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营养不良是一组以进行性加重的肌肉萎缩和无力为主要特征的遗传性肌肉疾病,现代医学目前尚无根治方法。而在中医理论体系中,虽无 “肌营养不良” 之名,但依据其肌肉萎缩、肢体无力等症状表现,可将其归属于 “痿证”“痿躄” 等范畴。中医凭借整体观念与辨证论治的特色,在改善患者症状、延缓病情进展方面展现出独特优势。 一、中医对肌营养不良病因病机的认识 中医认为,肌营养不良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后天脾胃虚弱、肝肾亏虚以及痰瘀阻络密切相关。 (一)先天禀赋不足 肾为先天之本,主藏精,精能生髓,髓居于骨中,滋养骨骼与肌肉。若父母体虚,精血不足,致使胎儿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亏虚,骨髓生化无源,骨骼失养,肌肉无以充养,从而引发肌肉萎缩无力。正如《灵枢・本神》所言:“生之来,谓之精。” 先天之精不足,是肌营养不良发病的重要内在因素。 (二)后天脾胃虚弱 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功能正常,方能运化水谷精微,将其输送至全身,滋养肌肉。若饮食不节、劳倦过度或久病损伤脾胃,致使脾胃虚弱,运化失职,气血生化乏源,肌肉失于濡养,渐致萎缩无力。《脾胃论》中指出:“脾胃内伤,百病由生。” 脾胃虚弱在肌营养不良的发展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 (三)肝肾亏虚 肝藏血,主筋;肾藏精,主骨生髓。肝肾同源,精血互生。若久病耗伤,或年老体衰,导致肝肾亏虚,精血不足,筋骨失养,肌肉无力,肢体痿废不用。《素问・上古天真论》云:“肾者主水,受五脏六腑之精而藏之。” 肝肾亏虚,使得筋骨肌肉难以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 (四)痰瘀阻络 疾病日久,气血运行不畅,水液代谢失常,可致痰浊内生,瘀血阻滞经络。痰瘀互结,痹阻经络,气血难以通达肌肉,进一步加重肌肉萎缩无力的症状。痰瘀既是病理产物,又是致病因素,在肌营养不良病情的缠绵难愈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中医对肌营养不良的辨证论治 中医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依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舌脉表现进行辨证分型,从而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一)脾胃虚弱证 症见肢体软弱无力,逐渐加重,食少便溏,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舌淡苔白,脉细弱。治以健脾益气,养血荣肌,方选参苓白术散加减。方中人参、白术、茯苓、甘草健脾益气;山药、莲子肉、白扁豆、薏苡仁健脾渗湿;砂仁、桔梗醒脾和胃,调畅气机。诸药合用,共奏健脾益气、滋养肌肉之功。 (二)肝肾亏虚证 症见起病缓慢,下肢痿软无力,不能久立,腰膝酸软,眩晕耳鸣,咽干目涩,舌红少苔,脉细数。治以补益肝肾,滋阴养血,方选虎潜丸加减。方中熟地黄、龟甲、知母、黄柏滋阴降火;锁阳温肾益精;干姜温中;白芍养血柔肝;牛膝强筋健骨。通过滋补肝肾,使精血充足,筋骨得养。 (三)痰瘀阻络证 症见肌肉萎缩,肢体麻木,疼痛,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涩。治以活血化瘀,祛痰通络,方选身痛逐瘀汤合二陈汤加减。身痛逐瘀汤中秦艽、川芎、桃仁、红花、没药、五灵脂、香附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二陈汤中半夏、陈皮、茯苓、甘草燥湿化痰。两方合用,共达化痰祛瘀、疏通经络之效。 三、中医特色疗法在肌营养不良治疗中的应用 除了中药内服,中医还有多种特色疗法可辅助治疗肌营养不良,提高临床疗效。 (一)针灸治疗 针灸以经络学说为指导,通过刺激穴位,调节经络气血的运行,从而改善肌肉萎缩无力的症状。常选取阳明经穴位,如足三里、阳陵泉、曲池等,因 “治痿独取阳明”,阳明经多气多血,针刺阳明经穴位可调理脾胃,补益气血,滋养肌肉。同时,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配伍其他相关穴位,如肝肾亏虚者,加用肝俞、肾俞、太溪等穴位;痰瘀阻络者,加用丰隆、血海、三阴交等穴位。 (二)推拿按摩 推拿按摩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改善肌肉营养代谢,防止肌肉挛缩。操作时,先在患肢进行揉法、滚法、按法等放松手法,以缓解肌肉紧张;然后进行点按穴位,如上述针灸选穴,以激发经气;最后进行被动活动关节,防止关节僵硬。定期进行推拿按摩,有助于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 (三)中药外治 中药外治包括中药熏蒸、中药热敷等方法。将具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补益肝肾等功效的中药,经加热后作用于患处,使药物通过皮肤渗透吸收,直达病所,起到温通经络、散寒止痛、濡养肌肉的作用。例如,用透骨草、伸筋草、乳香、没药、杜仲、牛膝等中药进行熏蒸或热敷,可有效缓解肌肉疼痛、改善肢体活动功能。 四、肌营养不良的中医预防与调护 中医强调 “治未病”,对于肌营养不良,预防与调护同样重要。 (一)饮食调养 饮食宜营养均衡,多食用富含蛋白质、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豆类、新鲜蔬菜水果等。对于脾胃虚弱者,可适当食用山药、芡实、薏苡仁等健脾益胃的食物;肝肾亏虚者,可食用黑芝麻、核桃、枸杞等滋补肝肾之品。同时,应避免食用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防损伤脾胃。 (二)生活起居 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避免过度劳累和熬夜,保证充足的睡眠,以利于身体的恢复和调养。适当进行运动锻炼,如太极拳、八段锦等柔和的运动,可增强体质,促进气血运行,但要注意避免剧烈运动,防止肌肉损伤。注意保暖,避免风寒湿邪侵袭,尤其是在季节交替时,要及时增减衣物。 (三)情志调节 肌营养不良病程较长,患者易产生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而情志不畅又会影响脏腑功能,加重病情。因此,要重视患者的情志调节,鼓励患者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家属应给予患者关心和支持,帮助其缓解心理压力。 中医在肌营养不良的治疗中,从整体出发,辨证论治,综合运用多种治疗方法,在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延缓病情进展等方面具有一定优势。随着对中医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不断深入,相信中医在肌营养不良的防治领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为患者带来更多的希望。 |
|
来自: 新用户6792wIgb > 《待分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