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学到了马江博老师关于边境新兴贸易城市以及其中蕴含的结构型机会的内容,收获颇丰,特别想跟你分享。 ![]() 此前,马老师讲过中国重点区域的核心趋势,像长三角是“都市圈竞争”下的一体化,大湾区是“联动港澳、面向世界”的集约化发展,成渝经济圈是“高水平战略备份”下的“成渝共建” 。从之前课程能看出,区域发展正走向“扶优培强,各司其职”。不过之前多是总量型机会,今天要说的边境新兴贸易城市机会,属于大变局产生的结构型机会。 为什么边境新兴贸易城市会迎来机会呢?以前“两头在外”,即核心原材料和市场都在国外,谁有港口谁就发展得快,所以东南沿海城市率先崛起。但如今形势变了,中美长期博弈,对外贸易需要战略备份,得开拓新贸易伙伴与增量。如此一来,原本地处西部和北部的边境口岸反倒迎来契机。2025 年 3 月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推动边境口岸扩能提质,此前国务院对西部边疆省份也有新规划,比如支持新疆成为西向交通枢纽和商贸物流中心,支持内蒙古参与中蒙俄经济走廊建设,提升云南与澜沧江-湄公河区域开放合作水平,明确西藏是面向南亚开放的重要通道。这表明国家期望中西部城市也挑起贸易增长的担子,成为新的贸易桥头堡。 这种政策导向影响深远。就像在新疆,随着贸易地位提升,大量人口向边境口岸城市流动,改变了当地人口分布。原本以农牧业为主的社会结构,逐渐向商业、服务业多元化转变,不同职业群体比例相应调整,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交圈子也悄然变化。 每次身份调整,都会带来政策红利,主要有两部分。 其一,国家全力支持国际物流大通道建设。《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纲要》提出要发展多元化国际运输通道,打造如新亚欧大陆桥等 7 条陆路国际运输通道,发展中欧班列,还要把霍尔果斯、满洲里等口岸建成具备较强国际运输服务功能的铁路枢纽场站。这如同国家把路修到家门口,目的是促进货运贸易,还强调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边境地区的支持力度,这是重大政策红利,是边境新兴贸易城市发展的根基。 交通基础设施的完善,不仅带来物资流动,还加速了信息与文化传播。边境城市因交通改善,与外界接触频繁,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相互碰撞、融合,催生出新的文化形态。居民的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对世界的认知也更为多元。 其二,设立权限更大、利好更多的自贸区、经济合作区。早在 2015 年相关意见就提出,允许沿边重点口岸等地在人员往来、加工物流、旅游等方面实施特殊政策。例如广西凭祥市建立“中国 - 东盟自贸区”,东盟鲜水果零关税,使得凭祥连续多年成为全国进口水果最大的口岸。如果把大通道建设比作修路,那建自贸区和经济合作区就像建服务站,城市能从中受益。 自贸区的设立构建了特殊的社会经济空间。不同国籍、文化背景的人因贸易活动汇聚于此,形成独特的社会交往模式。这种跨文化交流不仅促进商业合作,还推动当地社会观念变革,使其向更开放、多元的方向发展。 这些政策成效显著。2024 年,新疆霍尔果斯市进出口总额增速高达 43%,喀什市外贸增速接近 40%,喀什地区一般贸易方式进出口增长近 5 倍,广西凭祥市、内蒙古满洲里的外贸增速也接近 20%。这些以往不太受关注的城市,正逐渐成为新兴贸易城市。政策红利还惠及整个省份,2023 年新疆建立首个西北沿边地区自贸区,一年后,新疆整体外贸增长超过 20%,规模分别是甘肃和青海的 7 倍和 70 倍左右,发展态势强劲。 然而,政策虽是资源,却也可能带来“资源诅咒”。好比种地靠天吃饭,一旦地缘政治不稳定,边境新兴外贸城市就会受影响,像缅甸局势变动,瑞丽传统外贸就遭受重挫。所以这些城市必须将外部政策红利转化为内生增长动力,这依赖两件事。 首先是充分释放城市内部的改革红利。新疆设立自贸区后,有 129 项改革试点任务,涵盖放宽外资准入、政府职能改革、人民币国际化等。改革为何重要?国家为城市创造了条件,若内部管理不善、配套不完善,发展就难以持续。新疆进展良好,到 2024 年 8 月,60 多项任务落地实施,提前完成年初目标。 改革过程实际上是社会资源重新分配与社会关系重新调整的过程。放宽外资准入,吸引更多外资企业进入,改变当地企业生态,企业间竞争与合作关系变得复杂多样。政府职能从传统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居民与政府互动方式也会发生改变。 但政策和改革红利如同东风,城市还需借此完成产业新布局,将通道经济发展为产业经济,把服务站升级为加工厂。这有两条途径:纵向一体化和横向一体化。 纵向一体化是沿已有优势产业上下游扩张。比如凭祥形成“东盟特色水果深加工产业集群”,将进口水果加工成果脯;黑龙江东宁市打造“30 万吨进口俄粮加工”和“10 万吨松子加工”产业集群。这样虽提高了产品附加值,但可能过度依赖单一产业。 这种产业模式会塑造特定产业社区。围绕特色产业,大量劳动力聚集,形成紧密生产协作关系。工人、企业主、供应商等不同群体互动频繁,形成独特产业文化与社会规范。 因此还需要横向一体化,即因地制宜开发新业务,边境文旅就是典型。国务院发布规划推进边境旅游试验区、跨境旅游合作区建设,推动新疆、西藏、云南和广西边境旅游带发展。成效显著,2024 年新疆边境游总人次突破 1 亿。 边境文旅发展对当地社会影响广泛。大量游客涌入带来多元文化,促进文化传播交流。同时,旅游业创造众多就业岗位,吸引本地居民从事旅游服务行业,改变家庭经济结构与社会角色分工。为满足游客需求,当地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提升居民生活质量。 总体而言,新兴边境贸易城市的发展,是将外部政策红利转化为内生增长动力,从通道经济迈向产业经济的关键转变,完成这一步才能摆脱“资源诅咒”。 不过马老师也指出,相较于长三角、大湾区、成渝地区这些总量型大机会,边境新兴贸易城市的机会相对小众,更像散落的珍珠,而非成片金矿。 基于此,马老师给出两条建议。其一,可以把这些边境城市当作中短期试水的试验场,类似打怪升级的“新手村”,能积累经验、赚取第一桶金,与大城市年轻人形成差异化竞争。这为年轻人提供了独特社会流动路径。在大城市竞争激烈的情况下,边境城市为他们提供广阔发展空间。年轻人在边境城市积累资源和经验后,可能实现向上社会流动,或回到大城市,或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发挥更大作用。 其二,这类城市主要适合三类人:敢闯敢试、能接受不确定性、追求差异化的年轻人,尤其是从大城市返乡的;跨境电商、文化旅游、小语种翻译等外贸属性强、奋斗在外贸一线的人才;低成本创业者,因其有免税政策,劳动力成本低,试错成本也低。从社会分层角度看,这三类人群依据自身资源和特质,在边境城市找到适配发展位置,丰富了当地社会阶层结构,不同阶层间互动协作共同推动城市发展。 这节课学完,我对区域经济发展有了全新认识,仿佛拥有一张地图,能清晰看到不同城市发展脉络与机会。马老师通过政策解读、数据案例分析,将复杂政经知识讲解得通俗易懂,真的让我受益良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