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病史信息: 基本信息: 女性, 68岁。 主诉: 发现双肺多发磨玻璃结节6年,偶有咳嗽.近期PETCT提示部分结节有轻度高代谢。 现病史: 患者6年前发现双肺多发磨玻璃结节,期间在北京多次做CT随访,有变化;诊断为双肺多原发肺肿瘤,未用药。本次PETCT关于左肺上叶一个小结节报告中没有提示,后经沟通得知这个结节没有高代谢。 希望获得的帮助: 明确双肺多发磨玻璃结节是否需要手术,若需要手术该切哪几个? 影像展示与分析: 我们先来看有关肺结节的前后对比: ![]() ![]() ![]() ![]() ![]() 病灶5:右中叶胸膜下微小偏实性结节,边缘稍显模糊,偏长条,略较6年前明显点。 再来看主要几上单个病灶的2025年影像情况: 病灶1: ![]() ![]() ![]() 矢状位见密度稍不均,轮廓较清,灶内略显杂乱。 病灶3: ![]() ![]() ![]() 血管进入及贴边,灶内小空泡征,整体轮廓与瘤肺边界较清。 病灶4: ![]() ![]() ![]() 矢状位见血管进入与穿行,且灶内血管壁略显毛糙。 病灶5: ![]() 右中叶这个结节密度偏高,矢状位上看边缘显模糊,整体缺乏收缩力,与胸膜紧贴但没有牵拉,但随访是有进展的。 我的意见: 两肺多发结节,对比2019年的与2025年的,发现主要是右中叶1处(称病灶5),左肺尖1处(称病灶1),左尖后段2处(位置较高的称病灶3,位置低点的称病灶4)。我们发现病灶5有明显增大进展,而且基本上是实性密度的,所以此灶风险相对最高,考虑是浸润性腺癌中分化腺泡或乳头型可能性较大,而且贴胸膜近,需要优先处理,因总体仍小,再加上两肺多发,可以考虑单孔胸腔镜下楔形切除,淋巴结可以采样下;病灶1是混合密度,随访对比也有进展,考虑微浸润性腺癌可能性较大;3病灶与4病灶类似,均是较大的纯而淡的磨玻璃结节,而且有灶内血管进入或穿行,考虑微浸润性腺癌或原位癌可能性较大。本身3与4病灶风险仍不算高,但问题是个头较大,如果继续任其发展,以后再手术时得肺段切除,比如固有段切除(可解决134病灶),但若近期手术,仍可争取三处均楔形切除,不管手术并发症的风险还是肺功能的影响相对来说可能都能小一点。所以我的个人意见倾向近期手术。由于右中叶的密度最高,所以先开5病灶(一般现在不两侧同时开,你也可与医院联系咨询能否同期手术),建议楔切加淋巴结采样;等身体恢复好后,择期考虑再左侧三处楔形切除,淋巴结采不采关系不大。意见供参考! 感悟: 今天这个病例之所以要分享,主要能说明几个问题:1、磨玻璃结节发展缓慢,不必过于焦虑:结友发现到现在6年了,虽有进展,但缓慢,即使目前风险仍不算大,所以检查发现的磨玻璃结节就算医生说考虑肺癌,也多能较长时间随访的。放在传统实性肺癌上,早期术后也有25%左右活不过五年,这种不管它只随访也多轻松过五年,啥事没有;2、多发结节的手术时机选择不单看密度,还要看位置,以及早点开与晚点开肺切除范围的不同:如果早开能少切点,再晚开要多切掉一些,那即使风险仍不高也可考虑早点手术的;3、磨玻璃肺癌密度不增加,范围增大也是影响切除范围的重要因素:因为手术时要达到安全的切缘范围,所以比较小的时候,当然可以切少些,而到了2厘米或3厘米以后,即使仍能楔形切除,由于夹起来后要包括附近一部分正常肺组织,所以切除范转以是成倍增加的,此时手术时机的选择不单要考虑复发转移的风险,也要考虑切除范围的多少,从而选择恰当合适的时机;4、两肺多发结节时哪侧先开的考量也要有讲究:当然首先是要考虑风险的大小,也就是说密度越高的相对风险越高。但也要考虑先开哪侧后,对侧后续手术时术中术后的耐受性问题。比如一侧要切肺叶,另侧只需楔切,那么在风险相差不大时应该优先处理楔切侧,这样下次切肺叶时,前面开刀的这侧单肺通气的耐受性会好一些。反过来则可能增加术中难以耐受的可能性,虽然楔切即使临时停一下通气也是可以的,但若有粘连呢?也是要考虑的。综合评估决策要考虑到各种可能性,以及风险利弊权衡。 ![]() |
|
来自: 名剑96t9rwg5ek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