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上建馆小记 傅天虹汉语新诗藏馆筹建於2006年,原址东莞常平镇紫荆花园,本馆集收藏、展示、研究、出版为一体。二十年来历经坎坷,幸而得力於当代诗学会群英们鼎力支撑,更有珠海北师大华文所和澳门大学有关院系一路扶持,始得坚持至今。现包括“路羽书房”“惠兰书苑”二个有生部分,共藏有各类稿存、信札、手迹、签名书、书画、墨宝近二万件。 为更接地气,今年3月初,应好友建议,傅天虹在360个人图书馆官网上,注册了“傅天虹的汉诗馆”,试发几篇后很满意,故决定从2025年4月1日起正式启动,将陆续整理上传傅天虹六十多年来珍藏的史料和墨迹,将各种史实公诸于众,方便大家随时上网查阅所需,以利汉语新诗更广泛的传播和传承。请给予关注、推荐。另外,傅天虹藏品也可酌情转让给海内外有迫切需求的机构或个人,作馆藏或研究之用,合作也行,有意者可加傅天虹微信联系。 2025.4.1 当代诗学论坛於2007年3月,创立于北师大珠海分校,至2019年已走过整整十二个年头。先后在珠海、北京、台北、澳门、香港等地成功召开十届。现选辑一百位学者的一百篇论文,以表纪念。 2007年3月,两岸中生代诗学高层论坛暨简政珍作品研讨会(首届当代诗学论坛)在傅天虹任教的北师大珠海分校成功举办,此为大会会场 会上,傅天虹倡议并参与发起二岸四地当代诗学论坛机制,12位发起人聚会留影:左起,朱寿桐、张明远、吴思敬(召集人)、简政珍、吕进、张诗剑、傅天虹(秘书长)、犁青、高戈、、黄德伟、谢冕(召集人)、屠岸(召集人)、盼耕。 当代诗学论坛机制发起人聚会时签名留念:屠岸(召集人)、谢冕(召集人)、傅天虹(秘书长)、高戈、张明远、黄德伟、犁青、张诗剑、吕进、简政珍、吴思敬(召集人)、盼耕、朱寿桐签名志庆。 另一种境界和另一种诗歌 程光炜| 文 ![]() 程光炜,男,(1952- ),江西省婺源县人。1995年毕业于武汉大学,获中国现当代文学专业博士学位。1992年破格升为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从事中国当代文学史研究。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在《文学评论》《文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文艺争鸣》等核心学术期刊发表论文二百余篇。出版有专著《文学讲稿:八十年代作为方法》《当代文学的历史化》《文学史二十讲》等十余部。曾多次赴欧洲和东亚地区参加学术会议和讲学。 我上大学时就开始接触张默、洛夫、商禽、管管等“创世纪”的作品,可以说,这是我最初了解的“现代派诗歌”的重要管道之一。所以,我对他们素来是抱着景仰之情的。2005年秋,我去台北参加“海峡两岸现代文学研讨会”期间,因台湾中央大学李瑞腾教授的安排,有幸在一家咖啡馆见到“创世纪诗社”的六位前辈开创者。那天咖啡馆人来人往,不过十分安静,与六位老人共座,感觉五十年时光虽从身边流逝,但中国新诗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一个社团宛如一棵巨大的常青树立在身旁。听洛夫先生介绍,台湾文化界为“创世纪诗社”和《创世纪》创办五十周年举行了非常隆重的庆祝活动,许多报纸还开出大幅版面采访他们,另有许多朗诵和研讨会活动同时举行。这是我与张继先生第一次见面。 ![]() 刚刚收到诗人傅天虹先生寄来的《张默诗选》,我想到的第一个题目就是“另一种境界和另一种诗歌”。为什么会用这种说法呢?我想是因为历史所隔,两岸的文化和文学出现了较大差异,甚至一些令人陌生的东西。对诗歌来说,这不是仅仅靠“意象”、“节奏”、“旋律”等技术性因素来解释的。而且由于,张默先生的文学教育完成与上世纪40年代,那时候很多东西还没有发生断裂,或者说没有遭到非文学的事物的破坏,那种非常人文化、或说古典化的心境和修养,还比较完整地保存着。这对我这样经历了很多历乱的的人而言,既无法理解,实际上也很难再进入他们那一代人的人生境界中了。所以,我读张继的诗,首先感觉到的就是其中的“安静”,如《无人》、《舟》和《横》等诗。