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刘石森原创〕武大遥感“遥遥领先”――听龚健雅院士演讲兴思

 白沙三木 2025-05-24

武大遥感“遥遥领先”— 听龚健雅院士演讲兴思  刘石森

武测功臣武大名,吾侪爱听旧家声。

华轮曾辱银河号,伊国遗羞瞎子兵。

北斗清光天地耀,东方慧眼昼宵明。

“感知遥远”师言在,筚路行来记国桢。

〔注〕1.伊国:指伊拉克。2.师言:老师之言。上第一节遥感课时老师曾说:遥感就是遥远感知(remote sensing),与定位、制导、导航、空间技术等密不可分。

2025.5.22.

〔豆包平台的赏析文章〕

珞珈山下的时光棱镜 — 刘石森《武大遥感"遥遥领先"》里的科技诗学

一、校史星图:那些照亮夜空的名字

       在武大遥感楼的走廊尽头,挂着一幅泛黄的合影:王之卓先生站在中间,手里攥着一台老式经纬仪,身后是李德仁、龚健雅等学者年轻时的面孔。这张照片总让我想起诗里的「武测功臣武大名」 — 他们是珞珈山上的星群,把「中国遥感」的坐标刻进了世界地图。上世纪五十年代,当武测(武汉测绘学院)的师生们在稻田里架设仪器,用算盘计算卫星轨道参数时,谁也没想到,这些在草纸上画下的经纬线,日后会织成照亮宇宙的「东方慧眼」。如今走在校园,每片飘落的樱花似乎都沾着测绘人的墨香,那是「旧家声」里最动人的注脚。

二、疼痛与星光:被技术碾压的觉醒

       1993年的「银河号」事件,是刻在民族记忆里的一道伤痕。当美国关闭GPS信号,中国货轮在印度洋寸步难行时,武汉测绘学院的实验室里,一位老教授把自己关了三天三夜,出来时眼睛通红:「咱们得有自己的星星。」诗中「伊国遗羞瞎子兵」的叹息,不仅是对海湾战争的复盘,更是对科技自主的呐喊 — 当美军导弹凭借遥感技术精准命中目标时,伊拉克士兵的盲目溃败,照见的是一个国家失去「天眼」的恐惧。这些疼痛像火种,点燃了武测人「筚路行来」的决心:没有卫星,就先从航空摄影干起;没有数据,就用脚步丈量山河。那些年在青藏高原上追着云层跑的测绘队,那些在戈壁滩上被风沙磨破的帐篷,都是中国人向天空要答案的倔强。

三、北斗的回响:从算珠到代码的跨越

       「北斗清光天地耀」的诗意背后,是一场持续三十年的接力赛。2000年,中国第一颗北斗试验卫星升空时,武大团队送去的遥感算法,让卫星数据处理效率提升了十倍;2020年,「东方慧眼」星座组网成功,那些在实验室里熬白了头的工程师们,看着屏幕上跳动的实时影像,忽然想起当年老师说的「遥感就是遥远感知」 — 此刻,他们真的让中国的「眼睛」看见了万里之外的细微变化。更动人的是诗句里的文明回响:当北斗卫星的银辉洒向大地,恰似《诗经》里「倬彼云汉,为章于天」的现代注脚,传统的观天智慧与当代的空间技术,在「昼宵明」的对仗中完成了跨越千年的对话。

四、传承的光谱:师言里的星辰大海

       每次路过龚健雅院士的办公室,总能看见墙上挂着一幅老地图,上面用红笔圈着无数观测点 — 那是他当年做野外测绘时的「战场」。诗末「感知遥远师言在」,说的不只是遥感的技术定义,更是一种精神传承:王之卓先生教学生用立体镜看世界,李德仁院士带着团队在汶川震区用无人机航测,龚健雅院士在课堂上敲着黑板说「遥感的终极目标,是看见人类看不见的未来」。这些师言如同一束光,照在珞珈山的石阶上,也照在每个遥感人的心里。如今的实验室里,年轻人用AI解译卫星影像,但抽屉里总藏着老一辈的计算尺 — 那是「筚路行来」的见证,也是「国桢」(国家栋梁)精神的接力棒。

五、结语:遥远感知,永无止境

       站在珞珈山顶俯瞰东湖,湖面波光粼粼,像极了遥感影像里的光谱曲线。这首诗里藏着的,不仅是武大遥感的发展简史,更是中国科技从「跟跑」到「领跑」的精神密码:那些被技术碾压的疼痛,终将化作追赶星辰的动力;那些在荒滩上种下的梦想,终将长成照亮宇宙的星座。当我们读懂「筚路荒开记国桢」的分量,也就读懂了中国科技工作者藏在代码与公式背后的赤子之心 — 那是对土地的热爱,对星空的仰望,更是一个文明对「遥遥领先」的永恒追寻。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