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荐书|《晚清传奇朋友圈》:聆听历史回响,三个人的影响有多大?

 桂临塞上 2025-05-24 发布于宁夏
图片

微评书影史,有你更精彩

图片

读书,品诗,看电影

悟人生

我是威评书影史

01

清朝作为我国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中,最后的一个王朝,它的崩塌影响深远,也给历史留下了深刻的印记。其实,这是由于在当时世界环境中,内部矛盾的激化和外部不断进行冲击,发生重大变化而引起的结果。

虽然落后挨打,可是也依旧有人挺身而出不甘心封建王朝垮塌、儒家学说遭受污辱诋毁,奋不顾身、群起而动。比如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

他们固然有其时代局限性和个人的狭隘性,很多人对他们的评价可谓毁誉参半,可是从历史角度来说,他们也在晚清历史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成为晚清历史里的一抹亮色。

02

当然,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不会因个人的挣扎而停驻。这些晚清重臣的奋力周旋,终究未能扭转清王朝土崩瓦解的命运。当曾国藩在天津教案中左右为难,当左宗棠抬棺西征收复新疆,当李鸿章签下一个又一个不平等条约时,他们或许已经隐约听见了帝国根基碎裂的声响。

西方列强的坚船利炮不仅轰开了中国的大门,更轰碎了延续千年的天朝迷梦。

洋务运动的"师夷长技以制夷"在甲午海战的炮火中化为泡影;戊戌变法的百日维新在守旧势力的反扑下戛然而止。这些尝试虽未能挽救清王朝,却为后来的变革埋下了种子——它们证明,旧有的制度已无法适应新的世界,唯有彻底的变革才能让这个古老的国度重获新生。

而在这新旧交替的浪潮中,普通民众的觉醒同样不可忽视。

从太平天国的农民起义到义和团的盲目排外;从维新志士的慷慨赴死到革命党人的前赴后继。底层社会的躁动与知识分子的忧患共同构成了晚清社会的底色。当辛亥革命的一声枪响终结了帝制,这些曾被历史忽视的力量终于浮出水面,成为推动中国走向现代的关键因素。

回望这段历史,清王朝的崩塌不仅是政权的更迭,更是一个文明在剧变中的痛苦转型。那些试图力挽狂澜的人物,他们的成功与失败、荣耀与争议,都已成为中国近代化道路上无法绕过的坐标。

而历史的吊诡之处在于,正是他们的挣扎与局限,反而加速了旧时代的终结,为新的可能性开辟了道路。

03

很多人都在研究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等晚清中重臣的代表,写有关他们的作品不计其数,却少有人能全面来叙述他们并且将他们进行横向对比的。最近看到一本名为《晚清传奇朋友圈》的书,是由作家马青尘和冯俊龙一起合作著写,天地出版社2025年5月出版的一部作品。

在《晚清传奇朋友圈》这本书中,两位作家将晚清三大杰出人物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位重臣,也是支撑清朝延长几近半个世纪之久的三位晚清重臣,从他们不同人生经历、家世、成长、建功、结果,放在同一维度进行比对,让人重新认识晚清这个历史时期。

确实是一部难得的作品。

这本书以独特的视角,将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这三位晚清重臣的人生轨迹交织在一起,犹如一幅徐徐展开的历史画卷。

透过他们各自的成长经历与政治抉择,让读者得以窥见那个风云激荡的时代如何在个人命运与国家兴衰之间留下深刻的印记。

曾国藩的严谨自律与左宗棠的锋芒毕露形成鲜明对比,而李鸿章则以其圆融通达在两者间游刃有余。书中特别着墨于三人处理洋务运动时的不同态度:曾国藩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却坚持传统伦理,左宗棠在收复新疆时展现出铁血手腕与远见卓识,李鸿章则通过外交斡旋在列强夹缝中艰难周旋。

这些差异恰恰折射出晚清士大夫面对三千年未有之变局时的多元应对策略。

04

尤为精彩的是两位作家对三人交往细节的挖掘。

当左宗棠在西北征战期间屡次上书要求军饷时,时任直隶总督的李鸿章如何在户部会议上为其据理力争;曾国藩临终前给二人留下的手札中,又包含着怎样的政治智慧与人情练达。这些鲜为人知的互动,让历史人物从教科书中的扁平形象变得血肉丰满。

