新任事业部总经理有能力,到现在一直都很稳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