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罗斯柴尔德家族一直是财富和权力的代名词,从18世纪起,这个家族通过金融业务积累了巨额财富,影响力遍及欧洲、美洲乃至全世界。然而,随着时间推移,家族逐渐低调行事,近年来极少有成员活跃于公众视野。 ![]() 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财富在2007年就已达50万亿美元!而当时美国全年的GPD总量也才14.47万亿。 论金钱,美国在这个家族面前,也只是个小屁孩。更值得注意的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8世纪的德国法兰克福, 是一个典型的犹太家族。 ![]() 卡尔·马克思1818年出生于德意志的特里尔,一个受启蒙思想熏陶的中产家庭。他的祖上是多代犹太教律法师,但父亲为适应普鲁士社会而皈依新教。 数十年后,在伦敦寒冷阴暗的街道上,马克思和恩格斯接受了一个秘密组织的委托,在一间租来的公寓中写下了《共产党宣言》。 虽然《资本论》深入剖析了资本的运作机制,却从未预见到未来某一天,货币将不再锚定黄金,而如同空气般由央行“印制”。 操控世界金融命脉的罗斯柴尔德家族与他有某种远亲关系,像是一段历史的讽刺:一个批判资本的理论家,竟与最具象征性的资本势力被牵扯在了一起。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于1818年5月5日出生在普鲁士王国的特里尔,是一个阿什肯纳兹犹太人,父亲是赫希尔·莫德哈伊和亨丽埃特·普雷斯堡。马克思的原名是查姆·赫希尔·莫德哈伊。马克思家族出自拉比学者;他的祖父自1723年以来一直为特里尔提供拉比,这是一个职位在他父亲的家族中最后一次出现。 马克思的祖父母之一是南妮特·萨洛蒙·巴伦-科恩,她属于一个富裕的阿姆斯特丹家庭。她的表哥娶了纳撒尼尔·梅耶·罗斯柴尔德,并生育了伦敦市的“男爵”和议员莱昂内尔·梅耶·罗斯柴尔德。 马克思于1849年搬到伦敦……当马克思在大英博物馆的阅读室撰写《资本论》时,他的著名表弟罗斯柴尔德担任了伦敦市的议员(1847-1868及1869-1874)。 马克思的婚姻连接到了普鲁士高层——他的妻子珍妮·冯·威斯特法伦是贵族之女,其兄费迪南德后来担任普鲁士内政部长。讽刺的是,姐姐夫曾镇压自由派与激进派,而妹夫却成了革命的旗手。 1849年,马克思被迫迁往伦敦,流亡生涯开始。他长期伏案于大英博物馆的阅读室,书写着批判资本的巨著——《资本论》。巧合地,在这同一时期,金融寡头罗斯柴尔德家族在伦敦政界如日中天。 “这个世界现在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属于马克思和罗斯柴尔德的。这可能显得奇怪。社会主义和一家领先的银行之间有什么共同之处呢?问题是,独裁的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的共产主义,要求国家的高度集中化。而国家高度集中化的地方,就必然会有中央银行,并且在这样的银行存在之处,就会发现利用人民劳动进行投机的行为。” ![]() 罗斯柴尔德家族是欧洲乃至世界著名的金融家族,有共济会和光明会的双重身份。老罗斯柴尔德就是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创始人--梅耶·罗斯柴尔德,下面是他五个儿子中的两个--所罗门和内森。内森·罗斯柴尔德就是那个去英国發展,并利用滑铁卢战役成为英国政府最大的债权人,以此控制了英格兰银行,最终将整个英国的经济命脉抓在了手里大人物。现代共济会于1717年在英国成立,罗斯柴尔德家族与现代共济会的关系就是從内森去往英国开始的。 马克思的外婆跟内森·罗斯柴尔德的老婆汉娜是堂姐妹关系。用我们中国人关系来称呼来喊的话,内森·罗斯柴尔德应该是马克思的姨公,是隔了一代的姨婆姨公。 ![]() 犹太人罗斯柴尔德家族的实力被大大削弱了,再加上欧洲国家在战后建立了新的财政体系和金融秩序,国债也改由政府来发行了。 欧洲就摆脱了罗斯柴尔德的掌控。 这个家族并未消失。他们通过合资银行、顾问机构等形式,在战后美国和亚洲重建了新的触角。在21世纪的一些重大国际并购中,罗斯柴尔德集团的名字低调地出现在幕后。有时,他们代表国家主权基金,有时则藏身于法律顾问与并购架构团队中。这种“低调布局”的模式,在民间被戏称为“老鼠吞大象”。 在19世纪巴黎的文学沙龙中,诗人海涅、流亡者马克思,以及当时最富有的银行家詹姆斯·罗斯柴尔德,都曾在这座城市留下自己的足迹。 “一个幽灵 ,共产主义的幽灵游荡在欧洲大陆的上空 ”。 1850年代的巴黎,人们发现了金融圈与思想界之间的桥梁:一个写诗的犹太人,一个写理论的犹太革命者,一个操控欧洲铁路贷款的犹太银行家,是否真有深层联系?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