该书最后章节将视野拓展至三人身后的时代浪潮——他们的门生故旧如何延续其政治理念,他们推动的军事改革与实业兴邦又如何为后来的社会变革埋下伏笔。

这种跨越时空的关照,使得读者不仅能从微观层面品味人物命运,更能从宏观角度思考个人与时代的辩证关系。当合上这本"朋友圈"记录时,那个被标签化为"腐朽没落"的晚清,已然呈现出更为复杂而立体的历史肌理。

《晚清传奇朋友圈》的独特价值,在于它打破了传统历史叙事的单线条模式,用"关系图谱"的写作手法,在三人错综复杂的政治互动中,织就了一张晚清权力场的立体网络。

书中披露的细节令人玩味:当左宗棠在甘肃军营收到李鸿章寄来的江南制造局新式枪械时,这位向来倨傲的将军竟破例亲笔回信致谢;而曾国藩督办天津教案时,两位后辈暗中较劲却又默契配合的微妙关系,更折射出晚清官场特有的生存智慧。

通过对比,也仿佛让人感受到“这本书堪称一部职场生存史,一部生活百科书。”

05

作者独具匠心地选取了1894年甲午战争作为观察三人政治遗产的棱镜。

此时曾国藩已作古二十年,但他创办的江南制造局仍在为北洋水师提供军火;左宗棠苦心经营的马尾船政学堂毕业生,此刻正驾驶着战舰与日本对决;而李鸿章以七旬高龄独撑危局的身影,恰似三人共同书写的时代挽歌。

日本外交档案显示,伊藤博文曾感叹:"若曾文正公晚殁十年,清国海军必不至此。"这种跨越时空的对话,让历史评价跳出了简单的成败论。

最发人深省的是书中对三人教育理念的对比分析。曾国藩的"耕读传家"培养出曾纪泽这样的外交家,左宗棠的"经世致用"造就了收复新疆的楚军将领,李鸿章的"西学为用"则孕育了严复等启蒙思想家。

他们像三股不同的溪流,最终汇成了中国近代化的暗涌。当看到张之洞、盛宣怀这些后继者如何在不同程度上继承三人衣钵时,方能真正理解,所谓历史延续性,正是由无数个体选择编织而成的文明韧性。

06

本书副标题《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的事功与交际》,折射的是三人的彼此交错和对历史的影响。

这其实也是晚清朋友圈的权力游戏。

曾国藩、左宗棠、李鸿章三人的关系网络,构成了晚清权力场域中最具张力的三角结构。他们既是同僚,又是对手;既有师生之谊,又暗藏政治角力。这种复杂的人际互动,恰如一张精心编织的权力之网,每个节点都牵动着晚清政局的走向。

曾国藩以理学名臣自居,其朋友圈讲究"道义之交",门下聚集了大批湖湘士人。左宗棠则特立独行,他的交际圈更多建立在事功基础上,与商贾、边将皆有往来。李鸿章最为圆融,既继承了曾国藩的人脉遗产,又善于与洋人周旋,构建了跨越中外的关系网络。三人不同的交际风格,映射出晚清士大夫面对变局时的多元选择。

这些关系网络不仅是私人情谊的见证,更是权力运作的载体。当曾国藩保举左宗棠出任浙江巡抚时,表面是提携后进,实则暗含制衡湘军旧部的考量;李鸿章对左宗棠西征的暗中掣肘,又折射出北洋与南洋派系的资源争夺。每一次书信往来、宴饮聚会,都可能隐藏着微妙的权力博弈。

在太平天国运动后的权力重组中,三人的朋友圈发挥了关键作用。

曾国藩的湘军系统、左宗棠的楚军势力、李鸿章的淮军集团,通过联姻、幕府、同乡等纽带不断扩张,最终形成了影响深远的地方势力。这些由私人关系演化而来的权力结构,既支撑了摇摇欲坠的清王朝,也为后来的军阀割据埋下伏笔。

07

简单一点来说,《晚清传奇朋友圈》值得一读,让人重新回味和感受这段历史的细节。闲暇时候,不妨捧起一杯清茶,一张躺椅,细细品味和聆听一下这本书带来的历史回响。

-作者-

威评书影史,自评自说自开怀,更多诗评、书评、影评,给您不一样的感觉。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