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2月,接到办公室同事的通知,说《海峡教育报》“少年说”栏目征文,希望在高三年段找一个文笔比较好的学生写一篇稿子。 勉强答应,但不敢保证。毕竟,高三学生正全力以赴复习迎考,哪有兴趣哪有时间哪有精力参加什么征文?再说,在报纸刊登文章,对现在的高中学生来说,吸引力并不大,毕竟,这年头,还有几个人看报纸? 问了几个学生,都委婉推辞了。他们的确很忙,确实抽不出时间来做这样的闲事。 直到我发微信问JL同学,TA竟然毫不迟疑非常爽快地答应了,并且第二天就发来了洋洋洒洒数千言的稿子。 ![]() ![]() 虽然说是冲着稿费,但谁都清楚,现在的高中生,谁会在意那几个钱?主要还是在于JL同学的确比较喜欢写作,其文章也曾入选本校一年一辑的《作文精华》;当然,也比较喜欢语文、语文课。 顺便补充说明一下,当时征文的要求,如下: 栏目:《少年说》 主题:在ChatGPT问世一年多后,OpenAI公司近期再次出招,推出文生视频大模型Sora。根据简单的文本指令,Sora就能生成一段60秒的视频,其中包含多角度镜头切换,呈现相当丰富的细节,等等。OpenAI官网发布了多个视频示例,逼真的画面令人很难区分它们是由实拍而得,还是由AI生成。 Sora的现身一时间引发热议。Sora会取代部分行业吗?未来,人工智能会走向何方?会否设计人类伦理问题?该如何监管?请就以上其中一个或多个问题展开思考和想象,发表看法。 字数:总字数不超过3000字 稍作修改,便把JL同学的征文稿发给办公室同事。JL同学的征文得到编辑的肯定,不久就刊发了,稿费也如愿以偿了,JL同学很是高兴。 让JL同学也让我没有预料到的是,让人高兴的事远不止于此。 这次征文的题目居然与当年高考作文题目高度关联,甚至可以说是极为相似。 2024年新课标全国Ⅰ卷语文作文题如下: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人工智能的应用,越来越多的问题能很快得到答案。那么,我们的问题是否会越来越少?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和思考?请写一篇文章。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顺理成章,理所应当,JL同学轻松完成高考作文,并且,拿了高分,并且,TA的高考语文成绩136分,是整个高中阶段取得的最佳成绩。 我至今还记得,2024年6月7日上午11点51分,语文考试刚结束不久,JL同学便激动地发微信跟我说,要给语文老师磕个响头! 毫无疑问,JL同学是被幸运女神眷顾了,而且是在高考这么重要的考试中。但是,作为TA的老师,我更认为,幸运,从来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JL同学更应该感谢自己当时的毫不犹豫,更应该感谢自己那天深夜的奋笔疾书,更应该感谢自己对写作对语文始终怀揣的饱满热忱。 世间万事,大抵如此,惟有这样,才能赢得幸运女神的垂青。 ![]() 征文附录 对待人工智能发展:手足无措?喜忧参半! 2015年,“阿尔法狗”这一名字开始走进大众视野,两年后,“阿尔法狗”凭借碾压性的算力战胜被誉为天才棋手的柯洁。往后的五年间,互联网上讨论人工智能的帖子铺天盖地,其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便是,哪些职业是无法被人工智能取代的?网友们达成的共识包括:画家,作家,音乐家,诗人。 2021年,OpenAI宣布了图像创作模型DALL·E,紧随其后的大量AI绘图网站便叩开了互联网的大门。Midjourney本只是众多AI生成器中并不突出的一份子,直到2022年8月,美国科罗拉多州博览会的艺术比赛评选出了结果,一幅名为《太空歌剧院》的作品斩获头奖,而当人们把视线投向作者时,却发现它的署名属于一个人工智能——Midjourney。 2024年2月15日,OpenAI正式对外发布人工智能文生视频模型Sora。这意味着如今的AI已经掌握了包括文本生成、语音生成、图像生成和视频生成在内的多项技能,它正在涉及那些曾经被我们如此笃定认为人工智能不可能涉足的领域。在10年乃至20年前,我们便已经意识到这个时代向前的脚步是多么迅捷,意识到AI会有更庞大的算力,会自主学习优化算法,但我们在潜意识里从未将“人工智能”与“创作”二字相连。在更为普遍的认知里,人工智能被创造出来是为了便利人类的生产生活,而如今的AI却在逐步靠近那些在过去被认为是人类所独有的宝物,比如情绪和感情,比如创造力。当人工智能接管了电子大门和密码识别,我们会有一种把安全交给防火墙和加密系统的安心感,因为我们心知肚明:这背后的一整套系统是为人类服务的;可当人工智能开始抓起虚拟的笔,他们开始写文章,开始画画,开始以我们不敢想象的速度生成精致的短视频,就像人类社会发展那样从注重物质飞跃至着眼精神意识,不得不承认,我们都有过一瞬间的恐慌。 这是我们对发展的顾虑,而这种顾虑来自于飞速发展的人工智能正在冲击我们固有的认知。 其一,是关于人工智能和人在就业市场竞争领域的认知。马云在2017年第四届互联网大会上致辞时表示,“机器会取代大部分机械的工作,机器学习、人工智能一定会让机器人取代很多人的就业,而人类将会从事更有创意、更有创造、更有体验的工作。”