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新城采风过去已有几天的时间,文友们写出了很多十分有价值的采风文章,至今趣味犹浓。总觉得还有些话需要写出来与之交流。 到新城采风之前,我们相聚“圣土文影”举行了东阿县第一次散文创作座谈会。会上,自然会提到采风事宜,每个同志都做了发言,谈了个人的看法。既来之,则安之,逼着鸭子上架,也要说两句啊!年逾古稀,退休多年,很少再参加社会活动,世事寡闻。还不甘心如此这般,总想拾笔弄翰墨,写点东西,抒发家国情怀,传递正能量。那怎么办呢? ![]() 我坚持网上采风。即从网上搜集材料,从现实生活中选取素材,以求丰富写作内容。 网上采风有个很大的好处,得到的多数是半成品,稍作加工即可成文。但也有应该特别注意的,那就是认真判断采到的风是真是伪。即毛主席常常告诫的“去粗求精,去伪存真”。确保实事求是,创作源于生活,源于人民大众,传递正能量。 网上采风,一般两种情况。一是从采到的风中选取创作所需要的材料根据材料中反映出的主题来选择所写的人和事。比如到新城采风,就是根据在新城街道所看到的或听到的传统纸扇加工与电商平台销售的创新、赵徐茄李新村建设所表现的产业创新、生活创新以及瑞声药业的大健康产业,集中体现了新城街道的创新精神,以赢得“中国生态美食文化名城”金牌所带来的新面貌。看的再多再散,所表现的主题是统一的,是集中的。这丝毫不能含糊。这种方式,再如从网上看到中医院发的“县工会开展中医进万家活动”的报道,据此我撰写了“县总工会的暖阳”一文,由《曹植诗社》进行了载发。看到县政协组织委员深入基层视察调研的报道,我编写了“聚贤汇智处,风物正东阿——政协议事促发展”的文章,由《山东作家》予以推发。都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 网上采风的第二种方式,就是已经确定了所要表达的主题,到网上去搜集材料。前段时间,我想为《山东工人报》写一组“江山美”的律诗,我从网上搜集了庐山、含鄱口和李坑古村的材料,《山东工人报》做了应时刊发。 总的说来,采风散文的创作,是一场与现实的深度对话。当传统采风的制度性要求与当代作家的独立精神相遇,如何让文字既完成采风任务又实现文学追求,成为写作者必须面对的课题。 ![]() 在场主义散文倡导者周闻道在《只为卿云》中给出了示范。他擅长在既定主题中寻找独特的切入点,如将山海关视为“墙”的隐喻,通过历史纵深与人文思考重构现实。这种重构不是简单的场景再现,而是以"深井式"开掘,将地理坐标转化为精神坐标。在呼伦贝尔,他看见"冰火"的生命哲思;在丽江木府,他读懂了从"木"到"府"的文明蜕变。每个切入点都像一束光,照亮了被常规叙事遮蔽的本真。 采风散文要突破“记录者”的局限,需要三重境界:首先是观察的锐度,在集体采风中保持个人视角;其次是思考的深度,让景物承载文化反思;最后是表达的精度,用严谨的文字构筑"可能世界"。就像秋日采风记中,那些摇曳的格桑花不仅是视觉记录,更是生命诗意的绽放。 ![]() 真正的采风散文应当如考古学家般勘探,既尊重地表的风物,更发掘地下的矿脉。当我们在葡萄园看见丰收,更要看见土地与人的共生;当我们在古墙前驻足,更要听见历史的回声;当看到狮驼岭扇业创新,看到茄李美丽乡村振兴,看到瑞生药业填补的国内某种空白,更要看到新城人的匠心独运,看到新城各业齐飞跃的崭新面貌。这是主题,这种“在场”再散,而主题绝不可散,至于我们只能是双脚站在泥土里,让思想翱翔在天空中的写作姿态,是载体而不是主题。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