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震云说:“人最蠢的举动就是张扬;人最差的习性就是鲁莽;人最大的愚昧就是口无遮拦;人最上乘的状态就是缄默; 人最高的智谋就是内敛;人最好的涵养就是沉稳;人最低的认知就是自傲;人最硬的底牌就是谦卑; 狂躁源于能力欠缺;焦虑源于心力不足;浮夸源于目光短浅;懈怠源于方向迷茫;心累源于杂念丛生;烦躁源于思绪紊乱; 辛劳源于方式欠佳;内耗源于期待过高;忙乱源于筹备不周;畏惧源于妄想太多;贪婪源于欲壑难填; 聪明的人,能看到别人错误;智慧的人,能看到自己的错误;能承认自己的错误,是成熟;能改正自己的错误,是成功。” 老子说:“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辩若讷”,张扬、鲁莽、言多,是为人性三大愚昧,张扬是祸患的引线,而内敛才是保身的铠甲。 井底之蛙声震天,瀚海之鲲潜深渊。满瓶不响,半瓶晃荡,浅薄者如秋蝉聒噪,智者似熟穗低垂。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出头的椽子先烂,过度张扬只会暴露自身缺陷,容易招致嫉妒与敌意,深藏不露才是明哲保身的良策。 《易》云“吉人之辞寡,躁人之辞多”,多言多败,守口如瓶才能避免祸患。做人需低调,行事需谨慎,方能立于不败之地。 《尚书》说:'谦受益,满招损',张扬除了树敌,没有任何意义。真正的智慧永远低眉顺目,虚怀若谷。 刘震云的警世箴言,绝非夸夸其谈,而是充满见识的人生忠告。刘震云的人生智慧,话糙理不糙,句句充满真知灼见,一切都源自他半生沉浮的淬炼。 刘震云,1958年生于河南延津农村,幼年贫穷,食不果腹,半岁便被父母送给外婆抚养,外婆做了两件事,彻底改变了他的人生。 第一件事是在他五岁时,外婆为了送他读书,卖掉祖传银簪子。第二件事是在他19岁时,外婆送给他一句话:“人一辈子要忠于一件事,一旦做了两件事,就想做二十件事,最终一生平庸,一事无成。” 1978年,19岁的刘震云,凭着无与伦比的专注,以河南省文科状元,考入北大中文系,他牢记外婆的人生忠告,毕业后,既没有从政,也没有从商,而是专注写作。 之后他在《人民文学》连续发表了《塔铺》《单位》《官场》《一地鸡毛》《温故一九四二》等脍炙人口的畅销名著。 2009年,他耗时19年创作的《一句顶一万句》,更是击败莫言的《蛙》,斩获第八届茅盾文学奖,在颁奖礼上他感慨的说:“写作是把自己埋进土里的过程,种子破土之前,必须学会黑暗中的等待” 王安忆说:“刘震云的幽默,是裹着黄连的糖衣,笑着咽下后才觉苦涩,他用最朴素的文字,建造起人性的迷宫” 刘震云的文学价值,在于为浮躁的现代人,提供了崭新的生存智慧。他提醒我们:“瀑布的轰鸣终将消散,深海的静默却亘古长存”。 刘震云说:“浮躁的年代,每个人都渴望自己鹤立鸡群,不管自己是不是鹤,都希望别人是鸡。” 《易》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喜怒于色招惹麻烦,要控制情绪。鲁莽冲动终误大事,要成熟理智。真正的强者,懂得在沉默中积蓄力量。 天狂有雨,人狂有祸。三国杨修恃才放旷,以“鸡肋”之解触怒曹操而丧命,过度自我暴露往往源于认知狭隘。 王阳明龙场悟道前,经历“格竹之困”,终悟“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聪明人看他人过错,智者观自己不足。 晚清曾国藩的日记本,满是对“妄言”“躁怒”的自责,这种近乎严苛的自省,使其从平庸官僚蜕变为“千古完人。 男子气概,不在于大胆与鲁莽,而在于自我克制。妒嫉心强徒增烦恼,要正视差异。傲慢张扬自掘坟墓,要低调内敛。 苏轼说:“大勇若怯,大智如愚”,安静的树林里藏着最甜的果子,黑暗培养的瞳孔,更懂光明的珍贵。 《尚书》“非知之艰,行之惟艰”,话说得漂亮,不如事做得妥当,不显示自己的优秀,也是对他人的一种尊重。 做人拼得不是聪明,而是对人性的认知。处世需要技巧,没技巧就会吃瘪,不懂人性,就无法拿捏人性;不懂人心,就无法和人交心。推荐你读一读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 刘震云在书中说:“世上的人遍地都是,说得着的人千里难寻。君子约言,小人先言,藏巧于拙,用晦而明,任难任之事,要有力无气。处难处之人,要有知无言。” 威不足则多怒,越是没有威信的人,越喜欢暴躁易怒;信不足则多言,越是没有信用的人,越喜欢夸夸其谈。 言多必失,不是不要说话,而是要慎言。宁静致远,非谓避世,而是精神内守,言语是银,沉默是金,贵人语迟,古今中外的智者,都是回归内心的沉静。 《一句顶一万句》被称为中国版《百年孤独》,”以“说话”为经,“孤独”为纬,书中人物在“说不上话”的焦虑中奔波,最终在沉默里找到生命的锚点。 这本书为何值得阅读,读完这本书,我们才会恍然大悟,当我们停止用言语填满世界,智慧的光才能穿透裂缝,照亮人性的深渊。 时至今日,《一句顶一万句》已经被翻译成30多国语言,更有十万读者给出9.1的豆瓣评分,好书不贵,想要提高自己智慧,这本书千万别错过。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