文学和艺术——这是当年人们认知中最符合马云后半句话的领域,然而在今天,纸质书销量惨淡,网络小说作者即将面临AI根据大纲迅速生成的作品的竞争,并且后者还可以肆意地不考虑时间成本;小型游戏公司为了压缩成本而纷纷转向AI一键生成,本就面临就业难题的应届美术毕业生叫苦不迭。如今,很少有人敢信誓旦旦地说自己的专业可以让自己拥有一个铁饭碗,有画家、作家的前车之鉴,眼下“绝对有保障”的职业极有可能在不久后受到新推出的人工智能模型的威胁。 其二,是有关人工智能工具性的认知。AI一直以工具的身份存在,当它涉及带有部分自主性的艺术创造、情感表达等感性的层面时,它还只是一个工具吗?正如国际华语辩论邀请赛对“AI创作是不是艺术”所展开的讨论那样:如果是艺术,那是否代表AI作品能够反映人工智能的某种情感或某种思维,进而代表它正在触及一些或许我们应该保有的底线?当AI逐步进入创作领域,我们究竟该如何界定其作品的性质?是否会在某一个瞬间,我们恍惚地想,当AI进行“自主”创作的时候,它是否已经逐渐偏离一开始我们对其“工具性”的要求,进而一步步脱离我们的掌控?一旦这么想,一个科学家与哲学家争辩无果的问题便避无可避:究竟如何定义人工智能的自主意识,什么情况下可以认为AI具有了足以威胁人类的自主意识? 人工智能对于人们认识的冲击正在带来越来越多的不安。人们都担心自己成为时代发展洪流中被抛弃的那一颗石子,或是担心人类这个族群最终会被自己的造物所伤害。未来的无法预测性使我们每一次站在发展的岔路口时,都会有类似的渺小而无力的感觉。但正如冯骥才所写的,“大风可以吹走一张白纸,却无法吹走一只蝴蝶”,历史一次又一次证明,人类是一个具有极大生命韧性的种族。人不会因为看到风险便不去尝试,当然,人也不会为了谋求发展而让自己变成一个不计风险代价的匹夫。在这条没有东西能给人以事先提醒和预测的路上,我们提灯,自己保持警惕。 在人工智能代替人类就业问题上,CDA数据分析师Heidi Shierholz指出:“这里的关键经济逻辑是,自动化确实取代了一些工作,但因为相互抵消,实际上并没有影响到就业的总人数。”其话语中“相互抵消”是指AI在取代一些人工的同时,提供了新的就业。AI为企业生产节省了时间和成本,其高效性和所产生的经济效益又会推动新产品的研发,并在新产品的产业链上催化出新的岗位。同理,AI取代了部分画手的工作,但同时“检查优化AI生成稿”的职位应运而生。 “AI影响就业”是一个过于表面化的议题,而当我们真正把这个问题放进实际,就会发现它对当下生活所带来的影响远小于我们的预测——至少在目前而言如此。虽然我们不能不分青红皂白地把它归为杞人忧天,但明确这一事实至少能减少一些我们现阶段对于AI发展的顾虑和排斥。AI在提供便捷和导致失业的问题上确实存在矛盾,但这并不意味着这一矛盾是永远对立且不可调节的。对于普通人而言,安心做好手头事,专注于提升自己,既存激励又不过于焦虑,这或许便是面对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最好的心态了。 而对于AI创作,人人心中都有一把尺,且尺的标准不是统一的。以文学创作为例,蒋勋说《红楼梦》是一部十五岁时读三十岁时读七十岁时再读时,依旧会产生完全不同的感受的小说。我们对艺术的感受一部分来源于作品本身,一部分则来源于对作品背后的解读。对作者心境的揣测、对时代背景的考究和对作品主旨内涵的探求与思考成为了作品艺术性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就像纪伯伦写,“Seven times have I despised my soul(曾有七次我鄙视自己的灵魂)”,他将哲学诗化,又让初读此句的读者忍不住暗暗揣摩是什么促使他提笔写下此句,也或许让两个跨越千年的灵魂在短短几行诗上相遇。这是AI所无法企及的:AI只会从它的词库里检索拼接,最终以千万个像素点的形式呈现在屏幕上。它或许看上去华丽,但经不起深究,因为它背后没有一位能够写出《追忆似水年华》里所有淡淡愁思和繁华消亡感的前贵族普鲁斯特,没有一个在时代里感慨的诗人,它的背后是空的。我们对于文学与艺术内在的认识是我们用衡量AI创作的底气,其评判的主观性永远在于人。当然,又或许有一天,AI作品背后巨大的检索量和无情的代码也会成为一些人眼中另类的浪漫。 我们对于AI发展的态度总是喜忧参半的。然而AI发展实在太过迅速,在AI的冲击下,喜或忧的情绪容易走向极端,滋生出狂热的支持者和极度的悲观主义者。我们须明确的是,让喜和忧达到某种平衡,才是我们面对AI技术发展所应持有的态度。我们不乏对“技术奇点(即人类制造的智能机器人威胁到人类的生存)”的极大担忧与恐惧,像纽约大学心理学家Gary Marcus所认为的那样,“几乎所有研究AI的人都认为机器最终将取代人类”“狂热分子和怀疑论者之间唯一的不同是对时间早晚的判断”,但同时,我们也必须得对这项技术的发展抱有足够的信心与期望,尝试接受那些既定的、或许与我们传统认知有悖的事实并化为己用。 如果说AI技术的发展一直有一条缰绳、有一把枷锁,那它大抵指的便是人们的担忧。这种对未知和不可知的敬畏、对前路每一个分岔口的隐忧与深思,是我们探索路上最好的保障,也是我们所拥有的底气与勇气。 |
|
来自: 新用户9793ddzn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