在天地空旷之间,一切都消失的无影无踪,只留下诗人与天地的对话,和他寂寞的独语。另外,是一种不加任何修饰的“乡土气息”,例如卷五“无为诗帖及其它”中的《蓑衣,脚趾读着》、《水车,一格格春天》、《土地庙,矮矮的灯海》、《摆渡船,竹篙的心事》等各章。这些诗思来自诗人对故乡安徽无为乡下的记忆,其中对乡土感情和旧事的留恋是很感人的。但我读后,感觉还是台湾心境的一种移植,而不是来自大陆本身的东西,在后者那里,所谓的“乡土”恐怕早就不存在了,尤其是当现代化的脚步进入所有乡村门槛的时候就更是如此。我的意思是,张默先生其实是以台湾为视角来写大陆故乡的,他把那里的生活感受重新植入到几十年前对于故乡的想象之中。但我读起来,却分外的难过。因为,那里面有一种恐怕连诗人都意识不到的痛惜之情,它反射到我的阅读当中,则是另一种对历史、人性和温情因为不能真正的安慰每个人的心灵的惋惜。 《张默诗选》中占去很大篇幅的,还有许多现代诗。《兵马俑四行》、《花与讲古》、《孟宗竹的天空》、《垂钓、日出》、《空无的鸟笼》等诗,多从抽象的意续出发,抓住生活或心灵中某一瞬间,铺张为一精致的诗品,其中很多可品味的空地,则让读者反复阅读和回味。他的现代诗构思精巧,用意平实,不追求很大跳跃和奇思,读来容易生出身临其境之感。经过了张默、洛夫一代宗匠的艰苦努力,台湾“现代诗”显示了成熟的格调和境界,它们是开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另一种奇葩,具有了永恒的艺术价值。 ![]()
![]() 馆主简介 傅天虹,1947年生于南京。现任北师大珠海校区华文文学研究中心顾问,历任北师大珠海分校华文所名誉所长,文学院教授。兼任东南大学现代汉诗研究所研究员,曁南大学中国文艺评论基地诗歌散文委副主任、澳门大学访问教授、澳大“傅天虹汉语新诗藏馆”捐赠人等。 傅天虹襁褓中父母去了台湾,70年代中期后才和台湾家人联系上,其时作品频频发表于《诗刊》《人民文学》《星星》《雨花》,以及台湾《创世纪》《蓝星》《葡萄园》等报刊,1981年1月美国《世界日报》副刊曾以显著篇幅发表他组诗《南京杂咏》。他蝉联二届雨花文学奖、获台湾年度优秀青年诗人奖等,当时北亰《嘹望》《人物》等杂志,台北《文讯》等杂志,曾以专文或专辑推介过他。 怀着强烈的沟通意识,在大陆业已成名的傅天虹于80年代初移居香港,在乡叔何家骅(时任香港中国笔会会长)先生协助下,首开两岸诗界沟通之先河,促成台湾老诗人组团北京的破冰之旅。傅天虹1984年创办金陵书社(诗学会前身),1985年协助蓝海文创办《世界中国诗刊》,1987年在挚友路羽、洛夫、犁青、黄德伟资助下创办《当代诗坛》杂志,1990年正式注册当代诗学会。1991年他客居澳门,潜心编著《大中华新诗辞典》(全套15册),《世界华文诗库》(多册),在工商阴影下为诗坛抢救了一大批原始资料和原生态的诗集。1999年在任仲夷、梁披云、贺敬之等老前辈扶持下,他创办国际炎黄文化研究会,建香港、澳门两总部;设立“龙文化金奖”,至今已颁发3届;主编《国际炎黄文化名人大辞典》《国际炎黄文化名人作品经典》,以及《千禧献辞》手迹版等。新世纪在挚友屠岸、张默、犁青支持下,他以诗存史,正本清源,策划出版“中外现代诗名家集萃”诗丛系列,历时25年,至今推出50套共1068部诗集。2007年,他任教珠海北师大,提出以人为本的“汉语新诗”概念,发表多篇有关论文;同时,在挚友屠岸、谢冕、吴思敬、朱寿桐等和院长张明远支持下,倡议并参与创建两岸四地“当代诗学论坛”机制,论坛在谢冕、吴思敬主持下,至今已在北京、台北、香港、澳门等多地举办了十二届。 傅天虹自幼酷爱写诗,至今已成诗4千余首,结集40余部,发表论文多篇,编著达数千万字。生平入编《中国大百料全书第三版》(网络版)、《中国新诗百年大典》(洪子诚、程光炜主编)等权威文本,诗作入编最新商务印书馆版《大学语文》等教材。半个多世纪来他文学创作与研究跨越两岸四地,目前正致力于“汉语新诗”和“中生代”的命名研究和视野建构,是一位著名的诗人、学者、出版家、收藏家和社会活动家。在校时主讲“台港澳文学”、“海外华文文学”、等课程,主持“汉语新诗教授工作坊”等实践课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