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 ![]() 作者:爪间墨 来源:国学生活 成年人的世界,总是有太多关系会随时破裂。 大多是时候,并不是做错了什么,而是走得太近,界限太模糊,内耗自己太多。 李叔同曾告诉过我们,交友,需以”淡”字。 人生路漫漫,能够一程又一程地陪伴彼此的,往往是保持适当的距离,守住心中的分寸。 1 有个《豪猪哲学》特别有意思。 说的是,一群浑身长刺的豪猪想挤在一起取暖过冬,可刚凑到一块,身上的刺就把彼此扎得生疼,只能分开。 但分开后又冻得受不了,就又凑过去,结果还是被扎痛散开。 人性的本质里,其实自带一种抗拒被侵占的本能。 距离产生美,从来不是一句敷衍的话,有些情分,唯有边界才最动人。 民国年间,同为刊物编辑的徐志摩与梁实秋因文相识,一见如故。 彼时徐志摩刚结束婚姻,成了舆论热议的焦点。 有同事得知二人交好,便撺掇梁实秋:“你和他这么熟,套点隐私写篇报道,准能轰动!” 梁实秋起初好言拒绝,见对方纠缠不休,当即正色道:“朋友私事,我绝不多问。靠揭人伤疤取乐,实在不体面!” 这番话,让本就欣赏他的徐志摩更觉感动。 生活中,你一定遇到过这样的人: 一开始热情似火,无话不谈;后来,因为小事摩擦不断,矛盾暗生;再后来,连寒暄都变得尴尬。 人与人之间,如果没有边界感,关系迟早会失控。 过度的亲密,不是加分项,而是隐患;太多的干涉,不是关心,而是负担。 《好的孤独》中有写过这样一句话: “人与人,就像两个王国,各自应当保持着宽阔、自然而舒适的疆域,甚至在疆域之间,要有一个中立地带。” 你有你的生活,我有我的节奏,既不过分干涉,也不过分冷漠。 人生海海,不缠绕,不侵扰,彼此给予对方自由,也给自己留足余地,才是友谊最好的写照。 2 作家杨峰先生曾说过一句话: “有时候,你存心想做一个与世无争的老实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辱你;你大度忍让,人家就侵犯你损害你。” 很多时候,我们被伤害,不是因为对方太坏,而是因为自己太软。 人性就是如此,你一次次的妥协,换来一次次的得寸进尺。 越是人情冷暖交替之处,越要内心坚定如磐石。 该拒绝的拒绝,该翻脸的翻脸,该疏远的疏远。 旅居撒哈拉沙漠时,三毛与邻居沙仑关系不错。 一天,沙仑恳请三毛帮他给异地女友写信,热心的她不仅洋洋洒洒写好,还代签、诵读并寄出。 本以为是举手之劳,没想到自此之后,沙仑天天登门追问回信进度,寻求情感安慰。 起初,三毛抹不开面子,耐心接待。 可对方越发频繁,甚至一下班就赖在她家,严重影响了她的写作和生活。 不堪其扰的三毛终于狠下心,果断拒绝了沙仑。 此后,她不再热情相迎,见面也刻意回避,渐渐地,生活回归平静。 余华说过这样一句扎心话: “你总觉得忍一忍之后就会好起来,真笨!人家不就觉得你会忍一忍,才这样对你,知道吗?” 总是想着讨好别人,别人只会觉得你好说话、没底线,就像软柿子一样好拿捏。 有时,淡漠一点,是可以解决人生中80%的麻烦。 一旦旁人知道扎你会疼,自然就会收敛总想占便宜的心思。 成年人的世界里,温柔要有底线,善良要有锋芒,既能给人温暖,也能拒人千里。 3 有人问:“人最大的不幸是什么?” 很多人回答,是太依赖别人给予的情绪价值。 如同饮鸩止渴,单方面的情感消耗,不仅会把身边人折腾得很累,更会让自己在精神上愈发脆弱。 很认同一句话:“不和重要的人谈不重要的事,不和不重要的人谈重要的事。” 只在各自的世界里,默默成长,彼此牵挂。 20 世纪 50 年代,戏剧家夏衍与作家曹聚仁因志趣相投,一见如故,迅速成为莫逆之交。 后来,夏衍调任上海报社,住处离曹聚仁家并不远。 然而,工作之余,他极少主动登门拜访,只是每隔几周才与曹聚仁通一次电话。 对此,夏衍夫人十分不解:“你们关系这么好,为何不多走动?” 夏衍指了指远处的钟楼,问道:“你听那钟声,若把耳朵贴上去,还会觉得悦耳吗?” 夫人思索片刻,摇头道:“离得太近,震得难受,哪有什么美妙可言。” 《门前》中写道:“草在结它的种子,风在摇它的叶子,我们站着,不说话,就十分美好。” 好的关系,不需要一直热热闹闹,偶尔可以冷淡一些。 哪怕平时联系不多,但一声问候,依然亲切如初; 哪怕见面稀少,但相处依然自在如风。 成年人的世界里,没有谁必须参与你的人生。 太浓烈的感情,是经不起打磨,即便关系再好,也要拥有独处的能力。 你不需要我时,我忙着自己的事情,你需要我时,我还在,就足够了。 作家毕淑敏说过这样一句话: “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摔碎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成品。” 人这一生,会遇到很多人,经历很多关系。 有的热烈后归于平淡,有的热闹后各自散场。 真正能留下的,不是那些轰轰烈烈的热情,而是那些保持距离、守住分寸的人。 而人与人之间,最好的关系: 是边界清晰,情感真挚;是不必讨好,不必逢迎;是各自独立,各自美好。 余生,愿你我不辜负自己,不取悦他人,彼此尊重,彼此成全,彼此懂得适可而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