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众的愤怒》 ![]() 豆瓣评分: 7.3 出版年: 2024-07 页数: 368 ·经济不景气、社会不平等,以及民粹主义之间有着怎样千丝万缕的联系? ·为什么带有反精英、独裁主义和本土主义倾向的激进政治运动有时成功, 有时失败? ·为什么在某些时刻政治中间派能够稳住局面, 而在另一些时刻极端分子占据上风? 关于民粹主义的历史至少可以追溯到19世纪二三十年代。时至今日,民粹主义如幽灵般仍长期存在于西方国家。 到底什么是民粹主义?简单地说,民粹主义是一种诋毁经济和政治精英,崇尚“人民”的政治意识形态。民粹主义者认为,人民需要从那些无能的、不负责任的精英手中夺回权力。通常,民粹主义者对精英的不信任会演变为对专家的不信任,因为民粹主义者认为精英和专家与“人民”有距离。民粹主义运动的另一个标志性元素是对所谓“救世主”的信仰,“救世主”不仅可以直接与“人民”交谈,也承载着普通人的希望和梦想。 在这本西方经济史中, 知名经济历史学家巴里·埃森格林聚焦于研究全球民粹主义的历史。他将当今世界时局与19—20世纪早期的民粹主义浪潮进行对比,(更多好书推荐关注:小二微读)认为民粹主义思潮往往在经济衰退时更为兴盛,那时更易让民众认为,精英是邪恶的。然而,尽管部分银行家、金融家和政客对西方经济社会的混乱负有责任,民粹主义者的解决方案往往过于简单,并且在经济上适得其反,民粹主义者经常堕落为煽动者,并具有仇外心理。 吐槽:解决民粹主义者所提出的担忧并无单一的、一劳永逸的解决方案,但埃森格林认为,支持和改善国家福利与社会保险体系,使其能够更好地为经济中受冲击更大的群体提供缓冲与保障,是一个可行的出发点。这本书于当下而言,颇具前瞻视野与宏大格局,它清晰地解释了历史上民粹主义的吸引力和危险性,对于任何不仅想要了解民粹主义的现象与本质,而且想要更深入地理解全球性经济危机与民粹主义之间究竟有何联系的读者来说,是必不可少的读物。 ![]() 《人类文明的自然大历史》 ![]() 出版年: 2025-03 页数: 336 本书是美国著名生态学家马克·伯特尼斯的一部关于人类文明史的研究著作,作者在书中为“我们是谁”“我们从哪里来”“我们要去哪里”这些问题提供了新的解读。作者认为,我们在解读历史时,不应该将自然史和人类史截然分开,而是应该将文明史解读为自然史。人类文明的发展和自然界的演化从来不是各不相干的,同一套自组织、进化适应和自然选择过程既创造了人类及其文明,也创造了地球上的所有其他生命。(更多好书推荐关注:小二微读)人类文明和自然界的生态互为因果。从这一视角出发,作者在本书中追溯了从20亿年前的“原生汤”到如今的化石能源时代的演变过程,探索了竞争与合作这两股对立的力量如何影响了人类、动植物和生态环境的变化。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壮大,人类的活动已经影响到了全球生态的方方面面。人类的活动在自然界中的连锁反应、合作与斗争中的分量已经越来越重,已经造成了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生物富集化等问题。如果人类不共同行动起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创造一个更可持续的未来,我们的文明终将覆亡。 吐槽:若是本书再多一些野心,在时间、地理的维度以外,再加以思想、思维的评判逻辑,就更好了。 ![]() 《一日浮生》 ![]() 豆瓣评分: 8.3 出版年: 2025-03 页数: 220 “一日浮生”这个书名灵感来源于古罗马皇帝马可·奥勒留的《沉思录》——“你我世人,皆如寄人生,或铭记,或遗忘,大体如此。 世间白驹过隙,记忆者和被纪念者,不过逝者如斯。全然 忘记之日,近在咫尺;不再被纪念之时,迫在眼前。永远 铭记,你行将寂寂无名,无处可去,无地可往。”在《一日浮生》中,存在主义心理学大师欧文·亚隆继续用咨询室中的故事为我们展现人性真相。与以往不同的是,迟暮之年的亚隆在语言上更加温和,同时死亡这一议题上更加深入。十个探问生命意义的故事:从努力寻求见证者的老人,(更多好书推荐关注:小二微读)到因囤物癖逃避亲密关系的医生;从癌症晚期重新审视人生意义的病人,到天资极好却被过往困扰的写作者.....