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大没本事的孩子,大多来自这3种家庭,家长要格外注意

 阳的阳 2025-05-24

卢梭曾说:“植物的成长,取决于灌溉;而人的成长,则在于教养。”

家庭是孩子踏入的第一个社会场所,而父母是孩子生命中最初的引路人。

家庭教育对于一个孩子的影响,既是深远而持久的,又是潜移默化的。

一个孩子长大能有多大成就,看看他的家庭就能知道。

那些长大没本事的孩子,大多来自以下三种家庭:

孩子不断被否定

《知心姐姐》杂志曾面向中小学生做了一项调查:“如果爸爸妈妈给你一个新世纪的承诺,你最希望得到什么?”

调查结果显示,56.82%的孩子,希望爸爸妈妈能看到自己的进步并且肯定自己;

还有54.67%的孩子,希望爸爸妈妈别老拿自己和别的孩子比较。

经常否定和指责,已成为当代大部分孩子面临的共同苦恼。

邻居的孩子浩浩,三年级下学期在班里当上了小队长。

在这之前,他从来没有当过班干部,这是他人生中的第一次,开心得不得了。

回家兴致冲冲地告诉妈妈:“妈妈,我当上小队长了!”

本以为妈妈会好好地夸赞、鼓励一番,结果只等来满脸的不屑一顾。

妈妈还挖苦地说道:“你都三年级了,才当个小队长,有什么好炫耀的?人家早都当大队委了!”

本想给妈妈一个惊喜,换来的确是否定与指责。

心理学上有一个词叫作“标签效应”,它对人有很强的导向作用。

当一个人被用特定的词语来定义时,他往往就会朝着这个方向发展,以保持一致性。

英国作家乔治·奥威尔说:“那些被标签的人,终将走进自己标签的坟墓。”

父母过多的否定和指责,很容易让孩子无所适从,甚至会不自觉地认同。

有智慧的父母,会看见自己孩子的独特性,看见自己孩子的每一个小小的进步。

父母不断地肯定和鼓励,会为孩子成长道路上,提供充足的养分。

获得更多肯定和鼓励的孩子,更容易激发自身的潜能,也能更加自信和勇敢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和挑战。

毕竟,一个孩子长大,可能会经受他人无数次的评价,但不管别人说什么,父母的评价,才是永远的基石。

父母情绪不稳定

心理学上有一个“静止脸实验”:

实验开始时,研究人员让妈妈跟孩子正常地互动,此时孩子会积极响应,表现得十分开心。

接下来,研究人员让妈妈保持面无表情,孩子刚开始会尝试各种方法引起妈妈的注意,但发现妈妈无动于衷时,孩子便开始崩溃大哭。

显然,父母的情绪,深深地影响着孩子。

情绪稳定的父母,更容易让孩子感到安全,情绪不稳定的父母,更容易让孩子感到恐惧不安。

这些,都有可能影响到孩的性格、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

上周逛商场的时候,看见一个四五岁左右的小女孩,缠着妈妈非要买玩具。

这位妈妈以家里已经有很多类似的玩具为由,拒绝了小女孩的要求。

就在这时,小女孩竟拿起手上的玩具狠狠地在妈妈身上敲打,一遍敲打一边大喊:“我就要买!我就要买!”

妈妈这时也开始发脾气了,气冲冲地朝小女孩吼道:“明明是你不对,你还打人,以后再也不带你出来了!”

气急败坏下,还把小女孩重重地推倒在了地上,小女孩马上哭了起来。

见此状况,妈妈继续吼道:“哭!哭!哭!就知道哭!哭也没有用!”

这一下,小女孩情绪更加崩溃了,躺在地上哭闹吼叫。

中村恒子说:“父母的心情会扰乱孩子的内心,孩子的波动反过来又会反弹给父母。”

父母于孩子之间,情绪往往容易相互影响。

情绪不稳定的父母,很难养育出一个情绪稳定的孩子。

而接纳,是保持情绪稳定的一剂良药。

面对孩子的不良行为,面对自己的负面情绪,不逃避,不压抑,勇敢地接纳它。

这不仅会减少我们内心的痛苦与挣扎,与情绪和解,还会让我们多一份理智和平静,也多一份从容和坚定。

父母言行不一致

漫画师王原画过这样一幅漫画:

一位爸爸带着儿子从书店走出来,一边走一边大声告诉儿子,书店忘算手上这本书的钱了,要赶紧离开。

而爸爸手里拿着的书,名叫《孩子偷东西怎么办》。

很讽刺,但类似这样的事情,却在很多家庭真实上演。

闺蜜跟我一样,有一个6岁的女儿,见面时经常跟我抱怨:“我家孩子根本就不是读书的料,每天只想看手机、打游戏,好羡慕你家萱妹儿,没事儿就抱着本书在那儿看。”

每当这个时候,我都会苦口婆心地劝她,自己在家也多看看书。

闺蜜和她老公都是上班族,每天下班回到家,两人要么在沙发上躺着看手机,要么就约三五个朋友来家里打麻将。

有次我到她家里去玩,孩子又吵着要看电视。

闺蜜一边跟我聊天吐槽,一边手机不离手,指着家里书架上的书对我说:“你看,我也没少给娃买书,她怎么就只爱看电视不爱看书呢?”

与此同时,她老公正和一群朋友在客厅打着麻将,高声阔谈。

一个孩子爱不爱读书,不单是取决于你给她买了多少书,你在她面前读了多少书更为重要。

如果她每天看到的是父母在家看手机、打麻将,她又怎么会认为看书这件事很重要?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父母的言行举止,会对孩子形成潜移默化的影响。

想要孩子成为怎样的人,父母就要先成为那样的人。

父母若希望孩子养成良好的习惯,自己首先应该以身作则,为孩子树立榜样。

托尔斯泰说:“教育孩子的实质是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好的方法。”

如果孩子平时都未曾看过父母在家读书的样子,自然会觉得这件事不那么重要,而如果父母常常在家看书,孩子自然也会习以为常,并加以模仿。

所以,想要孩子爱上阅读,父母不如自己先拿起一本书来读。

尼采曾说:“我们就是自己父母塑造的产物,我们的性格、我们的三观、我们的精神,以及我们行为中的每一丝一毫,都是父母留下的遗产。”

孩子的成长轨迹,深深地刻着家庭和父母的烙印。

好的家庭教育,充满父母的肯定与鼓励,让孩子不在前进中迷失方向;

好的家庭教育,源于父母的平和与宁静,为孩子的情绪之舟抚平波浪;

好的家庭教育,不乏父母的言传与身教,为孩子牢牢树立心中的榜样。

让我们敬畏家庭的力量,用爱与智慧,陪伴孩子一路成长。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