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到故宫,大家都不陌生。从明清两朝的更迭,到如今的首都中心,太多的故事曾在这里上演。似乎中国人的记忆里,这里的一砖一瓦都意蕴十足。
这不,专家们真的从一块出现了裂缝的地砖里,发现一个被尘封了600年的秘密!
为了进行裂缝的修缮,工作人员先把砖移开,而后发现这下面竟然还有一层。
后来经过探测才得知这块砖的下面,竟是被铺上了整整15层的“金砖”。
据考,当年铺砖的工匠,统统被秘密处死,这听上去又是一例血雨腥风的皇家秘事。
那么,这背后的始作俑者,也就是故宫的第一位“业主”,明成祖朱棣,为何要如此大费周章呢?
“造反皇帝”的安全感缺失综合症
洪武25年,太子朱标病逝,朱元璋立朱标之子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逝世后,朱允炆继位。
建文帝朱允炆虽孝顺仁义,却缺少治国本领,奈何齐泰、黄子澄这些幕僚空有护主心,才能实则也有限,所提供的政治手段很是粗暴。他们怂恿朱允炆大力削藩,短短数月,周、齐、湘、代几个藩王全被废黜,湘王甚至被逼自焚。
燕王朱棣眼看着再也坐不住了,“靖难之役”一触即发。前后历经4年,终是击败建文帝,拿下了皇位。
登基只是个开始,面对满朝文武,天下百姓,以庶夺嫡的篡位皇帝要如何堵住悠悠之口?
朱棣选择用武、重治。
先是处死了建文帝的臣子。朱棣打入南京城后,拒绝投降的官员全被斩了,有史料记“杀齐泰、黄子澄、方孝孺,并夷其族。坐奸党死者甚众。”
另,朱棣还收回了藩王的兵权。为了防止其他封臣上演类似事件,朱棣最大程度地削弱了藩王的兵权,并且把镇守边关的藩王内迁。如此北部边防变得虚空,朱棣便顺势迁都北方。
这一系列的操作下来,难保没有遗漏,朱棣入睡时还是不能踏实,他想到,也许还要加强皇宫的安全性建造。
至此,才有了开头所说故宫所铺的那“15层地砖”。
迁都北平,兴建土木
1402年,大明朝第三个皇帝朱棣,正式登基。此时的首都还停留在开朝皇帝朱元璋所定的应天府,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朱棣做藩王时就一直镇守北平,相比南京,他自然更适应这里的生活。
北平是他的发家之地,是他的故乡。人民也爱戴他,在这里他的势力可尽数扩大。作为武帝,北方天然和他更搭。
而南京,却是他发动政变、夺权篡位之地。朱允炆消失的那场大火他如今做梦还能梦到,而朱允炆的那些余党也恨透了自己,指不定哪天叫人迫害了。每每想到这些,便夜不能寐。
于是1403年开始,朱棣就开始暗中为迁都做准备。
那为什么不直接迁都呢,因为彼时的朱棣尚未得民心,朝中大臣也多对他有所忌惮。迁都这样一件大事,不适合突然行进。
朱棣尚武,但却也懂得忍,就像他被派去苦寒之地却也能得到磨炼,打出战功,被侄子打压还能背后筹谋,用养鸡鸭作掩护锻造兵器,再给出敌人致命一击。
1406年,时机到来,终于有大臣请求在北京建立宫殿,以供皇帝巡视时居住。于是朱棣号令全国各地的工匠民夫前赴北京,开始正式修建宫殿。
故宫所造,一方面强调华美恢弘。传闻初建时故宫整整9999间房,
完全以左右对称的美学来进行配置。
柱子用的是百年成材的金丝楠木,栏杆用的是洁白无暇的汉白玉,而砖头的工艺又极繁琐,因打磨光滑又带金黄色,便被称为“金砖”。
另一方面,建造强调高度安全。屋顶上的“五脊六梁”用来加固瓦片;弓形的“斗拱”用来抗震;故宫围墙高大威武,且地基还极深,周围还设置了护城河,建筑的内与外被划分得格外明确。
然而,这些还不够。
敌人想要暗夺情报或是行事刺杀,一般有两个法子,要么飞天要么遁地。
朱棣便叫人用砖把太和殿的广场打实,任谁也遁不了这地。他为了确保万无一失,竟要求铺设了整整15层的地砖。
要是普通地砖倒也没什么,但这可是传说中的“金砖”。
朱棣对于砖块的要求极为严苛,烧制仅一块符合他标准的砖就需要20多道工序以及720天的时长。这些砖每一块都刻着制砖人的名字,出了差错就问斩。
烧砖难,铺砖亦难。15层砖层层铺列,每一块都那么大那么重,运输过程中磕着碰着了就算是出大事了。工人们现场制作粘合剂,几个人协作才能完成一块砖的铺设。被监工在一旁看着,不累死也得紧张死。
实际上,一完工,朱棣便杀害了这些为他铺砖、满足他安全感的工人,只为了这个秘密不被扩散出去。他用这一条条人命去补那个篡位的网。
然而,他从此又多了一个秘密,而这个秘密在六百年后的今天还是震惊了世人。
这位君主的残暴,已然一个既定事实。人们望着这些砖,好似望到了劳动人民的汗泪血。
“造反皇帝”的自我证明
历史上常有用李世民来对比朱棣,只因这二人拥有类似的夺权经历。不同的是,李世民更善以仁治国,而朱棣,实则继承了父亲朱元璋的风格,尚武尚重治。
不过,朱棣其实并没有诛方孝孺十族,流传这些的都是野史。
朱棣也并未对朱允炆的后人赶尽杀绝,关了几十年,建文帝朱允炆也算是留了后。
此外,朱棣这一生还做了各种事情。修撰《永乐大典》、派郑和六下西洋等。这位少年习武的皇帝还亲自率军五次出征蒙古,最后自己也突然逝于第五次远征漠北的回军途中。
太多人诟病于他的夺权篡位,于是为了证明自己的才能,他不停地做事。也曾扬国威于四海,不可不谓盛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