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5年,我几乎把国内走了个遍。 前3年,追网红地、拼路线、赶时间—— 越走越累,越走越空。 直到这一年,我放慢脚步,换了种方式出行, 我才知道:老年人的旅行,其实可以很舒服。 ![]() 一、别再“打卡式”旅行,太累了!刚退休那会儿,心气儿高, 去了一趟西藏,一路高反; 云南看了五个城市,回家腿都肿了。 当时总想着:“趁还能动,赶紧多看看。” 可后来才明白,旅行不是赶场子,不是看得多,而是走得好。 我想起杨绛先生的话: “人到晚年,最重要的是舒服,不是热闹。” 不是身体跟不上, 而是那种“什么都想看、什么都不深看”的疲惫, 把旅行变成了折腾。 ![]() 二、“深度慢游”,才是老年人真正的旅行方式这一年我改变了方式。 不再三天两夜、不再一天四景, 而是选一个城市,住上半个月,一个人慢慢转。 在扬州,我每天清晨散步去瘦西湖, 下午找一家老茶馆坐着听评书, 晚上沿着小河边散步,看灯火阑珊。 一开始不习惯, 可越过一周,心慢下来,腿也轻了。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 慢,是一种境界; 对我们这个年纪的人来说,更是一种福气。 ![]() 三、不要追热点,要找“体质相合”的地方年轻人热衷西藏、新疆、川藏线, 可我们年纪大了,真的得“挑地方”。 比如高原慎去、昼夜温差大的地方别碰、餐食辛辣的绕行。 我最后锁定的是这些地方: 江南水乡、福建沿海、广西小城、海南岛中部。 不热不冷、吃得清淡、生活节奏慢,还有医院不远。 我在泉州住过一个月, 每天听南音、吃小吃、和当地老人聊家常 心稳、气顺、人也舒展。 冯唐说过: “中年以后,选择生活方式,其实是在选择活得更久。” 旅行也是。地选对了,心才对。 ![]() 四、组团出行?要慎选同行的人刚退休那会儿,我喜欢和老同事组团, 但几次走下来发现,同行的人太重要了。 有人贪玩不顾身体,有人一路抱怨导游, 有人不守时搞得整团等, 最后一趟旅程,走得比上班还累。 后来我学会了结伴不结怨, 有时一个人住民宿,有时报“50 慢游团”, 专为中老年人定制,节奏不赶,吃住舒心。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但前提是——这三人,得和谐。 不怕人多,就怕人不对。 ![]() 五、旅行不是越远越好,而是看得入心有一回,我在婺源住了十天, 每天早上在古桥边看晨雾, 下午听村里老艺人弹琴讲茶道。 朋友笑我:“你这不就是养老吗?” 我却觉得:这才是旅游的最高境界——以住代游。 不用赶路,不用查攻略, 而是和当地人一起生活几天, 吃他们的饭、听他们的方言、走他们走的路。 我忽然明白白居易那句诗: “日高人渴漫思茶,敲门试问野人家。” 轻轻敲开一扇门, 就是另一种人生。 ![]() 六、带点目的感,让旅行不空虚现在的旅行,我常带一本书、一本日记本。 旅途中有时间写写感悟、记下见闻。 在大理时,我还去上一门短期摄影课, 结识了一群60 的摄影同好, 每天早上6点一起拍日出,傍晚讨论构图。 不是为了考证、也不是炫耀朋友圈, 就是觉得——人老了,也该对自己负责,不虚度每一场出发。 就像贾平凹说的: “人到暮年,不能只有回忆,还要有一点点盼头。” 哪怕是下次去哪里, 都能让生活有个奔头。 ![]() 七、最好的旅游,是舒服、有伴、可回味退休之后,我试过跟团、自由行、自驾游…… 最后,我总结出最适合老年人的旅游方式: 慢、轻、稳、短、多次、少换地。 不是“走得快”,而是走得久,走得踏实; 不是“看得多”,而是看得深,看得心里有动静。 老伴不能陪我时,我就选安全稳妥的旅居地; 她能一起出门时,我们就一起去海边晒晒太阳, 一边走,一边说:“这地方真不错,下次还来。” ![]() 八、结语:老年旅行,不是远行,而是圆梦三年旅游,我花了不少钱, 但我不后悔。 我没走遍全世界, 却找到了最适合我的世界。 “人间草木,处处有情。” ——林清玄 旅行,不在远近, 而在于你是否在风景中,找回了平静、自在,还有一点点新鲜感。 老年人最好的旅游方式,不在攻略上, 而在你是否愿意慢下来、放松点、舒服点。 你不需要看世界多大, 只需要把“自己活得不憋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