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资治通鉴》是北宋司马光耗时十九年编纂的一部“帝王教科书”。 它以1362年的历史为标本,从三家分晋的血腥权谋到五代十国的乱世更迭,赤裸裸地揭示了统治者的生存法则:德不配位者必亡。 翻开这部巨著,我们看到的不仅是庙堂之上的尔虞我诈,更是职场中的站队智慧、商场里的博弈策略,以及人生关键时刻的抉择逻辑。 在这个快餐文化盛行的时代,只有静下心来阅读,才能收获比别人更多的思考。 #01 救寒莫如重裘,止谤莫如自修。 释义:御寒最好的办法是穿厚皮袄,堵住别人的嘴最好的办法是修炼自己。 《三国志》里,王昶告诫子孙说:“若别人骂得对,你没资格怨恨;若骂得不对,更不值得计较。” 面对流言蜚语,愤怒回击、四处辩解,只会让谣言越传越广,因为别人会觉得“越解释越像掩饰”。 强者不会浪费精力去堵别人的嘴,而是让自身的德行硬到别人无话可说。 当你的高度远超闲言碎语,那些噪音自然就成了脚下的尘埃。 #02 贤而多财,则损其志; 愚而多财,则益其过。 释义:贤能的人若拥有过多财富,反而会消磨其进取的志向;愚钝的人若财富过剩,只会放大他的过错。 财富本身无罪,罪在人心对财富的依赖与滥用。 若没有智慧驾驭金钱,只会助长自身挥霍、傲慢甚至作恶的底气,最终招致祸患。 #03 币厚言甘,人所畏也。 释义:厚重的钱财和甜美的奉承,是人应当警惕畏惧的。 糖衣炮弹的终极目的,从来不是讨好你,而是摧毁你的判断力。 若是贪恋物质与虚荣,最终就会被别有用心者利用,直至堕入深渊。 #04 千钧之弩,不为鼷鼠发机; 万石之钟,不以莛撞起音。 释义:千钧重的强弩,不会为了一只小老鼠扣动扳机;万石重的巨钟,不会因为一根草茎的敲击而发出声响。 高价值的事物,需要与之匹配的触发条件。 普通人纠结鸡毛蒜皮,而高手只对等量级的机遇投入核心资源。 #05 木心不直,则脉理皆邪, 弓虽劲而发矢不直。 释义:如果木材的中心不正,纹理就会歪斜,即使制成的弓强劲有力,射出的箭也无法笔直命中目标。 心不正,则行必偏。 就像一棵树,若生长时扭曲了本心,再繁茂的枝叶也难成栋梁; 一个人若失了正直的底色,再大的才华也可能沦为危险的利器。 #06 能择善者而从之,美自归己。 释义:若能选择他人优点学习,美德自然归于自身。 所谓“择善”,不仅是选择好的榜样,更是锤炼判断力,分辨哪些值得学、哪些必须弃。 柳公权学颜真卿书法时,不囫囵吞枣,而是取其雄健、弃其臃肿,终成“柳骨”一派; 欧阳修写《醉翁亭记》,听取樵夫建议,将冗长开头精炼为“环滁皆山也”,成就千古名篇。 可见,“择善”的本质是批判性思维,既不自负到拒绝学习,也不卑微到全盘模仿。 当你持续吸纳他人长处,这些优点会逐渐融入你的气质与能力,最终塑造出独一无二的自己。 #07 凡人之情,穷则思变。 释义:人的本性在于,当陷入绝境时,就会主动寻求改变。 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 真正的强者不会等到山穷水尽才行动,而是在察觉危机之初就调整方向。 唯有敢于破局,才能绝处逢生。 #08 老禾不早杀,余种秽良田。 释义:残留在地里的老稻若不及时收割,其散落的稻种会污染良田,使土地荒芜。 同样,一个组织若纵容庸碌、腐败者盘踞高位,必然导致人才凋敝、风气败坏。 明朝末期党争倾轧、清朝晚期吏治崩坏,无不是“余种秽良田”的恶果。 #09 口说不如身逢,耳闻不如目睹。 释义:听别人说一百遍,不如自己亲身经历一次;耳朵听到的传闻,远不如亲眼所见的真实。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我们总以为自己能通过他人的描述还原真相,却忽略了语言本身的局限性:说者难免带有主观滤镜,听者必然存在理解偏差。 历史无数次证明:轻信谣言的代价,永远比亲身体验的成本高昂得多。 #10 非知之难,行之惟难; 非行之难,终之斯难。 释义:懂得道理并不难,难的是付诸行动;行动本身也不难,最难的是坚持到底。 很多人读遍成功学,却从未迈出第一步;也有很多人雄心勃勃地开始,却在挫折面前草草收场。 “知”是廉价的,它只需大脑的运转;“行”是昂贵的,它需要勇气、毅力和耐心。 魏征劝诫唐太宗“慎终如始”,正是因为人性最深的弱点,不是无知,而是懈怠;不是不会做,而是不能坚持。 须知,重复的耐力,才是通往成功的关键! ![]() |
|
来自: 新用户8168ftZw > 《古文池鱼碎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