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三类教学支架,让学生“自己成为老师”

 caimin133 2025-05-24

本文根据 Todd Finley 《Scaffolding Like a Pro》改编。

一|不是“多教”,而是“教到点上”

“教学支架”(Scaffolding)这一概念最早由心理学家维果斯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演化而来。维果斯基认为,学习最有效的区域不是学生已经会的部分,也不是完全不会的内容,而是学生“差一点就会”,在适当帮助下能够掌握的区域。教学支架的核心在于三点:

核心原则
含义
差异支持
针对不同学生的当前状态进行灵活支持
渐退退出
随着学生能力增强,逐步撤离帮助
责任转移
最终将学习任务交还给学生独立完成

根据认知负荷理论,教学支架还能有效减轻学生在面对复杂任务时的认知压力,避免“信息超载”导致的学习崩溃感。

二|三类支架 × 中国课堂应用案例

我们将支架教学拆解为三种类型:认知支架元认知支架程序支架。每一类,我们都结合中国课堂实际提供典型策略与案例示范。

01|认知支架:让学生真正“听懂、看见、想明白”

适用于场景:高一数学(函数图像)、小学语文(说明文阅读)

认知支架解决的是学生“不会理解”的问题,特别是在初次接触新概念、新知识时。

策略与案例:

  • · 类比教学:在高一讲解函数图像时,教师可用“拉面”比喻一次函数,“拱桥”比喻二次函数,让学生快速建立形象理解。
  • · 图示支持:在小学语文讲说明文时,用思维导图梳理文章结构,标出说明对象、说明方法,有助于学生掌握结构逻辑。
  • · 分层材料:初中英语阅读困难学生,可提供不同难度版本材料,逐层提升阅读能力。
  • · 边做边讲(Think-Aloud):小学数学解题时,教师口述每个步骤的思维过程,帮助学生掌握解题逻辑。

02|元认知支架:教学生“如何学”,培养自主学习力

适用于场景:初中生写作训练、复习备考阶段的时间管理

元认知支架关注学生的“学会学习”,包括计划、监控、反思等能力。

策略与案例:

  • · 学习清单(Checklist):初三英语作文课,使用清单帮助学生自查结构、词汇、表达等维度。
  • · 自我提问阶梯:高中政治复习中,从“发生了什么”逐步过渡到“为什么”“还有哪些可能”。
  • · 脑中画面法(Mind Movie):小学自然课讲水的三态变化时,学生想象蒸发过程,强化理解。
  • · 词云工具(Concept Cloud):写作后生成词云,检查表达的主题是否清晰、有力。

03|程序性支架:把任务“切块”,让学生更容易“动手做”

适用于场景:小组项目式学习(PBL)、初中信息技术课、综合实践课程

程序性支架帮助学生逐步完成任务,避免“知道要做什么,但不知道怎么做”的无力感。

策略与案例:

  • · 任务卡片(Task Cards):小学“校园环保调研”项目中,任务拆解为“采访对象”“设计提纲”“汇总数据”等卡片。
  • · 过程提示句(Process Prompts):例如“我完成了____,下一步是____”,帮助学生整理步骤。
  • · 阶段化指令:初中信息技术课中,逐步引导学生掌握PPT各功能,降低操作负荷。
  • · 时间分块表(Time Blocking):高三学生使用时间管理模板,合理安排学习计划。

三|支架教学不是“简单”,而是“智慧”

它不是让学生走得快,而是走得稳 ;不是直接给答案,而是让学生走向独立。我们希望课堂是这样的:

  • · 学生面对困难不再慌张,而是知道“第一步该怎么做”
  • · 教师不是拽着走,而是在关键点“轻轻扶一下”

支架教学,就是那只看得见或看不见的手,带学生爬上一个个原本觉得“够不着”的阶梯。

四|结语:教学支架的承诺

不论是面对函数图像的“天书”,还是第一次站上英语演讲台的紧张,教学支架都在悄悄告诉学生一句话:

“别怕,你可以的。”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