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4年,山雨欲来风满楼。但这时的语文教材,与大革命之后的教材相比,还是比较规范的。今天为大家介绍人教社1964年版的高中教材第4册,这是十年制(小学5年+初中3年+高中2年)的课本,共4册。这本教材出版于1965年12月,这个时间点,熟悉那段历史的读者都知道接下来要发生什么。所以,这一册教材和前三册的内容侧重点有所不同,“斗争”的气氛明显加强了。但就在这一册书中,竟然还出现了刘同志的两篇文章,仅次于毛主席的4篇,教材编者这样做,是想在这个特殊时间向他表达支持吗?荀子的《劝学》、韩愈的《师说》、范晔的《张衡传》、曹操的《观沧海》《龟虽寿》、诸葛亮的《出师表》、王安石的《答司马谏议书》、司马迁的《廉颇蔺相如列传》等。一个经历过人生起伏的人都能明白,在那个时代,在1965年12月,在正规出版的教材里,能读到这些文章是多么幸运。正如前文所说,毕竟历史的车轮转到了1965年12月,所以,这册教材中多出了不少关于“专政”和“斗争”的课文,其中有两篇《人民日报》社论,有马恩当年的论述,而在这些文章之间,还选入了少奇同志的两篇文章,个中滋味,只能请读者自己品咂。其中,《人的阶级性》一文选自《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读到下面这句话,我仍然会感到激动:“(共产党员)是把自己的幸福建筑在'使别人同享幸福’的基础上,是在努力于最大多数劳动人民于全人类的解放斗争中来解放自己,来消灭少数人的特殊权利,这就是共产党员的高贵、伟大与被人尊敬的基础。”经过我多方查证,终于落实了这套1960年代十年制的教材编者名单:总负责人是中宣部副部长张磐石,编审领导小组组长戴伯韬,专家顾问有:林默然、王佐良、华罗庚、严济慈、张子高、过兴先、范文澜、竺可桢。其中很多名字,可谓“如雷贯耳”。 公众号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