每一位来访者面临着不同的问题,但这些问题终归都会回到一件事上:面对死亡的焦虑和生命本来的意义。亚隆用他的真诚、共情和无条件的关注,当然还有智慧,和每一位来访者建立了清晰可靠而深刻的联结,并常常“意外”地创造出独特的治疗方法,这些方法在传统治疗师的书本和课程中根本无从寻找。 吐槽:存在主义心理学四大主题:死亡、孤独、自由与责任、生命的意义。但最后的最后,还是死亡,盘旋在一切主题之上。死,是否让其他失效?这是个问题。芸芸众生,活着真难。看了这本,我有个感想,很多人无法恢复,因为他们不想被“治疗”,或者说“正常”的理由不够充分。他们伸出手,要一些理解,或者等着——足够分量的筹码,来交换手上的、装着幻梦的空盒子。 ![]() 《我们中的一个》 ![]() 豆瓣评分: 8.3 出版年: 2024-09 页数: 516 2011年7月22日,安德斯·贝林·布雷维克在奥斯陆市中心的挪威首相办公室外引爆了一枚炸弹,造成8人死亡,然后前往于特岛,闯入挪威工党青年营活动的举办地,又杀害了69人。在本书中,记者奥斯娜·塞厄斯塔以细腻的笔触讲述了这可怕的一天及其余波。来自奥斯陆富裕社区的布雷维克怎么会变成欧洲最令人发指的恐怖分子?他是如何凭一己之力完成一场令人震惊的屠杀的?一个以和平与繁荣著称的国家是如何应对的?塞厄斯塔追溯了布雷维克的童年,揭示了一个爱好嘻哈和涂鸦的少年,是如何变得醉心于右翼活动,又是如何通过做假证成为成功的商人,最后如何染上网瘾并自封为圣殿骑士团指挥官,(更多好书推荐关注:小二微读)深信自己可以拯救欧洲免受伊斯兰教和多元文化的威胁。跟布雷维克的故事交织在一起的是主要受害者的人生轨迹,作者挖掘出了他们的背井离乡、他们的政治觉醒以及前往该岛的不幸旅程。在本书的尾声,作者呈现了对布雷维克的公开审判。布雷维克阐述的观点,令现场陷入混乱,令法律人士、心理学家乃至整个国家为他是否应被视为精神失常而争执不下。 吐槽:如果说这是一部犯罪纪实,未免窄了些。它更像是一个娓娓道来的故事。在“残忍的杀戮”中心周围,有孤独的童年,热血的青春和革命,关于世界平等的斗争……这个反社会人格的杀手,“我们中的一个”,如果我们不警醒,丧钟便会为你我而鸣。 ![]() 《幸福为什么很重要?》 ![]() 豆瓣评分: 8.4 出版年: 2024-06 页数: 260 《尼各马可伦理学》不仅是亚里士多德伦理学理论的代表,也是西方思想史上影响很大的伦理学著作之一。它确立的“幸福论”伦理框架,以及关于幸福、德性、快乐、友爱等具体问题的讨论,深刻地影响了之后两千年道德哲学的发展,同时也对我们每个人过好自己的人生有着很大的意义。本书是当代希腊古代哲学家帕夫洛斯·康托斯教授关于《尼各马可伦理学》的最新导论,全面覆盖《尼各马可伦理学》中的重要主题,以亚里士多德的文本引领读者,展示书中的精巧论证和对人事的精微观察。 吐槽:本书主要面向普通读者与初学者,写作风格平实生动,又能直击人心;同时又有深厚的研究基础作为支撑,强调了《尼各马可伦理学》中一些较少得到研究的主题,因此也适合专业研究者阅读。 ![]() 《四十七天:援军明天到达》 ![]() 豆瓣评分: 8.5 出版年: 2024-01 页数: 404 1944年中国抗日战争的正面战场上,第十军临危受命,坚守当时的中南重镇衡阳,在敌我实力悬殊的情况下,孤军守城四十七天。作者通过日记体的形式,带领读者重返历史现场,全景式重现这四十七天中所发生的事,同时运用守军、敌军、援军三线叙事,将战争的惨烈与人性的矛盾挣扎体现得淋漓尽致,又通过抽丝剥茧,将此战与同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揭示出来,在命运与历史的洪流裹挟之下,个体与群体能否力挽狂澜? 吐槽:衡阳保卫战前,国民党政权遭逢严重的军事与政治危机。1944年4月,日本启动“一号作战”计划,发动了“豫湘桂战役”,以50余万兵力全力进攻河南、湖南和广西,试图打通从中国东北到越南的大陆交通线。日寇从4月开始一路攻占郑州、许昌、洛阳、长沙,到6月下旬,已经向衡阳方向发起进攻。由于日军准备充分且攻势迅猛,豫中会战中国军一泻千里。此后,长沙接连失守,国内外舆论贬抑交加。于是,国民党督勉方先觉积极备战以应对危局,并着力发动宣传机器以维护军队形象。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