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深夜的宿舍楼里,手机屏幕的荧光映照着年轻的面庞,打榜、控评、抢购周边……当代大学生正在用独特的方式参与一场无声的文化实践。有的家长觉得这是不务正业,老师也会担心影响学生的学业。当“饭圈”从亚文化角落走向社会焦点,我们需要思考:这场集体狂欢背后,究竟涌动着怎样的精神诉求?又如何将追星的热情转化为成长的能量? “你追这个明星,是想嫁给他吗?”“不,我是想要成为他。”很多大学生追星,追的其实是理想中的自己。刚脱离父母管控的年轻人,迫切想要找到“我是谁”“我想成为什么样的人”。偶像身上那些被包装过的特质——努力、才华、颜值、甚至“逆袭”故事——恰好成了他们投射自我的载体。通过模仿偶像的穿搭风格、转发其励志语录、参与粉丝公益活动,粉丝在“理想自我”与“现实自我”之间搭建桥梁。“看着偶像从练习生成长为全能艺人,就像在平行时空见证另一个自己的奋斗。”我们或许应当正视这种情感需求的合理性,明白偶像可以成为学生价值观形成的参照系。将追星行为纳入生涯规划教育体系,让镜像反射变为成长导航。 追星人其实是特殊形态的学习共同体。运营过明星超话的同学都知道,管理5000人粉丝群比学生会工作还锻炼人,既要分配任务比如谁P图、谁写文案,还要处理危机,领导反黑组写澄清声明,等等。在粉丝后援会中,大学生自发形成分工明确的“项目组”:文案组锤炼写作技巧,美工组掌握PS技术,外语组负责海外资讯翻译。许多大学生运营的粉丝站产出多篇高质量作品,其中也有成员因此受到关注,获得一些互联网公司实习机会。教育即生活,基于兴趣协作学习到的知识,在真实任务中自然生长。当追星从消遣变为创作,大学生们也可以在“玩”与“学”的边界地带实现能力迁移。 智慧引导胜过粗暴禁止。追星中的情感投入若导向建设性目标,可转化为心理资本。比如追创作型歌手,可以研究他的歌词创作技巧;追演员,就分析他的角色塑造方法,把仰望偶像转化为提升自我的路径。一名追航天员王亚平的学生因此加入学校科创团队,其研发的卫星模型最终获得省级奖项。另外,在追星活动中,教育更应成为文化对话的桥梁。比如目前许多的追韩娱的大学生也会同步关注中国传统戏曲,追星不必是文化冲突的战场,而可能成为文明互鉴的窗口,追星族也完全可以发展为国际文化交流的民间使者。 追星不应被简单定义为“成长干扰项”,我们应当找到打开它的正确方式。当教育者以同理心理解追星的情感逻辑,用专业智慧引导学生的行为边界,这场青春的朝圣之旅便能焕发新的可能——让仰望星空的眼睛,同时看清脚下的道路。毕竟,教育的最高境界,从来不是消灭狂热,而是教会青年如何将星光转化为照亮前路的灯火。 ![]() ![]() 高教课堂研讨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