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早坐在电脑前编钟洪发老师的稿子,老花镜突然雾蒙蒙的——他写“露天看电影”,一下把我拽回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的夏夜。那时我还不到十岁,裤兜里永远装着半块硬邦邦的苞谷馍,听见村支书在喇叭里喊“放电影咯”,比听见开饭还激动! 【高音喇叭一吼,全村活泛起来】 ![]() 村支书的喇叭自带“魔法”。他站在山梁上喊:“今晚放《铁道游击队》!”话音未落,我妈就在灶间喊:“快把你婆婆的小椅子扛上!” 男人们扛着桌子当板凳,女人们往裤兜里塞炒瓜子,小孩们举着竹筒火把——说是火把,其实就是竹筒里灌点煤油,点起来忽明忽暗,熏得人眼泪直流。 我跟着小军往操场跑,边跑边摸裤兜:还好,玻璃球还在!这是我和他“占座”的记号——谁先到,就用玻璃球在石板上画个圈,那就是“专属座位”。 ✦ 记得有回抢座位,我和邻居小马撞翻了放映员的胶片箱,小马被他老汉追着揍了三根田坎,边跑边喊:“再抢位子,老子让你去银幕上看!” 【摸黑翻山的夜,比电影还惊险】 ![]() 钟老师写“跑片员去百里外取胶片”,让我想起十岁那年的“壮举”——听说隔壁村放《少林寺》,我和四个小伙伴组了“敢死队”。 没火把?砍根竹子灌煤油!没路?跟着萤火虫走! 山路陡得像梯子,火把烧完了,就手拉手摸着树皮走。我摔进泥坑,膝盖磕得渗血,第一反应不是哭,而是摸裤兜——苞谷馍还在! 散场后摸黑回家,山风“呼呼”吹得树叶响,猫头鹰“咕咕”叫,我们吓得攥紧彼此的手,却还嘴硬:“怕啥?我们可是看过'十三棍僧救唐王’的人!” ✨ 那时的夜很黑,火把很暗,但银幕的光,能把人心照得透亮。 【老银幕下,藏着最浓的人间烟火】 ![]() 那时候看电影,银幕没挂起来时,孩子们在底下钻来钻去,偷啃别人的瓜子;大人们唠家常,“你家闺女该说亲了”“今年苞谷收成咋样”;就连狗都跟着凑热闹,追着光斑跑。 钟老师写“部队拉歌赛”,我们村也有“民间演唱会”——放映员调试机器时,总有个大叔跳上石凳吼川江号子,跑调跑得能把银幕震歪,却能赢来满堂彩。 ✦ 有次放《白毛女》,演到喜儿躲进山洞,我旁边的大妈急得直拍大腿:“傻妮儿,别躲啦!快出来看电影啊!”全场笑到肚子疼。 【给年轻人唠唠:为啥我们总念着老电影?】 ![]() 昨晚和年青文友视频,他问:“现在手机上啥电影都有,你们咋还惦记露天电影?” 我想了想,说:“因为那时候的电影,是和全村人一起'品’出来的。” 我们在银幕下哭过、笑过、抢过座位、摸黑走过山路,每颗星星、每粒灰尘,都沾着人的味儿。 就像钟老师写的:“电影是贫瘠岁月里的光。”这光,照的不是银幕,是我们实实在在的日子啊! 【文末互动】 今儿个唠了这么多,想听听你们的故事—— ✦ 50后-70后:还记得你第一次看的电影是啥吗?有没有为看电影挨过打? ✦ 80后-00后:想不想听听你爸妈、爷爷奶奶的“追光故事”? 留言区见! 影梦旧痕寄怀间 上个世纪物维艰,影片如星破夜澜。 每念佳章心欲醉,梦融光影意千般。 钟洪发||忆五十年前的电影旧事链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