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长期服降糖药担心副作用?别怕,做好这几件事即可

 ha888cz 2025-05-24

糖友案例


王大爷确诊糖尿病半年,三个月前在MMC中心就诊,经过主治医生及教育护士的耐心诊治,再加上王大爷坚持饮食、运动控制及口服药物治疗,血糖、血压一直比较平稳。

图片


这次复诊时,经过医生的详细问诊和查体,发现王大爷的病情确实控制得不错,于是医生开具了一些化验和检查。可当王大爷看到除了有血糖的检测外,还有尿常规、肝肾功能等其他的化验时,不由心生疑问:

图片

我只是糖尿病,

有必要查这些吗?


👇


回答是:很有必要!

图片
为什么要检查除血糖外的项目?
许多患者会觉得:糖尿病不就是吃药、测血糖就好了,查其他那些有啥用?甚至有患者还觉得:医生开这些检查就是为了赚患者的钱。

其实对于糖友来说,一经确诊,不但意味着要管住嘴、迈开腿,更代表大部分患者要终身以药物为伴。而这些药物,要经过胃的消化,再经历肝脏、肾脏代谢,最后从肾脏或肠道以尿液及粪便的形式排出体外。因此,长期服药会给肝、肾、肠、胃带来一定的压力,就可能出现药物副作用,这些问题都是糖友和医生需要共同去关注和避免的。

图片

那又该如何减少药物对内脏的不良影响呢?

显然,不服降糖药并不可取。在对疾病良好控制的情况下,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去避免和预防,即:

1. 用药前做好检查


2. 用药期定期监测


3. 出现问题及时处理



用药前做好相关检查


有糖友会说:“我以前没有病啊,肝肾肯定没问题!”

糖友需注意,有的疾病早期是没有明显症状的。比如2型糖尿病患者中有超重及肥胖的不在少数,合并脂肪肝的也大有人在,同时我国还是乙肝大国,这些患者往往合并着不同程度的肝功能异常;另外,某些早期肾病的患者也缺乏典型的临床表现,只有通过定期的化验才能发现

因此,用药前检查肝肾功能,是医生为患者评估选择适合降糖药物的必经之路,也是糖友对自己的保护


用药期间定期监测

一般来说,肝肾功能正常的患者服用正规的药物,只要不是超剂量长期服用,都不会引起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但药物都有它的副作用,每个人对药物的效果及不良反应也存在差异性。比如,双胍类、噻唑烷二酮类药物有可能引起肝酶升高,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SGLT-2)抑制剂也容易造成一过性的肾功能异常等,但不是每个人都会发生。所以定期监测指标,可以帮助了解正在服用的药物是否对这些器官造成了功能性损害

有些药物在服用后可能会带来胃肠道的不适感,如二甲双胍、磺脲类药物等,但不代表不能服用,这种情况又该如何处理呢?这里教大家几个方法

1. 就诊时要如实叙述病情,告知医生自己的胃肠功能情况;

2. 掌握正确的服药方法,比如二甲双胍肠溶片应在餐前服用、阿卡波糖与第一口主食嚼服,可减少胃肠道反应;

3. 从小剂量起始,逐渐加量,也可减轻反应,容易耐受;

4. 留意服药后的身体变化,一旦出现较为严重的胃肠道反应,应立即停药,及时就诊,告知医生,更换降糖药物;

5. 配合保护胃肠道的药物,如因病情需要继续服用此类药物时,也可配合其他如保护胃黏膜、调节肠道菌群等药物以减轻症状。
此外,糖尿病长期血糖控制不好也会引发肾脏、胃等器官的损伤。因此,定期监测各项指标,早期发现问题, 及时调整治疗,才能减少用药不当带来的伤害。

应该如何监测? 

❶ 监测频率:应至少每半年检测一次,评估肝肾功能,如服药之前已有肝肾功能异常者,或者有基础疾病者,要适当增加检测频率,尤其用药之初,可半个月至一个月检测一次。

❷ 监测项目:包括对血肝肾功能、血脂、血常规、尿常规、尿蛋白与尿肌酐的比(ACR)及肾小球滤过率(GFR)的评估;必要时还要进行胃镜、肠镜检查。

出现问题及时处理

一旦发现肝肾功能异常,或者胃肠道疾患等其他疾病,就要积极处理了,不可放任不管,或任性停药甚至停止治疗。医生会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来采取相应措施。

1. 减量:如果肝肾功能轻中度异常,可以根据药物的说明书要求,减少剂量继续服用。

2. 停用:如果出现肝肾功能重度异常,这时候大多数口服降糖药物都不宜继续应用了,需要立即停用,转而使用胰岛素控制血糖。

3. 药物治疗:在减量或停用口服降糖药物后,还可以同时应用一些保肝、护肾的药物,密切监测肝肾功能,及时调整药物。

小知识

Q:为避免药物副作用,预防用药有必要吗?

A:有糖友认为,降糖药物长期服用都伤肝伤肾,总希望提前服用一些保肝护肾的药物,甚至是保健食品。其实,对于肝肾功能正常的糖友来说,特别是应用的降糖药物肝肾损伤风险比较小的时候,没有必要预防用药。要知道,这些也是药物,即使是保健品,也要经过肝肾代谢,同样可能加重肝肾负担;此外还可能会因为服药的种类增多而引起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影响降糖疗效,增加不良反应。

而当糖友存在严重的肝、肾功能异常时,需及时就医,由医生决定是否更换用药方案,或是联合使用保肝、护肾的药物,切勿自行服药、服保健食品。

图片

总之,糖友需要长期服药,在医生指导下正确服用,一般不会出现严重药物副作用,而定期监测身体各项指标又相当于“再上一道保险”,意义重大。

糖友谨记:

安心服药


定期检查


平稳控糖


   图片


作者:邵海琳  天津市第四中心医院内分泌科主任、主任医师
编辑&排版:MMC管家
 
参考文献
[1] 国家老年医学中心,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分会,中国老年保健协会糖尿病专业委员会.中国老年糖尿病诊疗指南(2021年版)[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21,13(1):14-46.
[2] 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微血管并发症学组.中国糖尿病肾脏疾病防治临床指南[J].中华糖尿病杂志,2019,11(1):15-28.
[3]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学会杂志社,中华医学会全科医学分会,中华医学会《中华全科医师杂志》编辑委员会,内分泌系统疾病基层诊疗指南编写专家组.2型糖尿病基层诊疗指南(实践版·2019)[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 2019,18(9):810-818.
[4] 贾伟平.对我国糖尿病并发症防治的战略思考[J].中华糖尿病杂志, 2019,11(8):505-507.
[5] 中华医学会内分泌学分会.糖尿病患者血糖波动管理专家共识[J].中华内分泌代谢杂志,2017,33(8):633-636.


糖友们还想了解糖尿病哪方面的知识?

    本站是提供个人知识管理的网络存储空间,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不代表本站观点。请注意甄别内容中的联系方式、诱导购买等信息,谨防诈骗。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请点击一键举报。
    转藏 分享 献花(0

    0条评论

    发表

    请遵守用户 评论公约

    类似文章 更多